來源:藝非凡(ID:efifan)
他的鏡頭下,
有你來不及細看的中國。
他叫邁克爾·沃夫, 出生于德國慕尼黑,65歲于香港長洲島離世, 3次獲得荷賽獎頂尖攝影師, 他的名字你或許陌生,但他的作品你一定見過。
大西裝、喇叭褲、90年代時髦的皮夾克, 街頭“就地組裝”的各式凳子和民間藝人, 寸土寸金的香港高密度住宅 和草根老建筑, 以及曾經涌入無數人的 “世界工廠” ......
Portraits Made in China中國肖像
Portraits Made in China中國肖像
Architecture of Densitiy建筑密度
Toy-Factory-Portraits 玩具工廠肖像
24年里他跑遍了中國的城市與鄉村, 不斷尋找大樓、街巷與物品背后的人情味。
“不斷變化的城市與其中人的生活” 是他永恒的主題。
有人說他黑化中國,凈挑落后的地方拍, 也有保安扣留他,沒收過他的膠卷, 世人 “誤解”, 阻擋不了他記錄的腳步。
Toy-Factory-Portraits玩具工廠肖像
他說從不想嘲笑或捉弄誰, 只想做一個 “拿著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飛速發展的城市、落寞的鄉村、來自民間的創造 他的鏡頭下, 有你來不及細看的中國。
工作中的沃夫與其工作室
01.
Portraits Made in China
1997-1998 中國肖像
Portraits Made in China
“這件帶毛領的皮衣和皮帶我也有一模一樣的!”
“好真實,我爸以前就愛這么穿?!?/p>
“那會兒的褲子為什么都這么長···"
好像每隔一段時間,這組照片就能在社交媒體上被議論一番,看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些照片 出自一個德國人之手。
1997年到1998年,中國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沃夫對一切都充滿了新鮮感,看著無數涌向城市的鄉鎮青年,沃夫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一種 “被忽略的時髦感”, 他希望能記錄下看到的一切。
穿著90年代流行的皮夾克、寬大西服、喇叭褲、牛仔衣···面龐浮現的青澀,和不加修飾的鄉村背景一起,呈現出 上世紀末中國城鄉的真實景象, 20年后看,依舊讓人感慨。
盡管有人不愛這樣的 “不光鮮”, 但時代的洪流下,小人物奮力追趕的姿態,又何嘗不能代表蓬勃發展的中國。
02.
Architecture of Densitiy
建筑密度
Architecture of Densitiy
香港是世界上最密集、人口最多、垂直度最高的城市之一,1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將近700多萬人,整個香港有超過6500座高樓, 遠遠超過了紐約,是名副其實的“摩天大樓” 之城。
1994年沃夫就因為工作來港生活:雖然在香港已經生活了將近10年,但只是日復一日的工作,都不曾真正認識過這個城市。
從那時起他便逆流而動, 記錄著這座“被折疊”的城市。
照片中看不到建筑的邊界,沃夫消除了天空與地平線,只有不斷延伸生長的橫豎線條與規整的格子,他們記錄著香港密不透風的建筑布局, 震撼之余是不斷的重復,又重復。
畫面傳達著大城市宿命般的壓迫,可鏡頭再推進一些,夜幕下的“格子”又散發出生活的細節與煙火氣息,那里濃縮著無數個家庭的生老病死,細微的生命跡象浮出水面:晾著的襯衫,百葉窗后的剪影、不同色調的燈光......
一切都不只是建筑物,更是對大城市的隱喻。
03.
Real Fake Art
真實的山寨藝術
Real Fake Art
在深圳一個毫不起眼的客家村落——大芬村, 竟然隱藏著數千名“農民畫 工”們, 為了養活家人,他們拿起畫筆化身中國的梵高、莫奈、安迪沃霍爾......短短幾個小時,名揚海外的名畫便被復刻。
根據數據顯示, 歐洲市場70%的油畫來自中國,而80%的油畫產自大芬村。 2006年邁克爾·沃夫來到這里,花費幾天時間便完成了這組《真實的山寨藝術》(Real Fake Art)。
在這個“中國油畫第一村”,沃夫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當他問起其中一名畫師如何完成梵高的名作 《向日葵》 時,他回答:“這張很簡單,只要畫四百筆左右就完成了!”
在這個系列里,沃夫希望能探討在現代藝術世界中, 如何看待這樣大規模生產的現象, 去思考畫作背后暗藏的創作動機與藝術價值,也喚起中西方之間關于文化與商業的溝通交流。
如今的大芬村,正慢慢向著原創之路轉型,獨特的藝術創作氛圍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年輕畫師們,大芬村不再是沃夫記錄下的那個大芬村,但他的影像卻記錄了 那時中國油畫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04.
Toy-Factory-Portraits
玩具工廠肖像
Toy-Factory-Portraits
曾經,世界上約75%的玩具都是“中國制造”, 無數的玩具需要無數個工人來制造,但只有當你親眼目睹,你才能完全理解這個數據背后的概念。
因為從小對塑料玩具著迷,2004 年,還在為德國《 Stern》雜志工作的沃夫拍攝了一組 《中國:世界工廠》 的專題作品,展示了一群工作在國內某玩具制造廠內的中國工人的真實狀態。
照片展示的一張張無名者的面孔,足夠讓人意識到,無數小玩偶背后是實實在在的人,而不是機器。沃夫也希望用鏡頭告訴世界:在大多數為世界兒童帶去快樂的玩具背后,是一個個中國人努力的身影。
后來的展覽上,沃夫還專門找來海量的玩具,與這一系列的 “玩具創造者” 們放在一起進行展出。
當然,這些工人的凝視使玩具海洋變得人性化同時,也促使我們反思在消費者驅動的全球化貿易中,人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又該如何應對源源不斷的產品渴求。
05.
Sitting in China
中國凳子
Sitting in China
1996年沃夫來到北京,在胡同里溜達時注意到一類特殊的椅子:有些用殘破的椅子改造而成,有些就地取材, 用木頭、石頭、磚頭、電線和破布搭成, 他覺得很有意思,還撿了兩把帶回香港。
到了2002年,邁克爾·沃夫出版了他的 第一部攝影集《坐在中國》, 與其他肖像攝影集不同的是,他的主角就是這些在中國的大街小巷的“自制”凳子。
《舊金山紀事報》曾經將這些凳子描述為 “中國的民間智慧”。
這個系列的椅子,大多被修補過、重新配置過,有的甚至“改頭換面”過十幾次,但這些二手物品都在不經意間釋放著 “內在美”。
當時有警察質問他為何不去旅館給新椅子拍照,并說:“不,你覺得中國很落后,你想讓外國人取笑我們?!?/strong>
但沃夫始終覺得: “這些椅子是‘沒有設計師的設計’,它們每一個都反映出主人的個性,我很為它們的審美所折服?!?/strong>
除了將視角放在中國,沃夫還曾創作出 “谷歌街景里的不幸事件” 系列 ,利用谷歌街景去截取被電子機器捕捉到的私人瞬間;以及震撼人心的 “東京壓縮 ” 系列,鏡頭下是日本地鐵早高峰的擁擠......
可以看到,沃夫的作品主題幾乎都與人有關,那是長期思考、四處行走后產生的創作沖動, 歸根結底是對人以及周遭環境的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