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將換主公,就像現在公司白領跳槽一樣隨便,我們甚至可以說比跳槽還簡單:所謂的魏蜀吳三國,其實是大漢總公司下屬的以曹操為經理的“魏王分公司”、以劉備為經理的“漢中王分公司”、以孫權為經理的“吳王分公司”——不管有沒有得到大漢天子劉協批準,他們都自稱是大漢諸侯王。
曹操先為武平侯,后為魏公、魏王,劉備先為宜城亭侯、左將軍領豫州牧,后為漢中王、大司馬;孫權先為會稽太守、討虜將軍,后為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吳王——孫權獲封吳王、加九錫,那都是魏王曹丕在建安二十五年用劉協的名義冊封的。
既然曹操、劉備、孫權都自稱“漢臣”,其手下被俘后改換門庭,也就沒有什么心理障礙了,我們細看蜀漢五虎大將和五子良將的履歷,就會發(fā)現“從一而終”的其實只有兩個,那就是張飛張翼德和樂進樂文謙,其他八位,都曾換過主公。
五虎大將之首關羽在徐州下邳被俘后在曹操手下當了偏將軍、漢壽亭侯;馬超曾經依附張魯并差點成為張魯的女婿(張魯的謀士們堅決反對);黃忠并不曾與關羽戰(zhàn)長沙,這位劉表部下中郎將,在跟隨韓玄投降劉備之前(正史中韓玄并未被殺,而是在劉備南征四郡時主動投降),也曾被曹操封為假行裨將軍;趙云一開始是公孫瓚的部將,這一點大家都知道,就不用細說了。
五子良將在《三國志》中的排序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人除了樂進是在曹操起兵時就一直跟隨,其他四位都是“轉投”而來,其中張遼換主公的次數最多:“并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還,進敗,以兵屬董卓。卓敗,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太祖破呂布于下邳,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五子良將其他三位中的于禁原本是濟北相鮑信手下,張郃與顏良文丑高覽并稱袁紹“四庭柱”,徐晃是楊奉部將——楊奉先為李傕部將,后又依附袁術、呂布,后被劉備誘殺。
五虎大將和五子良將只有樂進和張飛沒有換過主公,但張飛娶了夏侯淵的侄女,也曾跟隨劉備依附曹操,并受封中郎將,所以他跟曹操似乎也算親戚關系(有資料說曹嵩曹操原本應該姓夏侯)。
張飛自然是不會背棄劉備而降曹的,趙云跟劉備結識于患難之中,心如鐵石,也不會背叛,但馬超黃忠可就難說了,至于關羽,那是不用說的:“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關羽被俘后替曹操打仗,那是因為當時曹操還是大漢武平侯、大司空(建安十三年曹操才當丞相),他打袁紹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關羽當然沒有說過自己“降漢不降曹”,因為那等于是在罵自己:降漢的前提是站在大漢對立面,也就是“叛漢”,而劉備當時是大漢左將軍領豫州牧,既然不曾叛漢,又何來降漢一說?
曹丕篡漢之前,不管是五子良將、五虎大將還是江表十二虎臣,其實都是漢將漢臣,所謂“投降”、“叛變”,只不過是換一個主管領導而已,他們的“大身份”還是沒有改變。
五虎大將和十二虎臣被其他勢力俘獲后誰會投降,筆者曾經討論過,咱們今天再來看看五子良將——其中的于禁已經用實際行動給出了明確答案,所以他就不用說了。
《三國志》中五子良將排名第一的張遼,先后跟過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每一任“主公”被殺之后,張遼都很容易找到新工作,而且他跟關羽的關系非常好,如果張遼被劉備兵將包圍,那么關羽出面勸說,張遼投降的可能性,應該在八成以上。
張遼是關羽的好友,徐晃則是關羽的“大兄”,兩人都是山西河東郡人,用現在的地圖來看,關羽是運城市鹽湖區(qū)解州鎮(zhèn)人,徐晃是洪洞縣人,兩地相距不到四百里。
蘇三起解里唱過洪洞縣,洪洞縣的徐晃似乎確實不是什么好人,而且也不太講義氣,他趁著關羽臂傷未愈而發(fā)起攻擊,是違背了曹操之命的:曹操原本是想讓把關羽趕離襄樊,回過頭去跟呂蒙陸遜交戰(zhàn),等到兩家筋疲力盡之際,曹軍再出來摘桃子,結果徐晃貪功冒進,雖然擊敗了關羽,但也失去了跟呂蒙爭奪荊州地盤的能力——徐晃雖然大獲全勝,但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曹軍損失慘重,所以襄樊之戰(zhàn)折損于禁七軍的曹操一個郡縣也沒撈著。
《三國志》對徐晃的評價是“追奔爭利,士不暇食”,打順風仗可以,一旦戰(zhàn)事膠著或陷入重圍,他想不投降都不行。
徐晃貪功冒進,張郃“識變數”,這兩人在關鍵時刻都可能掉鏈子,比如張郃就是在官渡之戰(zhàn)時認為自己拿不下沒有曹操的曹軍大營而倒戈——接受張郃高覽投降的不是曹操而是曹洪:“許攸來降,言紹遣淳于瓊等將萬余兵迎運糧,將驕卒惰,可要擊也。眾皆疑。唯荀攸與賈詡勸太祖。太祖乃留荀攸及曹洪守。太祖自將攻破之,盡斬瓊等。紹將張郃、高覽燒攻櫓(攻城器械)降,紹遂棄軍走。郃之來,洪疑不敢受,荀攸謂洪曰:‘郃計不用,怒而來,君何疑?’乃受之。”
投降這種事情是有慣性的,就像貓吃了魚、某種人犯了某種錯誤一樣,有第一次就不愁第二次,張遼、張郃、徐晃在曹營都是降將出身,能當到四方將軍就算頂了天花板,永遠也不可能跟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曹真肩膀頭齊論弟兄,說白了,他們就是拿錢干活兒的打工者。
不管是曹操當皇帝,還是劉備“興復漢室”,五子良將中的四位都沒有理由,也沒有資格說自己“忠臣不事二主”,只有樂進例外。
樂進“容貌短小,以膽烈從太祖,為帳下吏”,也就是曹操的起家班底,也是五子良將中最早獲得亭侯爵位和將軍稱號的:官渡之戰(zhàn)前,樂進就“從擊呂布濮陽,張超于雍丘,橋蕤于苦,皆先登有功,封廣昌亭侯”;官渡之戰(zhàn)后,樂進晉升游擊將軍,而當時的張遼是關內侯、裨將軍(剛投降時為中郎將),于禁則是從陷陣都尉、平虜校尉升遷為裨將軍、偏將軍。
漢朝軍階,中郎將之上是裨將軍,裨將軍之上是偏將軍,偏將軍之上是雜號將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樂進都比其他四位的官階高。
諸夏侯曹是曹魏原始股東,樂進是創(chuàng)業(yè)小弟,而張遼、于禁、張郃、徐晃都是從別的陣營跳槽進入曹營,這四人腿腳都很利索,關鍵時刻都可能再跳一次。
五子良將也好,五虎大將也罷,在三國亂世要想“從一而終”都很難,五子良將被劉備捉去,大概會有四個投降,至于五虎大將,關羽已經做出了“榜樣”,黃忠原本就已經降曹一次,他要是沒有陣斬夏侯淵,估計被曹操俘虜后,也會毫不猶豫地投降——那或許也可以叫“歸建”。
當然,“五子良將被俘后有四個會投降”,這也只是筆者一家之言,熟讀三國的讀者諸君可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于是留給大家最后的問題也出來了:如果劉備被東吳孫權謀殺,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都被曹軍俘虜,那么這五人中,有幾人會向曹操俯首稱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