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之后,為了重新確定戰后世界體系和處理戰敗國事宜,于是決定在前蘇聯的雅爾塔召開會議,確定成立聯合國組織管理世界事務。
聯合國組織有一個重要的位置就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只有美蘇英三國參加了雅爾塔會議,但是現在卻是五常,有五個話事人,比最初定下的多了中國和法國。
美國提議中國也入常,擔任理事國之一,這遭到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反對,同時,蘇聯斯大林也不認可。
在現代人的歷史印象中,中國和蘇聯的關系要更好一些,和美國則是完全不對盤的狀態。但在當時確認常任理事國之時,羅斯福卻幫著中國說話,說服丘吉爾同意中國加入理事國。
而原因,便是多方勢力拉扯的結果。
英國不同意中國入常的原因
在二戰之前,世界上并沒有聯合國,但也有一個由德、日、意,英四個國家組成的國際聯盟。
但這個組織的存在,并沒有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所以在商議之下,英美兩國決定撤銷這個組織,成立聯合國。
英美當時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大國,所以大家對于成立聯合國一事沒有異議,任何章程也都選擇同意,只除了在選取理事國這件事上,出現了不同的意見。
當時的軸心國美蘇英理所應當的被認為是理事國之一,當時英國和蘇聯也都同意了這一默認,但是即將決定的時候,美國卻不同意,要求讓中國也擔任常任理事國之一。
原本的理事國從三個變成了四個,絕對的話語權被分散,英國和蘇聯當然是不肯同意,于此同時,英國率先跳出來表達自己的異議。
針對不讓中國成為常任理事國的問題,分析之下,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原因:
首先,在雅爾塔會議召開之前,英國就和美國私下通過氣了,最終確定就是美蘇英三個國家擁有世界話語權。
為了和美國平分戰后的世界利益,英國已經和美國簽署了大西洋憲章,后來又簽訂了《聯合國家宣言》。
要不是蘇聯實力強勁,英國也不讓蘇聯上桌,只有英國和美國瓜分世界利益。然而,真到了決議那天,美國卻反水,提出要中國加入,這讓英國有種被欺騙的感覺,十分不滿。
當時的中國雖然也是二戰的戰勝國之一,但綜合實力非常一般,甚至國內大小問題不斷,根本就不是可以美蘇英同時上桌的存在。
所以,在實力方面,英國也覺得讓中國這樣一個弱國來成為聯合國的話事人,非常沒有說服力。
第三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國際聯盟就是由四個國家共同擁有話事權,由英法日意四個國家共同管理世界事務。
但在這種情況下,最終的結果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認為四方同管的局面,不利于國際的和平與穩定。
再加上中國和日本一樣,又都是東亞國家,擁有相同的文化基礎,英國在刻板印象之下,害怕中國也會走日本的老路,重新讓世界染上戰火和鮮血。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還有就是英國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不讓中國加入理事國的原因了。在經歷了兩次之后,英國的實力早就不復從前,也變成“日落”帝國。
在當時的情況下, 要是讓中國入常,幾乎就是在國際上認可了中國的地位,那么英國在中國的殖民地——香港的存在就會顯得很尷尬。
香港問題上,英國不愿意放棄,中國也不愿意放棄,雙方勢必有一番撕扯,如果讓中國加入理事國,這種摩擦恐有愈演愈烈的結局。
而且為了恢復實力,英國想再度走曾經的老路,走上原始掠奪的道路。如果把世界比喻成一個大的蛋糕,三個人分和四個人分,得到的蛋糕體積當然不一樣。
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恢復本國實力,英國當然是希望分蛋糕的人越少越好。中國所在的亞洲擁有巨大的潛力市場,在早期幾乎是英國傾銷商品的主力。
但是,一旦中國加入,就代表亞洲勢力也有自己的話語權,要是再想毫無顧忌的傾銷,就沒那么容易了。
美國拉中國入常的原因
美國如此反常的舉動,從根本出發,依舊是為了利益,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方面是為了制衡蘇聯、讓美國保持世界第一不動搖。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拉攏中國為代表的第三世界國家。
從美蘇英三國的地理位置來看,美國處于北美洲,蘇聯幾乎占據整個東歐,英國則立足于歐洲,三方各有其勢力范圍,而中國所在的亞洲,夾在中間。
二戰之后,原本強勁的老牌國家實力有所削弱,比如歐洲某些國家,一些弱國的實力則有所增加,比如中國、印度還有非洲等第三世界的國家。
這些國家中,中國的實力稍微強勁一點,大家幾乎把中國當成一個標桿來看,所以中國十分重要,美國要是拉攏了中國,就等于拉攏了其他新秀國家。
除此之外,亞洲有中國、印度這兩個世界公認較大的消費市場,擁有巨大的消費潛力,美國和英國一樣,也想爭取過來,不過美國采用的方法則更溫和一些。
美國提議中國加入理事國,有了這個前提,以后美國在中國做行事會容易很多。
且當時全世界的工業有很大發展,但是環境污染卻十分嚴重,美國拉攏中國,也是覺得可以把一些重污染的工廠放到中國,把一些工業垃圾掩埋在中國。
美國這樣的設想看似理想化,其實也有一定的前提支持。當時中國只是完成了抗日戰爭,并未完成解放戰爭,蔣介石的政權并未被完全瓦解。
而國民黨政權為代表的的蔣介石十分親美,而當時美國也十分有信心,認為在美國的資助下,蔣介石必然能打贏內戰,實現勝利,從而實現美國的一系列設想。
除了看重中國入常后所帶來的的實際利益之外,美國也考量了背后的潛在利益,拉中國入常,可以視線對蘇聯的制衡。
兩國之間的社會意識形態不同,注定發展道路上也會迸發許多問題,戰爭時法西斯是美蘇主要矛盾之一,但是戰后情況出現改變,美國想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而蘇聯又虎視眈眈。
蘇聯軍工實力十分強勁,真打起來,美國也并沒有十成十的把握,兩國之間的地位置天差地別,無法做到時刻監視,但是如果讓中國充當這個緩沖劑,情況就會好很多。
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蘇聯要求將外蒙作為中蘇之間的緩沖帶,在會議上,斯大林不僅在言語上羞辱蔣經國,更是強迫蔣介石簽字承認外蒙獨立。
可以說,蔣介石政府和蘇聯之間的梁子很大,所以美國非常樂意讓兩國之間對上,以此作為掣肘。
種種思量之下,美國認為拉中國入常對自己利大于弊,所以才作出了這些看似“反常”的行為。
美國說服美蘇
美國和蘇聯當時雖然不至于大動干戈,但也算得上是水火不相容,所以羅斯福率先從自己的“盟友”丘吉爾下手。
羅斯福也并沒有長篇大論的為丘吉爾分析形勢,他只用了一句話,就讓丘吉爾點頭同意。
“讓法國也入常。”
法國也加入常任理事國,四方變成了五方。這看似和英國“分蛋糕越大越好”的理念相悖,但實際上,法國是英國的好朋友,對于法國入常,英國那是相當的喜聞樂見。
這一番操作,法國算是撿了個大漏。德國進攻歐洲期間,法國的戰績相當令人汗顏,法國戰場只持續了43天,全法便陷入淪陷。
這樣灰溜溜的歷史,放在理事國中是根本不夠看,但是因為多方的拉扯,美國要拉中國,要想征求英國的同意,就得帶上法國,最終法國撿漏。
根據少數服從多數原則,英美在中國、法國入常問題上達成一致之后,保底就有兩票,蘇聯雖然實力強勁,但若是想玩這個游戲,就得按規則,斯大林只有一票,注定敗。
不過,法國也沒讓蘇聯太難受,知道法國在世界戰場上表現不好,且自身實力不佳,在入常之后,法國就免除了蘇聯和法國之間的債務。
中國、法國入常已經是板上釘釘,面對這種情況,斯大林也無力回天,且法國作出了讓步,于是他只好同意了中國和法國加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1945年6月26日,五個國家聯合簽署了《聯合國憲章》,五常國家自此確立。
小結
從“三常”到“五常”,每個國家的出發點和目的都不相同,多方的妥協、利益置換才造就了如今的五常局面。
中國雖然處在利益中心,但卻并沒有任何話語權,宛若一顆任人操縱的棋子一樣,隨意的被擺布。
即使加入了理事國,在二戰后瓜分利益的時候,中國卻沒能討到任何好處,反而依舊受了一賭氣氣,這一切都是實力不夠強勁的結果,空有理事國之名,無理事國之實。
中國的實力提升之后,這才真正在國際事務上有了話語權,才逐漸能為自己的國家謀取利益,再也不是其他國家肆意擺弄的棋子。
雖然美國對中國加入理事國作出了貢獻,但是也沒必要有什么濾鏡,美國也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真正讓中國在國際事務上擁有話語權的,還是中國自己的實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