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馬來西亞一個叫馬蘭瑙的小村莊里,來了70多個衣衫襤褸的中國人。他們背著行囊,說著一口中國福州方言,滿懷著希望來到這個荒無人煙的地方。
遠渡重洋的他們有著使命,他們要在這片土地上打造出第二故鄉。接來家鄉們的親人,讓他們能享受一世安寧的生活,遠離戰火的紛擾,遠離饑餓困苦的生活。
他們不知道的是,因為他們的“開墾”,這個名不經傳的小村莊在100多年后成為馬來西亞砂拉越西岸最為年輕繁華的中國城。因為他們的“智慧”,讓中國文化在馬來西亞一帶聲名遠播。
后期被更名為詩巫市的馬來西亞“中國城”,在那里中國建筑隨處可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這座城市承載了太多中國福州人的汗水和智慧。他們忍受著骨肉分離,落葉不能歸根的痛苦,歷經120年的時光,在南洋建立了一個“新福州”。
然而這所有的一切,都要歸功于一個敢于實踐的人。是他帶領著家鄉人們漂洋過海,只為建立一個以“人權”為主的平等時代,是他先后三次克服困難,將家鄉飽受饑寒的人們遷徙過來。
那么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中國近現代史最為著名的“墾荒人”黃乃裳。
“墾荒人”勘察訂約
昏暗的燈光下,黃乃裳木訥的坐在已經破舊不堪的椅子上,桌子上擺放了一封信。屋外親人們哀慟的哭聲已經傳來,他的弟弟在甲午戰爭中已經犧牲了。
此時身為舉人的黃乃裳,卻是感到了深深的無力感。他對從小學習的八股文產生了質疑,同樣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感到了從未有的憤怒。甲午戰爭的失敗,也開啟了中國百姓掙扎改革的時代。
弟弟的去世深深的觸動了黃乃裳,他覺得棄八股而從新學勢必是眼下最好的選擇。他想讓自己這一身才學有用武之地,他想為了身處水深火熱中的家鄉百姓做一點事情。
也正是因為心中的這點兒信念,黃乃裳結交了當時維新運動的領袖康有為,并且積極參與了康有為一派發起的戊戌變法當中。當黃乃裳正在積極改變這個世界之時,現實卻給了他迎頭一擊。
可以預見的是戊戌變法最終仍是以失敗告終,黃乃裳因為積極參與其中,故而成為了清政府逮捕對象,此時的他無路可退,沒辦法只能再次回到了家鄉福州。
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黃乃裳的“墾荒人生”正式開始。
回到家鄉的黃乃裳看到底層人們生活的困苦,顛沛流離,民不聊生,他也徹底看透了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為了讓人們能逃離現在的貧困生活,為了實現自己心中所想的“桃源世界”,因此黃乃裳開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找一個世外桃源,建立一個自己心中的“人權”世界。
黃乃裳的想法,得到了女婿廈門大學校長林慶文的支持。在黃乃裳出任新加坡《星報》主筆期間,他陪同黃乃裳多次前往新加坡、馬來亞、蘇門答臘、荷屬東印度群島等地考察。
1900年,經過一段時間的實地考察,最終黃乃裳選定了砂拉越的一個小村莊,也就是后來的詩巫市。這里地廣人稀,正適合創建一個新的家園。
選定地址后,為了能夠建立自己心中的家園,充分體現“人權”,黃乃裳制定了一份詳細的條約書,也就是后期著名的“墾約”。
條約書特意提高了中國人在詩巫市的權利,任何人不能干預他們的發展,在詩巫市他們享受絕對的自由和權利,甚至連不服兵役,不納稅這些都在條約中有明確的說明。
當然一開始詩巫市當時的拉者并不同意這樣的條約存在,但是在黃乃裳的不懈努力之下,“墾約”還是如期簽訂,并且一次性的簽訂了999年。
“墾約”的存在,是一個跨時代的意義,這個被孫中山稱之為“中國對外第一個平等條約”。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讓當時的百姓看到中國人是有能力改變現狀的,可以有更好的生活。
移民遷徙,開墾詩巫
地址選定,“墾約”簽訂之后,黃乃裳“為桑梓窮無聊賴之同胞辟一生活路徑”的消息在家鄉福州不脛而走,但是畢竟要背井離鄉,所以很多人都望而卻步。
因此黃乃裳的第一次招工遷徙,僅僅只有91人。幾經周折,當真正的跨越大海,穿過婆羅洲島之時,以黃乃裳為首的開荒者就生下了72人。
安頓好第一批“開荒者”之后,黃乃裳又踏上了回程之路。
再次回到福州之后,黃乃裳將招工擴大了范圍,這一次他又帶領著535名福州移民者漂洋過海來到詩巫。雖然過程歷盡艱難,遇到了重重困難,但是黃乃裳始終沒有放棄。
直到1902年,黃乃裳將第三批500多名移民者安全的帶到詩巫之后,1118名詩巫開墾者全部到齊,他們同吃同睡,如同遠古人一樣在這里開荒建設家園。
就這樣風風雨雨5年里,初來乍到的他們,吃了無數的苦,僅僅第一年因為水土不服死去的人們就達到70多人,這對人丁稀少的福州人真是雪上加霜。
但是疾病、挨餓、辛苦的勞作都沒有打垮他們。他們用雙手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開墾出了很多田地,黃乃裳帶領著這些人嘗試了很多種農作物養殖。
從最初的一無所有到建立了自己的房舍、農田,有固定的經濟收入,他們用了僅僅五年時間。這五年里,他們讓這片荒無人煙的地方變得生機勃勃,黃乃裳為此時的詩巫更名為“新福州”。
他們用汗水澆灌出了橡膠樹,并且以此為契機打通了和馬來本地人的生意之路,換來了豐厚的報酬。兜里錢多了,腰桿子就硬了,他們開始不滿足于現在,又開始新的探索之路。
他們發現詩巫坐落在馬來西亞非常重要的一個位置,如果打通交通,和其他地方開啟貿易往來,會給詩巫帶來很大的經濟利益。
因此這些福州人又開始琢磨海運。1937年,一艘可以承載2000噸,被命名“新福州號”的輪船緩緩的在詩巫港口停靠,這也開啟了福州人海上運輸產業。
不僅如此,看到輪船在海運上如此方便,讓當地的經濟更上一城樓,這些“福州人”更是想到了造輪船售賣。敢想敢干的他們成立的自己的輪船制造公司。
在農作物的探索上,黃乃裳因為之前就有種植胡椒的經驗,他覺得胡椒還是比較適合這里的氣候的。因此就號召大家開始種植胡椒,不出意料胡椒的種植非常成功。
這些“福州人”帶活了“新福州”的農作物經濟,在后期詩巫的成了重要的糧食輸出地,而且他們所種植的糧食在當地是品種最為豐富和質量最好的,售價也是最高的。
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些“福州人”,是他們長遠的眼光,他們卓凡的眼界以及他們敢拼敢想的思維,這才有了后來的詩巫,才會讓詩巫成為了當地經濟的領頭羊。
中國人將不服輸的性格深深刻在骨子里,在艱難的環境,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我們都能靠著雙手,靠著智慧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黃乃裳在詩巫的經營,在詩巫的所作所為無時無刻都在彰顯著這些。
不僅如此,在教育和文化上,黃乃裳作為一個有思想,有抱負的人自然也不會落下,在他的運作下在“新福州”創建了五所教堂,一所小學,后期的“新福州”更是以中文教學為主。
在當地打拼的中國人更是沒有忘記弘揚中國文化,在“新福州”城市建設中處處都彰顯中國底蘊。過著中國的節日,學著中國的文化,甚至很多當地人都需要學“福州話”。
在這片“新福州”的土地上,中國文化代代傳承,中國人的智慧讓海內外的人為止折服。
返鄉歸國,“新福州”名揚海外
1904年,在中國南海一艘大船上,黃乃裳站在船頭,看著離自己越來越遠的“新福州”。這個他心中的“世外桃源”離他越來越遠,他知道從此這里和自己再也沒有關系了。
也許是因為常年勞作,身體已經達到極限;也許是心中仍然放不下國內的革命事宜;總而言之,黃乃裳在“新福州”的鄉親們生活都步入正軌之后,將此地托付給了好友富雅各。
他獨自一人踏上了歸國的旅程,回到祖國的他仍然沒有閑著,創辦了《福建日報》,但是因為揭發貪贓枉法之事,他抨擊的言論得罪了當時的政府,被迫停刊。
之后他又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策劃了“黃岡起義”等等活動。不僅在宣傳革命的活動上,能看到他的身影,而且黃乃裳還特別關注教育和慈善。
放棄了南洋的那片“新福州”,黃乃裳就將自己的一腔熱水投入到根正苗紅的家鄉福州這片土地上。在他晚年閑賦在家之時,為家鄉修了水渠,建了河壩。
而且在他的努力奔走之下,在家鄉各地建了大大小小學校34所,讓當地很多孩子從小有學可上,有書可讀。對當地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黃乃裳在為了福州人們奔走的之時,他一手促成的“新福州”又是如何光景呢?
歷經100多年的發展,此時的“新福州”已經由之前的1118人發展成了擁有20多萬的人口大市,華人占據當地人口80%左右。無論是經濟還是會教育,在當地都是屈指可數的。
黃乃裳創建的“新福州”,如今已經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貿易中心,在這里以福州人命名的街道就多大十幾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黃乃裳街道。
走在詩巫的街道,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風景別具一格,讓這座城市吸引了無數的游客。大家都想來感受一下這座位于他國土地上的“中國城”的風貌。
100多年后的“新福州”可謂是名揚海內外,這座由中國福州人打造的城市,這座有著濃重中國色彩的城市,以它的獨特存于世界。如今它儼然已經成為馬來西亞的“后花園”。
雖然當年創造它的“墾荒人”黃乃裳已經在中國的福州逝世,但是他帶出來的福州人以及福州人的子子孫孫沒有停下他們的腳步。他們跟隨時代的洪流,與時俱進。
骨子里的頑強,難改的鄉音都是他們前進的動力。在這片他們親手創造的土地上,像全世界人民展示炎黃子孫的骨氣和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