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州的政治都受其地理因素決定,因此得名地緣政治。印度也不例外。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向東延伸,南岸兩側的印度洋為獨特的次大陸生態系統提供了天然屏障。
從歷史上看,印度遭受的幾乎所有入侵都是通過西北平原進行的,西北平原為大型常備軍提供了唯一可行的陸路。
然而,這些障礙也將次大陸與歐亞大陸的其他陸地隔離開來,阻止了來自內部的向外擴張。印度人經常重復的一句話——“印度在過去10000年里從未入侵過另一個國家”——不是意圖問題,而是地緣政治問題。
由于地理上的不可能性,北方被切斷了,航海過去是,現在仍然是,最可行的擴大影響力的形式。事實上,在南印度朱羅帝國時代,它的航海能力使其能夠建立深遠的影響力,直到爪哇、蘇門答臘(今印度尼西亞)和印度-希納。散布在東南亞各地的印度教和佛教寺廟是那段航海歷史的見證。
這也意味著在內部危機和沖突時期,航海路線可以被外部勢力利用,向次大陸擴張。英國東印度公司對次大陸的建立、擴張和征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取消第三艘航空母艦的計劃表明,印度已經放棄了其大國的愿景,即使它并沒有立即實現。75年的獨立歷史和之前的全球事件足以讓我們意識到,印度的偉大之路不是經過鄰國,而是穿過印度洋。美國與拉丁美洲的動蕩關系,以及蘇聯與中國和南斯拉夫的沖突關系,并沒有阻止他們成功地在全球范圍內投射力量。由于不平等的權力關系而擁有不安的鄰居是大國的特征。從長遠來看,將其視為常態而不是例外將使印度領導層受益匪淺。
印度于1947年獨立——當時經濟破產的英國將全球公域的指揮權交給了美國,盡管冷戰開始出現。殖民地印度是大英帝國的瑰寶,但是在獨立之后,盎格魯-撒克遜人如何保持對一個位于全球商業海上通道戰略位置的寶貴國家的控制權呢?
美國人采取了雙管齊下的戰略:首先,在英國借來的查戈斯群島上建立軍事基地,其次,通過武裝和援助德里的鄰敵巴基斯坦來阻止印度海軍的大量存在。新生的印度領導層被迫挪用資金來建設和維護一支龐大的常備陸軍,以保護自己免受北方——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威脅。
隨著印度不僅努力爭取地區強國的地位,而且爭取全球強國的地位,其中包括建立現代化和高效軍隊的雄心,它首先需要優先考慮海軍發展和現代化;第二,發展可持續的本土國防工業能力,第三,參與雙邊關系,從長遠來看,這有利于而不是削弱印度的利益。
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然而,如果要實現印度的大國地位,實現這些目標至關重要。
今天,印度海軍的姿態本質上是防御性的,進攻性打擊能力有限。印度海軍首長過去一直主張建立一支由三艘航母組成的海軍部隊,這與政府和軍隊傳統的陸地主導思維相悖。
盡管美國的航母充當了力量倍增器和力量投射的工具,但前國防參謀長比平·拉瓦特(Bipin Rawat)將軍卻將它們斥為“坐以待斃”。
有三點需要考慮。首先,一個國家并不是僅僅通過“保衛”其后院免受外國干預而轉變為大國,而是通過積極投資基礎設施(即:運營商)來有效地將其影響力和運營范圍擴展到本國水域之外。
其次,印度政府目前甚至在自己的優先部門也失敗了。潛艇的慘淡生產率是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學說的關鍵支柱之一,它凸顯了缺乏有效的海軍架構來實現印度的雄心壯志。
第三,與冷戰情景非常相似,達卡親印度政府的下臺成功地通過不穩定、動蕩的親美孟加拉國遏制了印度的野心。因此,與獨立前的時代類似,龐大的陸軍維護成本高昂,反對擺脫過時概念和外國干涉的堅定知識惰性,使印度政府被限制在次大陸內。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盡管越來越多的文獻將印度貼上了“新興大國”的標簽,但該國一直無法跨越盧比孔河,從新興國家轉變為真正的大國。
世界大國的主要標準之一是存在自給自足的國防工業基地。建立SET本身就是一項艱巨而微妙的任務。印度需要問一問,對美國國防的更大依賴(附帶多個條件并否認技術轉讓)是否會幫助印度走上成為大國的道路。
換句話說,與華盛頓的防務關系是否使新德里成為長期買家,或者這種關系是否可以轉變為一種聯合伙伴關系,類似于它與俄羅斯的合作關系,俄羅斯也允許技術轉讓?
對印度來說,由于對俄中友好關系的擔憂日益增加,發展有效的本土國防工業的重要性獲得了新的緊迫性。在未來可能的印中沖突中,新德里對俄羅斯國防進口的保證感到不安,不應忽視一個更嚴重的結果——美中可能實現和解。
這種情況將從根本上顛覆印度目前的動態,印度依賴展示自己作為對抗中國的潛在盟友,同時保留足夠的自主權來追求自己的獨立利益,而這些利益不一定與美國的利益重疊。
新德里無疑一直在明確地試圖討好特朗普政府:它同意接納非法移民,對他們令人反感的待遇保持沉默,并在下一財年通過的預算中降低了對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印度總理訪問美國以消除潛在分歧也是努力的一部分。
要了解“為什么會這樣作嘔”,就需要深入了解印度的過去。粗略的歷史概覽會發現,印度的外交政策在以多個國家之間競爭為特征的不穩定國際環境中運作最佳。巧妙地微調雙邊關系以使其對自身有利,同時從不公開對抗與其他國家的關系,一直是印度外交的艱難但有益的基石。
相反,在大國不參與權力斗爭的國際秩序中,印度的平衡變得復雜。由于沒有競爭可利用,印度有可能在全球舞臺上變得無關緊要——充其量只能常年淪為中等強國。這一次,盡管國際形勢要求更積極主動地發展本土國防,但新德里決心留在它為自己挖的戰壕內。
印度已經養成了在國內和全球舞臺上進行強硬對話的習慣,但往往忽視了用行動支持這種對話的重要性。軟實力在硬實力的支持下才能發揮作用。
同樣,雖然自信的話語在國際關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它的實力與一個國家的軍事能力直接相關。如果印度縮減其海軍擴張并滿足于現狀,它就有可能為其他大國留下填補空白的空間,而這些大國將一定會那樣去做。
印度的精英們必須意識到,這個國家通往偉大的道路要經過印度洋,而不是經過動蕩不安的鄰國。如果沒有這種根本性的地緣戰略重組,印度就有可能停滯不前——在其后院被競爭對手占領時,印度只能發射幻想中的衛星來安撫其大國的自尊心。
正如阿爾弗雷德·馬漢(Alfred Mahan)在他的開創性論文中所宣稱的那樣,“法國為陸地帝國而戰,英格蘭為海洋帝國而戰,而最終決定世界命運的是海洋帝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