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亂世奇臣 郭無為)
北漢第一權臣郭無為,他恨后周,恨郭威,唯獨不恨趙匡胤。
因為后周朝廷排擠自己,因為后周太祖郭威不重用自己,所以他干脆在后周辦理離職,投入了北漢麾下。
至于趙匡胤,那是郭無為在后周上班的時候認識的好哥們,好兄弟,那是郭無為人生中的寶貴友誼,自然另當別論。
北漢弱小,名士不多,所以他們很看重郭無為,郭無為可以說是久旱逢甘霖,他鄉遇知音,他在北漢那堪稱是火箭式升職,一路就干到了宰相。
北漢的皇帝,到現在書寫的這個階段,出現了三位,開國皇帝劉崇,二代皇帝劉承鈞,三代皇帝劉繼恩。
郭無為入仕北漢的時候,北漢是劉承鈞在位,劉承鈞對郭無為提拔重用,寄予厚望,拜為丞相,甚至都有點托孤之重的意思了。
而郭無為呢,的確是很有才干,在武當山苦學十年的水平那不是吹的,他整頓了朝政,操練了軍隊,動員了經濟,調整了制度,為北漢的持續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反正您想吧,作為一個地盤又小,國力又弱,獨立性還時常受到契丹人牽制的政權,能得到郭無為這種級別的能臣,那就是撿到寶了,燒了高香了。
但是很顯然,劉承鈞一死,劉繼恩做了皇帝,郭無為可就有點不吃香了。
年輕的小皇帝天生對權臣有一種不信任感,更不允許郭無為這樣的士大夫在自己的面前指手畫腳,所以劉繼恩一直想要把郭無為給扳倒,給攆走。
事實上,劉繼恩對自己這么個態度,郭無為是有點傷心難過傷自尊的。
您想想他就是這種脾氣,他在后周得不到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支持,他立刻就辭職不干了。
現在他在北漢又受了窩囊氣,劉承恩又給他穿小鞋兒,郭無為也想要憤而辭職,但是問題是,天下之大,不過江南中原,后周待不了,北漢待不了,難道要投奔契丹人?
那當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吧,郭無為發自心底里,他最記恨,最厭惡的還是后周,他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在北漢發光發熱,要對抗后周,乃至于把后周給搞垮了。
(中原在握 趙匡胤)
只是人計劃不如天計劃,人盤算不如天盤算,郭無為沒能把后周給滅了,后周自己沒了,趙匡胤陳橋兵變,代替后周,建立了北宋。
這么一來,形勢可就逆轉了。
后周,那是老仇人的政權,郭無為就是在北漢被劉繼恩給欺負死了,他也不可能再復回到后周,他也回不去,但是現在后周變成了北宋,郭無為的心境立刻就發生了變化。
他和趙匡胤是多年好友,情同手足,他從來都敬重趙匡胤的性情,佩服他的能力,欣賞他的雄才大略,現在趙匡胤開國做皇帝了,郭無為立刻就準備拋棄北漢,投入北宋。
可是,如果就這么只身離開北漢,就這么空著手去找趙匡胤,也許物是人非,趙匡胤會接受自己么?趙匡胤還能賞識自己么?
這朋友友誼,哥們情誼固然重要,可問題是,這些東西太過意識形態化了,不能當飯吃。
何況趙匡胤的手下,那是人才濟濟,自己到他的陣營里去,如果沒有什么過硬的地方,那就很難取得顯赫的地位。
所以,在投誠北宋之前,郭無為打算給趙匡胤,送上一份厚禮。
公元968年九月,北漢,太原城。
秋雨裹著寒意滲入城墻,宮殿的鎏金檐角在暮色中泛著冷光。
皇帝劉繼恩摩挲著龍椅扶手上的螭紋,階下舞姬絳紗廣袖,絲竹聲里混著群臣刻意壓低的笑語。
反正史書記載,劉繼恩在皇宮里辦了一場很熱鬧的宴會,席間他還大宴群臣,那是非常的高興。
而至于為什么高興,那不太清楚,反正皇帝是北漢之主,他想要辦派對他就辦,也不會有人阻止反對他。
只不過,沉浸在歌舞升平中的劉繼恩不知道,這將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個夜晚了。
宴會結束之后,大臣們分班退去,劉繼恩吃飽喝足玩累了,他也要睡覺了。
但是,就在劉繼恩躺倒床上,正準備休息的時候,朝廷供奉官侯霸榮帶著十來個兵士,沖入寢宮,手起刀落,刃迎縷解,當場就把劉繼恩給殺掉了。
供奉官,不是一個既定的官職,一般是朝廷里一些較為重要的官員來兼職的。
就是說,供奉官往往有本職工作,在擔任本職工作的時候,會被抽調到宮里去臨時做一些事情,這些工作包括協助皇帝審閱奏章,起草詔書,處理政務,所以他們要經常出入宮禁,陪伴在皇帝的身邊。
(闖宮弒君 侯霸榮)
所以供奉官的這個職務,就有點像是明朝時期的內閣大學士。
是兼職,但是非常重要。
侯霸榮為什么要殺劉繼恩,這個動機很讓人好奇,可是問題是,新舊五代史兩套書加起來堪稱巨著,五代十國這幾十年的歷史,那記載的是事無巨細,偏偏就這段北漢宮里的歷史記載的語焉不詳,非常的簡略。
其實這也很可以理解,因為新舊五代史畢竟是北宋的史官寫的,盡管《新五代史》是私修,可畢竟歐陽修也是北宋士大夫,這北宋的文官,史官,他們或許壓根就不想要記錄北漢的歷史,能給你這么簡單記載兩句,那就算是挺老不錯的了。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
真相就在那里,真相永遠存在,但我們也永遠都無法了解了。
侯霸榮的動機,目的,我們不了解,當然也沒有必要了解,因為就在侯霸榮殺掉劉繼恩也就半刻鐘的時間后,丞相郭無為就帶著另外一群兵士沖了進來,將侯霸榮等眾就地正法了。
想一下,其實這個情況是很奇怪的,為什么侯霸榮作案弒君的腳前腳后,郭無為就出現了呢?兩人前后出現在宮殿里的時間相隔非常短暫,這么短的時間里,郭無為是怎么知道宮里發生兵變,皇帝被刺殺,他又是怎么能在這短暫的時間里組織士兵進宮平亂呢?
除非,郭無為提前準備好了。
那么按照這個思路,有沒有可能,這是一場有預謀的刺殺案,是郭無為指使侯霸榮殺掉了劉繼恩,然后郭無為又殺掉了侯霸榮滅口呢?
我們說,我們無法印證侯霸榮的作案動機,但是我們卻可以推測出郭無為的作案動機。
第一,根據《續資治通鑒長編》的記載,說這個劉繼恩做皇帝的時候,他一直想要把郭無為給干掉,有一次甚至設計了一個陰謀陷阱,想要把郭無為給處死,但是郭無為警惕性比較高,他“循墻而走”了。
這說明什么,這說明君臣之間的矛盾已經無可調和,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第二,侯霸榮殺掉劉繼恩,郭無為又殺掉侯霸榮之后,郭無為幾乎是無縫銜接,立刻就擁立了劉繼恩的弟弟劉繼元為新帝,您說他不是提前謀劃好的,誰能相信呢?
無論如何,郭無為用殺人滅口的方式讓這段歷史難以記載,至于千秋之后是否會有公論,Who cares?
討人厭的劉繼恩死了,劉繼元是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來,很快成為了北漢的新帝。
劉繼元登基的時候,情況非常的不容樂觀,當時北宋統一天下的這個勢頭,已經是越來越猛了,割據政權投降的投降,滅亡的滅亡,還處在支棱狀態的只剩下四個,那就是南漢,北漢,南唐,吳越。
(猜忌任下 劉繼元)
南漢這個政權非常的奇葩,徭役賦稅,科斂沉重,而且晚期的統治者特別的殘暴,國情那簡直是一片混亂,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而至于南唐和吳越,迫于北宋的威壓,早早向北宋稱臣,那么我們說,唯一和北宋處于公開敵對狀態的,也就只有北漢了。
新皇帝劉繼元,面對這種情況,他也很著急,可是他越著急,就越容易出錯。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疾行無善跡,越是這種關鍵時刻,就越應該冷靜才對。
可是,年輕的,新即位的皇帝怎么能冷靜呢?他深刻的明白,大哥劉繼恩死的不明不白,這朝堂里的大臣們對自己伏地跪拜,山呼萬歲時看起來慈眉善目,可實際上,他們各懷鬼胎,都是殺人不眨眼的家伙。
劉繼元不太相信大臣們,所以他即位之后,立刻就對北漢朝廷的高層班底進行了調整。
大將軍鄭進,被劉繼元殺死,將軍李隱,也被劉繼元殺死,統帥衛儔,被解除京官職務,下放地方去做刺史。
衛儔是北漢主力軍隊中的主要將領,深得士卒擁戴,而且也是屢立戰功,對北漢劉氏忠心耿耿,現在這新皇帝上任三把火,燒來燒去竟然燒到了自己的身上,衛儔很不痛快,被調到地方之后他忿忿不平,偶爾吐了幾句牢騷,劉繼元得知后大怒,終將衛儔處死。
事實上,劉繼元看似殺伐果決,消除了軍功派大臣,可實際上他消滅的都是較為忠誠的軍功大臣,那他這么做就不是在集權,而完全是在自毀長城。
皇帝,不是他這么干的。
可是那又怎么樣呢?經歷了劉繼恩的事情之后,劉繼元堅信,亂世之際,你不殺人,人就殺人,只有比別人更冷酷,更殘酷,更歹毒,才能比別人活得更久。
要說就怕這種稍微明白一點,但是明白不全的人。
殺戮當然是封建皇帝鞏固統治的一種有效行為,但問題是,殺戮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如果殺戮成了目的,那么活著的意義,又成了什么呢?
孝子難生慈父之家,忠臣難處賢君之下,天下間熙熙攘攘,你來我往,又何必獨你一人是明君,仁君,圣君呢?
本末倒置,終將自品苦果...
參考資料:
《新五代史·卷七十》
《宋史·卷四百八十二》
陳曉瑩.兩宋時期關于五代十國史的研究.山東大學,2010
陳葆.試論宋太祖未能攻滅北漢之原因——從“先南后北”戰略的角度進行思考.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