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八節,祝全天下的女性節日快樂,也希望媽媽們能放下成為完美媽媽的執念,回歸一個60分媽媽,這已經足夠好。
60分媽媽是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妮科特提出的一個足夠好媽媽的倡導。
之前,我是完全不認同60分媽媽這個理念,對于我的孩子我要努力做到100分,甚至往更高的分數來要求和約束自己。
這也體現到了要求孩子的成績,重視孩子的學習上。只要是利于孩子學習的事,都要開道,只要是妨礙孩子學習的事情,我都要百分百干預。
溫妮科特說:
即使是最優秀的人也有經常有失敗的時候,即使最用心的母親也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
但媽媽們往往對孩子伴隨著嚴厲與自責。看到孩子做得不夠完美的地方,或者覺察到孩子做得不足的地方,立馬就想去糾正。
想讓孩子沿著最捷徑和正確的路往前走,想為孩子掃清前行路上的所有障礙,也想讓孩子少走彎路,讓孩子的人生更加一帆風順。
可是家長過度關注孩子,過度消耗自己的結果,往往會對孩子造成一種壓迫感,會讓孩子有一種錯覺:
我的父母只愛我的成績,只愛優秀的我,并不愛我本身。
當孩子有這樣的感受時,就會對父母強加的“好”十分排斥,以冷漠和對抗的情感回應,讓父母覺得十分傷心和挫敗感。
責備也是一把雙刃劍。父母在責備孩子的同時,也收獲了孩子的抵抗和對抗,收獲了關系的疏遠以及心門的關閉。
這時,父母不妨放下想要改變孩子的強烈愿望,先學會放下掌控孩子的欲望,后退一步做一個平凡而盡職的家長。
同時,父母也不必自責和內疚,覺得自己在育兒方面失敗了而充滿負罪感,頓感是自己養廢了孩子,自己毀掉了原本很有天分孩子的陽關大道。
父母對孩子的心,天地可鑒。沒有什么可質疑的,所以用盡全力愛孩子的父母不應該被指責,也不須責怪任何人。
只是要在孩子反抗自己的同時,進一步覺察:
首先,孩子為什么會反抗自己?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哪里有父母過度付出的愛,哪里就有孩子窒息感的抵制。
尤其是父母把愛全部轉化為學習和成績,轉化為讓孩子更好的各種挑剔與指責以及糾正思路時。
孩子的反抗情緒和敵對情緒,一定會很激烈。要么反抗父母,要么壓抑自己。
反抗因子是一種生存本能,也是孩子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一種方式。
其次,家長對孩子做錯了什么?
沒有一個家長不愛孩子,但愛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確?愛孩子的方式是否是孩子想要的?還是家長一廂情愿想給的?
養育孩子沒有標準,如果非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家長的自以為。
多聽聽孩子的真實感受,而不是只拿著“我要為孩子千千萬萬遍”的單方面贈予。
就像昨天我接孩子放學回家,孩子提到自己同學很松弛感,根本不在乎學習,還吐槽都是我這樣的家長,才會讓孩子有壓力?
當時,我本來想本能反駁孩子他學習我已經放手了八九成了,怎么還說我給他壓力!
忍住反駁后也在覺察,孩子的感受估計是我管他比較多,而我不自知。
所以,家長自以為跟孩子感受到的,有時候是截然不同的。
最后,用60分家長的標準去愛孩子。
太多家長都想做一個完美的父母了,太多媽媽都想做完美媽媽了。
只要孩子需要的,都要去回應,只要是為孩子好的,都毫不猶豫去做。
可是做完了這一切之后,家長累得要命,而孩子也煩得要命。
家長埋怨孩子不懂感恩,恨不得把命都給你,可是你卻讓我如此傷心?
而孩子也埋怨,不要總想控制我,把我當成一個學習機器,不要總是拿所謂的對我好來道德綁架我?
家長和孩子的二元關系對立,一個拼命想給,一個拼命想逃。
孩子和家長都沒有錯,錯的是愛的方式和愛的程度太慢溢了。
做一個60分的家長和60分媽媽,就已經足夠好了。
對孩子遵循著“不求不應,有求必應”的原則:
孩子不想讓父母介入的,父母就懶一點,多花一點時間關愛自己;
孩子不愿聽的話,父母就克制一下,管住想說教和糾正的嘴;
孩子不需要父母包辦的事,父母就難得清閑一下,解放雙手;
父母不想讓孩子嘮叨和操心的學習,就隨孩子,學好更好,沒學好也尊重孩子命運。
父母不主動幫助孩子,除非孩子求助父母,這時的幫助是雪中送炭,是錦上添花。在孩子不需要幫助時,父母還要硬幫,對孩子來說是火上澆油。
回歸60分家長,做回60分媽媽,是家庭教育中和諧共生的一種狀態,家長好,孩好,大家都歡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