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艾青山
編輯| 劉漁
“紅牛之爭”已經是沒完沒了了。2月28日,天絲集團發布了題為《正本清源系列聲明二:誰在混淆視聽?"50年協議"毫無意義》的聲明,針對華彬集團一直主張的"50年協議"進行了全面駁斥。可以說,即使是從中國飲料產業發展史上來看,“紅牛之爭”也頗有標志性意義,其既關乎商標歸屬權,也關乎飲料市場格局的重塑。如今,雙方圍繞紅牛品牌的爭奪戰已持續進入第9個年頭,依舊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天絲集團與華彬集團的矛盾,大致出現在紅牛創始人許書標去世后。 2012年許書標離世,中泰雙方關系迅速降溫。當時,中國紅牛銷售規模首次突破百億元,市場份額高達82%,呈現一家獨大之勢。據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紅牛銷售規模達到230億元,創下歷史巔峰。
許家二代接手天絲集團后,隨即展開了一系列收回紅牛商標權的行動。2016年,天絲集團正式發起紅牛商標侵權訴訟,經過長達4年的司法程序,2020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終審判決確認"紅牛"系列商標權屬于天絲紅牛,且商標使用許可協議已于2016年10月6日到期。
盡管商標歸屬問題已有定論,華彬集團仍不肯輕易放棄。作為中國紅牛實際運營方,華彬集團提出了所謂"50年協議"作為繼續經營的依據。
該協議據稱于1995年11月10日簽署,簽字四方分別為中國食品工業總公司、深圳中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泰國天絲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及中泰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協議第一條規定,合資公司享有獨家經營紅牛飲料的權利。
不過,天絲集團在最新聲明中指出,該協議存在多處疑點:協議中的丙方中泰紅牛維他命有限公司"自始不存在",且簽署四方均未加蓋企業公章,僅有企業負責人簽字,真實性存疑。
此外,合資公司的經營期限早在2018年9月29日到期,而華彬方面卻在期限屆滿后才提出這份50年協議的復印件。
今年1月23日,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裁定撤銷了深圳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對"50年協議"部分條款效力的認定,將案件發回重審。對此,雙方各執一詞。
華彬集團于2月8日發表聲明稱,上述判決撤銷并裁定發回重審,僅因"程序錯誤",并非"一審判決錯誤"。而天絲集團則通過一系列聲明進行回應,引發新一輪輿論關注。
客觀來看,中國紅牛確實是中泰雙方共同努力的成果。 上世紀90年代初, 許書標原本 將飲料命名為"瑞德步",正是嚴彬堅持使用"紅牛"二字,配以金罐 包裝,才使產品形象鮮明突出。
在中泰合作之前,中國市場尚無能量飲料的產品和概念,雙方合作解決了兩個關鍵問題:由中國食品工業總公司促成紅牛這種功能性飲料在中國的合法生產批文;由深圳中浩集團收購金華"斗牛"商標,為紅牛品牌掃清了障礙。
在長達20多年的合作中,天絲集團與華彬集團的合作模式較為固定,前者主要提供香料和品牌授權,而渠道和生產端則逐漸由華彬集團掌控。
當紅牛商標所有權歸屬落定后,天絲集團隨即開始了市場反擊。2019年,天絲集團授權在中國代工的紅牛安奈吉投放市場,同時從泰國進口原裝紅牛維生素風味飲料,瑞士紅牛也進入中國市場。
不過,在紅牛內戰之際,中國能量飲料市場已經發生變化,東鵬、魔爪、外星人、尖叫、樂虎、戰馬、日加滿等品牌開始突圍崛起。能量飲料產品種類不斷豐富,各類泛能量飲料開始涌現,產品功能、產品口味也已經出現了細分發展。
其中東鵬特飲不但模仿了紅牛以前“累了困了”的廣告語,在市場上還抓住了卡車司機等人群,快速成長為能量飲料巨頭。
可以說, 長期的 紛爭 對中國紅牛 產生了較大 負面影響。 自2015年達到銷售巔峰后,中國紅牛業績逐漸下滑,據市場數據顯示,2024年實現銷售約210.9億元,較高峰期已有明顯回落。
事實上, 無論是天絲集團還是華彬集團,在法律戰場的拉鋸之外,真正的挑戰,其實在于如何應對市場格局的快速變化。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稿件內容溝通: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號)
更多內容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