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體態優美,一身健碩的肌肉,體重超1噸,是名副其實的“巨無霸”,頭頂一對如鐮刀般的彎角,身上毛發呈黑褐色;四肢粗壯有力,其毛呈白色,好似穿了長筒白襪,被人稱為“白襪子”野牛,學名叫做白肢野牛。它脾氣火爆,豹子見到它都繞道走,又因其形象與西游記中的牛魔王很像,還被稱為現實版的“牛魔王”。
“牛魔王”闖入云南茶園,體重超1噸,被發現后,壓低身體與人對視
近日,在云南西雙版納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勐宋鄉蚌岡新寨的一茶園里,有村民拍攝一頭白肢野牛活動情景,從個頭來看超過1噸,它最初認真地吃著地上的青草,沒過一會它似乎聽到了什么動靜一樣,突然從茶樹的一邊躥騰到另一邊,還壓低了身體,似乎發現有人在拍它,盯著人看了幾秒之后,轉身向林中奔去。
白肢野牛,生性警覺,喜歡生活在無人打擾的密林中,不過,近年來時有野牛下山,或許是它們感受到人類對它們的友好,膽子越發大了起來,它們下山主要兩個原因:找吃的和找配偶,在食物匱乏時,個別野牛會下山來覓食,也有發情期求偶失敗,被其他牛驅逐,失意的雄牛會闖進牛圈與家牛結合。
體形龐大,在林中稱王稱霸,豹子見它都繞道走
白肢野牛又因其最早在印度被發現,又叫印度野牛,成年公牛的肩高可達2.2米,體重達1.5噸,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牛科動物,主要分布在印度、東南亞,在我國僅分布于云南南部的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州。
成年的野牛,因其龐大的外形,在云南這一帶林中幾乎沒有天敵,在林中可謂是稱王稱霸,就是云豹見到它也會繞道而行,野牛與同為食草界的龐然大物——亞洲象,始終保持著某種默契,不相見不打擾。或許它們走的獸道不一樣,畢竟牛有牛的路,象有象的道。
幼崽是豺群的獵殺對象,母牛被豺輪番糾纏,精疲力盡仍將牛崽藏在身下
而剛出生的牛犢,卻容易被豺這類團隊作戰的食肉動物盯上,白肢野牛在即將生產時會離開牛群,找一處僻靜的地方作“產房”,而若在這種勢單力薄的境況,被豺群發現,小牛犢性命難保。母野牛由于剛生產完,體能還未完全恢復,并不能很好地保護牛犢。
曾有研究人員在印度拍攝到,一只剛生產不久的母野牛帶著它的孩子準備返回牛群時,被一群饑腸轆轆的豺盯上,這群豺約有12只,母野牛體型龐大,幾乎是單只豺體重的40倍,豺不敢輕易攻擊母牛,但它們會跟母牛打游擊,輪番上陣糾纏。
母牛體能耗盡,應接不暇,小牛被豺連續攻擊而喪命
母野牛絕不會輕易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豺的腹中餐,先是把牛犢藏在胯下,不過狡猾的豺群會輪番上陣,讓母野牛應付不過來,在母野牛防范左邊的豺時,其他豺又從右邊進攻,豺群交錯攻擊,這樣它們在進攻的間隙獲得了休息,而母野牛始終保持著繃緊的狀態,顯然它有些疲憊了。
面對蜂擁而至的敵人,母野牛的力量和體形毫無用武之地。狡猾的豺動作太快,小牛被連續攻擊,很快就暈了過去,此時它還尚有一口氣在,但傷勢嚴重,恐怕無力回天,攻擊持續一段時間后,小牛的喘氣聲也消失了,母野牛看了幾眼死去的牛犢,不舍地帶著遺憾獨自離開,奔向牛群。
獨自出行的野牛,容易遭老虎偷襲,若鐵蹄發揮好也會讓老虎受傷
成年野牛極少遭到豺群的捕食,在印度,它們卻在一位頂級獵手孟加拉虎的食譜上。尤其是被逐出群的獨牛,更容易遭到孟加拉虎的偷襲。面對牛群,孟加拉虎并不會主動追擊,因為牛群有健全的防御體系,牛群會把幼小,體弱的夾在中間,身強體壯圍在最外層,尖利的角加上強有力的鐵蹄。
若真的硬碰硬,孟加拉虎極有可能會受傷,一般情況,老虎并不會跟牛群發生正面沖突,只會偷偷躲在某個角落,等待年幼的或是病牛掉隊,然后出其不意進行偷襲,一口咬住野牛的脖子才有勝算。
野牛群等級嚴格,強壯雌野牛為首領,執掌大權
野牛群奉情嚴格的等級制,年長而經驗豐富的雌野牛來擔任首領——執掌大權,年輕雌牛和他們子女的地位次之,在牛群中生活數年之后,大多數成熟的雄野牛都會離開牛群,獨自闖蕩“江湖”。它們在林中到處游蕩,直到發情季才會加入“比賽”。
成年雄野牛高大的身軀,犀利的武器和敏捷的動作,讓它有資本與對手一決高下,雄野牛的體型是高肩低臀,這個巨大軀體長著濃密粗壯猶如鎧甲的皮毛,在它的頭部,皮毛交接成8厘米厚的頭盔成為一個天然的減震器。
它身體的前半部分象征著力量,后半部分則適于迅速奔跑。這些肌肉發達的四肢非常靈活敏捷,后體非常有利,能把其他動物踢死。
為追求“對象”,雄牛之間展開殊死搏斗,勝者還需有才藝才能俘獲芳心
雄性野牛是一臺貨真價實的戰斗機器,在交配季節里,它們毫無保留地展現著自己的威力。戰斗前,兩頭雄野牛壓低頭部,發出低沉的吼叫,腦袋無限接近,直到頂到了一起,這是力量的較量,而鋒利的角都指向對方,稍不注意躲避就會被角戳傷,這又是一場巧妙技術的對決。
若這樣仍不能分出勝負,它們會就讓身體的其他部位也加入戰斗,比如用軀干部相互撞擊以及蹄子攻擊,在這樣的節奏中,弱者可能會出現骨折或受更嚴重的傷。
雄野牛比賽贏了,并不代表求偶成功,只是進入候選名單而已,它還要繼續展示它的其他才藝,比如說在雌牛面前,奔跑一段或是大聲鳴叫一番亦或在地上打滾撒嬌,等到雌性投來了接納的目光,雄牛便會上前與之親密接觸,深入交流,為了確保自己的基因能夠純粹地傳遞下去,它會寸步不離的守在雌牛身邊一段時間,直到雌牛表現出懷孕的癥狀,才會有些許放松。
幼崽出生時僅20公斤,1小時候奔跑,4歲成熟后離開牛群闖天涯
雌牛的懷孕時長約為9個月,每胎一般為1崽,甚少出現雙胞胎的情形,幼崽出生時,體重僅20公斤左右,出生十分鐘后能夠正常站立,1小時后能夠奔跑,每頭野牛只能得到媽媽六個月全心全意的照顧,隨后的時間就是跟著牛群,學會自己覓食,逃避敵害,在4歲性成熟時,離開牛群。
白肢野牛喜歡結群生活,每群五六只到二三十只不等,主要以野草、樹葉、嫩芽為主,尤愛吃竹筍,野牛找到了鮮嫩的竹筍后,把整根竹筍咬在嘴里粗粗嚼碎吞咽進去,食物在瘤胃里經過發酵后,待到野牛在休息時,通過反芻把食糜重新逆嘔回口腔進行再次咀嚼,直至把食物徹底嚼碎。
此外,它除了吃這些主食,還會到巖洞里或是小溪旁去補充鹽分,這些礦物質也是它們身體所需的必需品,因而想要觀測到它們,可以在有天然鹽分的地方“守株待兔”。
結語:
母愛偉大,偉大到母野牛剛生產完,拖著虛弱的身體就敢與十來只豺較勁,但遺憾的是母愛也不是萬能的,小野牛最終還是成了豺的腹中餐。雄性野牛為了獲得雌性野牛的芳心,不僅要打敗競爭對手,還要會表演,綜合能力強,可見任何物種想要得到另一半認可,都需要努力和付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