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每一位婦女,都是世間獨一無二的風景。她們用她們那溫柔的手,把這個世界打扮得多姿多彩;她們用她們那深沉的愛,為這個世界編織著最美的夢幻。
她們,是晨曦中的第一縷光,溫暖而明亮,照亮了家的每一個角落,給親人帶來了無盡的希望與力量。
在歷史中,她們或許是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英姿颯爽;或許是掛帥出征的穆桂英,智勇雙全;或許是生死不懼的劉胡蘭,敢于藐視敵人的鍘刀……
在現實中,她們或許并沒有耀眼的光芒,甚至可能僅僅是藏在我們身邊的默默無聞的普通婦女,她們只能用平凡書寫不凡……
總之,她們的故事,千差萬別,不盡相同,雖可能不會被人們傳唱千古,卻同樣能夠觸動人心,引人深思。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很多詩人都寫下了無數的贊歌,歌頌了婦女的偉大,其中有著鑒湖女俠之稱的秋瑾就寫下了一首《鷓鴣天》道盡了女子不凡的風采,其詞如下:
鷓鴣天·祖國沉淪
近代?秋瑾
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
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
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這首詞寫于1904年,而秋瑾之所以寫下這首詞,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1894年,中日爆發了甲午中日戰爭。戰后,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使得本就已經沒落了清政府更加的千瘡百孔。
而這樣的結果,大大地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的程度,使得清政府的統治岌岌可危,更使得中華民族的危機達到了空前。
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數革命先烈、仁人志士都遠渡重洋,留學深造,尋求救國之法。1904年,秋瑾也加入到了留學深造的大軍之中,遠赴東瀛求學。
在東瀛,秋瑾先后加入了光復會與同盟會,從此走上了救亡圖存的革命道路。這首詞就是秋瑾赴日不久后所作的一首詞。
本詞開頭的“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兩句中,秋瑾道出了自己必須出國留學的原因:
如今祖國沉淪,江山危殆,讓人忍不住悲嘆連連,我雖然為女兒之身,卻不得不漂泊海外,尋找救國圖存的革命同志。
此處的“沉淪”,在本詩當中指的是危亡的意思;“海外”即東瀛日本;“知音”指的是革命同志。
“閑來海外覓知音”中的“閑”字,并非是真的是閑來無事,而是秋瑾看到國家危在旦夕,不由得痛心疾首,被迫到海外尋覓志同道合的愛國志士。
這開篇的第一二句,詩人開門見山,道出了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中華兒女,在國家危亡之際,不得不遠赴重洋,尋求救國圖存之道。
緊接著的第三四句“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便是對第一二句的補充,意思即是:
由于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導致國土被列強瓜分崩裂,國家危在旦夕。為了收復失地,為了國家和領土的完整,作為中華兒女的一份子,怎敢為了愛惜自己的生命而置國家的危亡而不顧?
這里的“金甌(ōu)”本義是指金的盆盂,后來用以指國家,語出《南史·朱異傳》:“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此處詞人用“金甌已缺”來比喻國土被列強瓜分。
自從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便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為此,八國聯軍還發動了對中華入侵的戰爭。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身為女兒之身的秋瑾,卻不得不拍案而起,慷慨陳詞:“為國犧牲敢惜身?”
這一反問式的詩句,充滿了一種慷慨激昂的悲壯,真可謂是擲地有聲。這也顯示了秋瑾的愛國豪情與凌云壯志,真的是震撼人心。
到了詞的下闋,秋瑾在開頭的“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作雄行”兩句中,秋瑾便表達了自己敢于舍身報國的雄心壯志:
遠涉重洋,萬里飄零,其中的艱難險阻、坎坷跌宕,漂泊之苦,令人不得不嗟嘆連連。但即便是這樣,也阻擋不了我萬里求學、誓死報國的決心。
這兩句詞,雖然著墨不多,卻勾勒出秋瑾遠渡重洋求學時所遇到的風霜雨雪,所經受的的辛酸苦楚,所承受的痛苦磨難。
但是身為一個意志堅定的革命者,秋瑾哪里能被這種困難所嚇倒?哪里又會因為這種磨難與痛苦而裹足不前?
因此,她懷揣堅定的信念,不管前方的“關山”有多么的遙遠,也不管旅途中的云層有多么的厚重,她都要換上男裝,寄身于一葉扁舟,乘風破浪,橫渡大洋。
最后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兩句,表達了優秀的中華兒女,應該要有的偉大志向:
切莫說女子不是做英雄豪杰的料,就連我那墻上懸掛的寶劍,也不甘久久地臥于劍鞘之中,不信你且聽,它夜夜在劍鞘里發出了龍吟虎嘯的聲音。
這最后的兩句詞,寫得慷慨雄壯,言辭懇切,壯懷激烈,讀了令人熱血沸騰,讓人仿佛看到了秋瑾那“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的偉岸形象。
這兩句,也將秋瑾以身許國的凌云壯志和敢為天下先的氣概,展現得酣暢淋漓。而她表現出來的錚錚鐵骨,也正是她英姿颯爽的寫照。
如此錚錚鐵骨的秋瑾,自幼便暢讀詩書,騎馬射箭,習文練武,并常常以巾幗英雄花木蘭、秦良玉自比。
因此,秋瑾從小便“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尤其是看到了國家有難,民族處于危亡時,秋瑾更是表現出了不輸男子的氣概。
所以,當她看到了千瘡百孔的清政府時,當她看到了被列強踐踏的寸寸國土時,她寫下了“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這樣的詩句。
而為了能夠恢復國土,補全金甌,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際,她更是像無數英雄一樣,不計個人得失,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寫下了“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恃鐵血主義報祖國”這樣的詩句。
當然了,秋瑾說得出,便做得到。所以從日本回來了以后,秋瑾便積極地投入到了革命的浪潮之中。
并參與和組織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動,不幸的是,1907年7月13日,秋瑾被清軍逮捕,并于1907年7月15日凌晨在浙江紹興軒亭口英勇就義,年僅31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精神的力量是偉大的。古有花木蘭、穆桂英和秦良玉這樣的人做榜樣,所以便有了近代秋瑾這樣的女俠流傳千古。
而有了秋瑾這樣的人為國家與民族的大義從容犧牲,后世便有了無數的巾幗英雄用她們那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國之脊梁。
所以秋瑾雖然英勇就義,可她的精神卻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她那“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的不朽名句,道盡了中華兒女的不凡,影響了世人100多年。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鄧紅梅這樣說:“全詞雖然體式工整,運筆多用正鋒,但詞人寫來卻跌宕起伏,風骨遒勁,充分體現了一代女杰的不凡人格風采。”
對于此詞,您又有什么樣的看法與觀點呢?歡迎留下您的精彩筆墨!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千家詩行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