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早餐江湖榜!這10樣沒吃等于沒來過”
長沙,一座承載著千年歷史底蘊的楚漢名城。
彼時,楚人 “飯稻羹魚”,長沙作為楚地要邑,谷稻滿倉,魚鮮肥美,以稻米為主、水產為輔。秦漢大一統,長沙飲食博采眾長,烹飪技法日益精進。
唐宋,商貿昌盛,酒肆食坊林立,湘菜雛形初現。
街頭巷尾,煙火升騰,晨起一碗熱氣騰騰的長沙米粉,爽滑勁道,鹵水香濃,食客們或站或坐,呼朋引伴,大快朵頤,盡顯市井豪邁之氣。
逢年過節,剁椒魚頭居中鎮場,紅亮剁椒覆于鮮嫩魚頭之上,寓意鴻運當頭;糖油粑粑色澤紅亮,軟糯香甜。
時至今日,坡子街、太平街等地美食匯聚,湘菜館星羅棋布,推陳出新。
長沙,借由唇齒間的滋味,訴說著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令世人品味不盡,沉醉其中。
「長沙米粉」
清早八晨搞碗米粉,長沙老口子都曉得要'寬湯重蓋'——湯要寬碼要足,再配個'雙碼疊加',牛肉加酸辣雞雜,那叫一個'熨帖'!
據考古發現,漢代就有“臛澆豚皮餅”(肉湯扁粉)的記載。清末,又發展出了圓粉。
長沙米粉,湯底通常由榨菜絲、肉絲、鹽、味精、醬油、雜骨湯、干椒粉、蔥花、熟豬油等調制而成。
再搭配上豐富的碼子,牛肉、排骨、肉絲等。
一碗熱騰騰的米粉,湯底濃郁,碼子入味,再撒上蔥花和辣椒油,每一口都是滿足。
互動話題:你吃粉最愛么子碼子?是經典肉絲還是網紅酸辣雞雜?
「德園包子」
可追溯到清光緒末年。那時,一對姓唐的夫婦創辦了這家店鋪,取名為“德園”,寓意“有德則樂,樂則能久”。
要說德園包子的魅力,那可真不是蓋的。
皮薄餡大,面香濃郁,顏色白凈,質地松軟美。
特別是那“八大名包”——玫瑰白糖包、香菇鮮肉包、白糖鹽菜包、水晶白糖包、麻茸包、金鉤鮮肉包、瑤柱鮮肉包和叉燒包,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口感和風味。
「糖油粑粑」
細時候 放學路上,總要摸幾個硬幣克買'糖油粑粑',老師傅用長筷子在油鍋里'翻邊',炸得'焦脆巴脆'的,吃完嘴巴子都黏糊的,還要舔手指。
它被譽為“糖油餅”或“糖餅”,歷史可追溯至南宋時期。
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和糖。
新鮮出鍋的糖油粑粑,外皮酥脆,內里軟糯,甜度適中,油而不膩。
方言彩蛋:長沙童謠"糖油粑粑燙背脊,呷得妹子笑嘻嘻"
「蔥油粑粑」
將大米磨成米漿,加入蔥花和適量的鹽,攪拌均勻后,舀入特制的鐵勺中,放入油鍋中慢火炸制。待到粑粑兩面金黃,外酥里嫩時,便可出鍋。
蔥油粑粑的美味,不僅在于它的口感,更在于它所承載的長沙人的情感與記憶。
在長沙的街頭巷尾,總能見到賣蔥油粑粑的小攤,它們或大或小,但都散發著誘人的香氣。
「楊裕興面條」
創辦于清光緒二十年,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
楊裕興面條講究合理選料,精工制作,調料也講究。
面條講究新鮮,煮面條的水講究寬、清、開,面碼講究隨到隨制,新鮮可口。
有炸醬、醬汁、蝦仁、蟹黃、瑤柱、三鮮、雞絲、酸辣等60多個花色品種。
據說,這雞蛋面是“楊裕興”的首創,制作方法是將面粉、雞蛋、純堿用水拌在一起,揉成一大砣,竹杠壓面需成年男性反復壓制36次。
這樣的面條,下鍋不粘不稠,入口不滑不膩,軟硬適度,富有韌性,被譽為“神仙難吃刀下面”。
「小缽子甜酒」
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間,是長沙的一道傳統小吃。
它之所以得名“小缽子”,是因為這種甜酒最初是裝載在鐵質或陶制的器皿中叫賣的。
在長沙的靖港古鎮,某老字號的小缽子甜酒是當地人心中的一塊金字招牌。
小缽子甜酒,口感細膩,甜而不膩。
「姊妹團子」
是一對由甜咸兩種口味組成的團子。
據《長沙飲食志》記載,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長沙火宮殿附近有一位名叫姜立仁的銅匠,他的女兒們心靈手巧,擅長制作甜咸兩味的團子,因此得名“姊妹團子”。
甜團子以糯米為主要原料,配以北流糖、桂花糖、紅棗肉等,口感甜香不膩;
咸團子則選用新鮮豬肉,剁碎后加入香菇、蔥姜蒜及各種調味料拌勻,味道鮮香可口。
「拌糖餃」
是以糯米、白糖、菜籽油為主要原料,經過精心制作而成的。色澤白里透黃,松泡柔軟。這種獨特的口感,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完全停不下來。
制作拌糖餃的過程也是一門藝術,師傅們將糯米漿揉勻、搓條、摘劑、搓形,每一個步驟都一絲不茍。
炸制時,火候的掌握更是關鍵,需用70℃溫水和面,油溫嚴格控制在160℃。
最后,趁熱將炸好的糖餃滾上一層白糖,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拌糖餃就完成了。
「老長沙早茶」
糖包、肉包、燒賣、腦髓卷等點心是不可或缺的經典。糖包,是桂花糖油粑粑。肉包,顏色白凈,皮薄餡大。
燒賣皮薄餡足,味道鮮美,尤其是梅菜扣肉和營養五仁口味,更是讓人回味無窮。腦髓卷則是一道地道的長沙傳統小吃,起源于清朝末年,外觀如瓦塊,面皮輕薄、晶瑩剔透,吃起來質地細軟,甜而不膩,還能回甘。
「餛飩」
早在民國時期,長沙的街頭巷尾就已遍布餛飩攤。那時的餛飩,多為小販推車售賣,皮薄餡少,口味清淡。
在長沙,還有一種特別的餛飩——蓋碼餛飩。所謂蓋碼,就是在餛飩上加上一層豐富的配菜,如牛肉、豬肉、雞肉等,再淋上鮮美的湯汁,使得餛飩不僅味道層次豐富,還更加營養。
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稻谷標本,到如今24小時不打烊的粉店,長沙人用三千年的執著,把一碗早餐吃成了世界非遺。
這些帶著油香米香的故事,不僅在火宮殿的戲臺上唱,更在街頭巷尾的灶臺邊活色生香。
歡迎各位好吃鬼在評論區曬出你的長沙早餐記憶,點贊最高的朋友,小編私藏的老粉店地圖雙手奉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