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掖賢是誰?這個名字聽了之后大家肯定覺得很是陌生,這個人有什么樣的特別之處呢?
其實,陳掖賢本人沒有什么特別的,特別的,是他的母親,是赫赫有名的抗日女英雄趙一曼。
趙一曼的事跡令很多人都感動和致敬,她的丈夫、也就是陳掖賢的父親,也是一名革命烈士。
可以說,陳掖賢是革命的后代,本應該以家族為榮耀,做一名根紅苗正的好青年的,沒想到卻突然自殺,還給女兒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你奶奶是奶奶,你是你”。
為何陳掖賢會突然這樣說呢?他的身上究竟發生了什么不為人知的故事,他又有著怎么樣的家族歷史和成長經歷?讓我們大家一起往下看。
抗日女英雄趙一曼
趙一曼是四川宜賓人,出生于1905年,原名叫做李坤泰,趙一曼是她參加抗日戰爭時期的化名。
趙一曼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父親在村里小有名氣,自學中醫,為村里人看病。
母親是一個家庭婦女,生下了六個女兒和兩個兒子,趙小曼排行第七。
趙一曼雖然出生在封建地主家庭,卻性格獨立、思想先進,討厭農村地區的封建文化,勇于反抗封建陋習。
八歲的時候,趙一曼就進入到了家里的私塾讀書,她特別喜歡讀書寫字,而且頭腦聰明,學習成績特別優異。
10歲的時候,按照當地的封建習俗,女孩是需要裹腳的,趙一曼堅決反抗,死活都不愿意裹腳。
趙一曼的父母完全不顧女兒的反抗,將女兒的腳強行綁了起來。
趙一曼反應更加激烈,拿起身旁的柴刀就是朝自己腳上的纏足布砍去,拆除了裹腳布,以死來抵抗。
趙一曼的父母想不到女兒竟然如此的剛烈,最后也只能妥協,允許了趙一曼不用裹腳。
就這樣,趙一曼成為了村子里面唯一在適齡時候沒有裹腳的女娃。
13歲的時候,趙一曼的父親突然離世,家里一下子失去了頂梁柱,日子過的拮據起來。
小時候,趙一曼就經常跑到縣城里的書攤看書,特別喜歡革命的刊物和報紙,接受了共產主義的思想,在心里埋下了想要革命的種子。
趙一曼的大姐夫鄭佑之是位革命者,在當地宜賓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還擔任了中共宜賓第一書記。
趙一曼十分崇拜自己的大姐夫,跟著大姐夫身邊,接觸了馬克思主義思想,讀了《新青年》《共產黨宣言》等許多進步刊物,心中對共產主義充滿了向往,堅定了馬克思主義信念。
在姐夫的引薦下,1925年,趙一曼積極的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還積極參加革命運動,在村里組織了婦女解放同盟會。
趙一曼的文章還發表在了《婦女周報》上,題目的名字叫做《被兄嫂剝奪了求學權利的我》,發表后產生了極大的反響,許多青年都紛紛支持,在各地發起了婦女解放運動。
1926年,趙一曼考入了宜賓女子中學,在中學她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宣講,宣傳婦女解放思想,獲得了一大批的女同學的擁護,在學校擁有很高的聲望。
后來,趙一曼經過組織的考驗,成為了一名正式的共產黨員。
她參加了歷史上有名的五卅運動,因此還被學校開除了學籍,只能換個中學繼續讀書。
趙一曼英勇犧牲,給兒子留下家書
1928年,趙一曼與陳達邦結婚,婚后不久就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寧兒”。
趙一曼生下孩子后來不及和孩子親熱,就繼續回到去到東北參加抗日運動,將兒子寄養在了大伯家里。
趙一曼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無畏,奮斗在抗日一線。
在一次掩護行動中,趙一曼的腿不幸中彈,沒有逃脫日軍的抓捕,淪為了俘虜。
日軍知道趙一曼的身份不簡單,連夜對趙一曼進行審訊,想要試圖從她的口中套出一些有用的情報。
可是趙一曼寧死不屈,忍受了酷刑,也不愿交代一個字。
日軍也是拿趙一曼沒有辦法,在趙一曼幾度受刑要昏死過去的時候,將她送到了哈爾濱當地的一家醫院救治。
在醫院里面,趙一曼試圖求救,最后在醫院護士和警衛員的幫助下逃脫。
但是遺憾的是,趙一曼還沒有跑多遠,再次被日軍抓捕,日軍惱羞成怒,決定當眾處死趙一曼。
1936年8月1日,年僅31歲的趙一曼被日軍殘忍的殺害,永遠的閉上了眼睛。
行刑時候,她都在高喊“中國共產黨萬歲”,感動了無數的人。
就連當時毛主席知道了趙一曼的事跡后,也十分的敬佩,直接用“英雄豪杰”四個字來高度贊揚趙一曼,足以見得趙一曼的英勇無畏,體現了中華兒女在抗日戰場上寧死不屈的決心。
臨死前一夜,趙一曼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了一封遺書,信中滿是對兒子的愧疚和牽掛,她希望兒子能夠健康快樂的長大,希望他知道,母親是為國犧牲的。
陳掖賢自殺身亡,為女兒留下遺書
新中國成立后,還專門以趙一曼為主人公,拍攝了同名電影《趙一曼》。
上映后,讓所有人都知道了趙一曼烈士的故事,被她身上的愛國革命情懷所深深打動。
趙一曼的兒子“寧兒”長大后改名為陳掖賢,他對母親的記憶是模糊的,甚至后來才知道母親是抗日女英雄。
他對母親特別崇拜,為了懷念母親,還專門在手臂上刻上母親的名字,以母親為自己的榜樣。
當工作人員找到陳掖賢,想讓他作為烈士后代來領取撫恤金的時候,陳掖賢拒絕了,說這是母親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錢,他不配領。
而且,母親是甘愿為國犧牲的,不是這點錢可以衡量的。
陳掖賢繼承了母親的聰明才智,學習成績很好,還考上了大學。
陳掖賢大學畢業后,對自己的工作方向很是迷茫。
后來他想明白了,完全聽組織的安排,哪里需要他,他就去哪里。
最后,陳掖賢被分配到了北京工業學校做政治老師,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責任。
在工作室,陳掖賢很是認真負責,經常是加班工作,和學生們的關系也很是融洽,是一名優秀的老師。
不過陳掖賢身上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生活習慣不好,不愛講衛生,而且還花錢大手大腳,沒有存錢的習慣。
1960年,陳掖賢每月的工資是77元,已經高于一般工薪階級的水平了,但是還是沒有錢,需要四處借錢過日子。
在情感生活方面,陳掖賢過得也不是很順利,他結了幾次婚,都失敗了,沒有一個幸福完整的家庭。
后來北京工業學校在1969年解散,陳掖賢成為了工廠的工人,生活一下子跌入了谷底。陳掖賢開始變得自卑內向,不愿意與人交流,抑郁不得志。
陳掖賢和前妻復婚后,他的妻子精神方面也有一點問題,還需要經常住院吃藥,在經濟方面更加拮據。
直到1974年,陳掖賢的同事發現他已經好幾天沒有上班。
去他家里一看,陳掖賢竟然四五天沒有飯吃,干躺在床上,實在是令人震驚。
就這樣過了幾年后,在1982年,陳掖賢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那就是在家里自殺身亡。
陳掖賢和妻子有一個女兒,自殺前,他給女兒寫下了一封信,信中告誡女兒:不要在拿奶奶烈士的身份來傍身,你是一個普通的群眾,不要因為是烈士后代而享受任何特權。
陳掖賢的女兒看到這封父親的遺書,淚流滿面。
她知道父親的苦衷,他這一生都活在奶奶的光環下,不愿意用奶奶的身份來搞特權,寧愿清苦的過一輩子。
陳掖賢唯一一次利用烈士后代的身份搞特權,就是把女兒調回北京,希望在身邊陪伴照顧自己。
因為這件事情,陳掖賢的心理也很是愧疚,覺得對不起母親,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
陳掖賢的女兒處理了父親的后事后,一直都謹記父親的教誨,選擇拋開趙一曼烈士后代的身份,低調本分的做一個普通人。
抗日女英雄趙一曼將年輕的生命獻給了革命,是當之無愧的巾幗英雄。
趙一曼的兒子知道母親是烈士的身份后,也不愿意利用烈士后代的特權給自己某福利,在那個貧窮的年代,日子過得很是拮據,還換上了抑郁癥。
誰都沒有想到,生活困難,不愿意向組織求助的陳掖賢,最終會選擇自殺的方式結束了生命,還留下遺書,告誡女兒也不要利用烈士后代的身份搞特權,實在是令人感動。
趙一曼一家讓我們感受到了革命家庭的愛國情懷,他們是那么忠貞的愛國,不求任何回報,堅守自己的革命信仰。
信息來源:
《我的孩子要代替母親繼續斗爭——趙一曼致兒子陳掖賢》人民周刊
《他是趙一曼遺書中的“寧兒”,53歲自縊身亡,生前拒領母親撫恤金》九派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