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潤心“京小思”、養育師“京小寶”、培訓師“京小師”、AI 學伴“京小學”、健康師“京小健”、課間一刻鐘“京小壯”、教聯體“京小幫”……今天(3月7日),北京市教委出臺《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工作方案》),計劃從今年起,通過創新培育“京娃”系列智能體、全覆蓋開展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打造一批“助教、助學、助育、助評、助研、助管”應用場景等系列舉措,全方位推動人工智能賦能首都基礎教育改革發展。
重點打造首批11個應用場景
構建首都教育智能生態
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將打造“3+X”的工作體系。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底,北京市先后發布了突出頂層設計的《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工作方案》,以及規范學校使用的《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此次出臺的《工作方案》,是聚焦‘培養人’的關鍵環節,與前兩份文件共同構成了工作體系中的“3”。而‘X’則包括課程教學、應用場景、數據集、工具箱、案例庫等支撐要素的匯集”。
《工作方案》指出,北京市將圍繞AI“助教、助學、助育、助評、助研、助管”六大核心領域,探索人工智能應用新場景。探索AI賦能構建具有首都特點的場景式、浸潤式、融合式實踐育人體系,推動“五育”并舉、立德樹人邁出新步伐。比如,拓展“AI+智慧體育”“AI+美育浸潤”“AI+勞動教育”等方面的應用場景,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深化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知。探索AI驅動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助力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
在前期試點基礎上,今年北京市將在中小學重點打造首批11個應用場景。包括3個“AI 助教”應用場景——智能備課、智能課堂質量監測、智慧作業/命題;3 個“AI 助學”應用場景——智能錯題分析及資源推薦、自主寫作批改、外語學習助手;2個“AI 助育”應用場景——智慧體育、心理健康助手;1個“AI 助評”應用場景——智慧綜合素質評價;1個“AI 助研”應用場景——智能教師專業發展平臺;1個“AI 助管”應用場景——智慧校園。
培育“京娃”系列智能體
全天候教育助手持續迭代
教育應用場景實現全新升級后,人工智能將以何種形象出現在我們身邊?記者從市教委了解到,北京市今年將啟動首批7個“京娃”智能體的培育建設,以智能生態重塑教育未來。未來,將根據教育教學實際和人工智能技術不斷迭代升級,持續推出更多“京娃”。
養育師“京小寶”是精準保育照護智能體,整合教育、醫療、體育等多個系統的數據資源,集納幼兒生活成長、支持環境、照護措施、發展建議等。培訓師“京小師”是賦能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智能體,為教師提供綜合性教育教學輔助工具。AI 學伴“京小學”圍繞學生興趣愛好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適切性數字資源和探究性學習指導,圍繞課前自主預習、課中高效學習、課后針對性復習提供定制化的學習建議和反饋。健康師“京小健”整合體育、美育、營養膳食、衛生健康等多方資源,形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個性化模型。課間一刻鐘“京小壯”集課間安全提示、學習答疑、運動伙伴、教室環境監測等功能于一體,全方位助力校園課間的有序、活力與健康。教聯體“京小幫”提供教聯體家庭教育課程分享、AI家庭教育智能咨詢、區域優質教育資源活動管理、教育服務導航等一站式服務。以德潤心“京小思”將立足京華大地生動實踐和偉大成就,建設思政課教學和德育工作案例庫、教案集。通過AI賦能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中小學秋季開學起開設AI通識課
每學年不少于8課時
《工作方案》明確,構建“課程、教學、支撐、師資、應用、推廣”六大體系,全面推動人工智能與基礎教育深度融合。自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市中小學將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每學年不少于8課時,覆蓋小學至高中全學段。學校可以將人工智能課程獨立設置,也可以與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科學類、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融合開展。
其中,小學階段以體驗式課程為主,重在啟蒙學生人工智能思維;初中階段以認知類課程為主,重在引導學生利用人工智能賦能自身學習和生活;高中階段以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為主,重在強化學生的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各學段人工智能課程注重有機銜接,全過程浸潤人工智能倫理道德教育,引導學生科學、合理、穩妥、審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鼓勵有條件的區和學校建設學生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開發人工智能高端科研實驗課程。開展人工智能等主題的夏(冬)令營,探索高校與中學合作開展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模式。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社會資源單位面向中小學生開放人工智能實驗室、體驗館、綜合展廳、科技館、博物館等資源,建設中小學校外人工智能實踐基地,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體驗、學習、探究和實踐,提高利用人工智能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和綜合能力。
打造AI教育名師隊伍
建設“教育AI應用超市”
《工作方案》明確,北京市將面向全市中小學教師實施“百千種子計劃”,吸引相關學科教師的參與,輻射帶動所有任課教師。
北京市還將從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科學、數學等學科遴選有興趣、有基礎的教師,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教師隊伍。組建市、區兩級“AI教育講師團”,建立常態化機制,邀請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的專業人才進入學校,參與人工智能教育。
《工作方案》提出,北京市將升級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北京市空中課堂),拓展開發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市級提供基礎資源支撐、學科知識圖譜、學習實踐平臺、教師研修社區,匯聚來自各方的課程包、模型庫、工具集,各區、各校按需選擇使用,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學習數據回流、課程迭代更新、應用場景拓展,打造一站式“北京基礎教育人工智能應用超市”。鼓勵各區、各校既作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等平臺資源的應用方,又努力作平臺優質課程資源的供給方,形成供給應用的良性循環。
新聞鏈接
百所北京中小學試點“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全開放”
去年,北京市在全國率先發布《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工作方案》和《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在教育領域不斷強化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朝陽區、海淀區注重先行先試,相繼出臺了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門頭溝區、石景山區、西城區、海淀區共同成立了北京市“教育+AI”應用場景創新聯盟。目前,已在6所教育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25所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應用試點學校、91所中小學智慧校園示范校中全面開放應用場景,對接頭部企業進行資源支撐,引導學校在“助教、助學、助育、助評、助研、助管”六大領域開展探索嘗試,取得了一些顯著成果和典型應用。
“AI 助教”方面,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開展“人工智能課堂評價系統助力教學循證改進”探索,通過智能系統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為教師提供教學決策依據,入選教育部 2024 年中國基礎教育創新案例。
“AI 助學”方面,地處門頭溝區山區的清水學校與城鄉聯盟學校、海淀區手拉手學校的師生,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共同開展《螞蟻回家的路》小課題研究。北京市第二十中學等學校選取部分年級的數學學科開展試點,打造“學伴空間、智慧作業、個性化學習手冊”等應用場景。
“AI 助育”方面,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借助智慧體育穿戴設備和AI視覺識別技術無感采集運動數據,并通過AI分析體質監測數據,應用于體育教學和決策,實現體育個性化教學、精細化管理和科學化決策。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利用基于DeepSeek平臺的“AI心理智體”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全天候響應學生心理需求,結合人工智能分析學生的情緒狀態,并提供個性化建議。
“AI 助評”方面,?北京市第二中學通過“智慧筆”“手勢識別”等智能設備,提升課堂教學評價的精準度。
“AI 助研”方面,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實現將DeepSeek大模型接入全場景教師發展平臺“八十e家”,實現智能備課和智能評價的創新性應用。北京市一七一中學建立AI課堂創新研究中心,開發“智能協同備課系統”“智能聽評課系統”、“校本智能科研系統”,利用資源生成性、教育性帶動教師學習、反思與成長。
“AI 助管”方面,北京市宏志中學完善AI賦能的“三院十部”制管理體系,實現學校管理模式從治理向智理轉變。
此外,朝陽區日壇中學借助市級“城鄉手拉手”項目,為平谷區馬坊中學建設人工智能智慧教室,促進教育均衡。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常悅 冉陽
編輯:張秋穎
校對:姜思瑤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李繼君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