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福建人阿巍,
在福州的山腳下買下了一棟1000㎡的舊房,
房子空置了20年以上,
他請來設計師董欣猛一起改造。
從小在福建土樓長大,
沒有完全封閉的家居住環境,
對阿巍影響頗大,
“這個房子有時候晚上也是不用關門的,
朋友、鄰居過來聊天、喝咖啡都可以,
不需要門禁,來去自由。
節假日還可以把所有親戚聚集過來,
重現小時候土樓里的氛圍。”
一、二樓更具有公共性,是半開放空間,三、四樓為居家私密空間
內部被置入了一個“核心筒”,
串聯起整個家的垂直交通,
一根主軸把布局展開,
透明電梯在其間穿梭,
一、二樓是完全開放的
連著花園、半開放咖啡廳、音樂工作室、茶室,
三、四層是住家的部分,
在房間里就能看到天空、湖水,
享受獨處。
核心筒串聯起室內不同的功能區
2月底,一條來到福州,
拜訪了這個重現土樓生活場景的家,
并和阿巍聊了聊改造背后的故事。
自 述:阿 巍
編 輯:秦 楚
責編:陳子文
改造后房屋的外立面
我的祖籍是在福建永定,從小在土樓長大。一個土樓里面住了一百多號人,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相當于是一個家族住在一個城市里面。2023年底,我們搬進了現在這個1000㎡的家,可以把親戚都聚過來,形成在小時候像土樓里面一樣的氛圍。
平時我們一家四口住,有時候我爸媽也過來住,再加兩只小狗,八個是常住的。有時候晚上也是不用關門的,鄰居過來到花園里面聊聊天,更像是一個社區型環境。
房子改造前的狀態
這原本算是舊房,空置了有20年以上,樓板都沉降了,地梁跟板裂開來了,很破舊。
核心筒實現空間轉換與功能區域之間的錯落感
原始結構有非常多的隔墻,我們把平面基本都打通掉,變成一個洄游動線,整個房子更加“透氣”。
洄游動線讓整個房子更加通透
改造后,“核心筒”是整個房子的一個中軸,每一層的功能區給串起來,就像家的一個支柱一樣,從四個方向都可以看得到它。核心筒里面藏著電梯,電梯上下,形成了大家聚集的地方。
樓梯、核心筒不斷變化使整體空間更加富有層次感
藍色盒子空間連接一層戶外和二層室內,洞口與核心筒的孔洞相互呼應;墻上的傳聲筒裝置為室內增添趣味性
一根主軸把布局展開的同時,還引入了“樂高”模塊化的概念,在一、二樓中置入一個藍盒子模塊串聯起下沉休閑區、音樂教室。我兒子很喜歡推薦電影,我們經常把時間空出來,然后一家四口在這兒看電影。
車庫咖啡廳內原始的混凝土裸柱與金屬臺面穿插,形成咖啡制作操作平臺;墻面洞洞板上可以放置各種配件工具,同時也是展示區
整個房子其實可以大體分成兩部分,一樓二樓的這種動線讓它比較自由,是公共空間,三樓四樓,其實是屬于住家的部分。
一、二樓是完全開放的。一樓原來是一個車庫,我們把它改成了半開放式咖啡廳,鄰居、朋友都可以隨意地來坐坐,聊聊天,還連著花園和我自己的茶室。
女兒在家庭學堂拉大提琴
一家人一起下廚、聚餐
二樓有餐廚空間和家庭學堂,節假日我和愛人、親戚經常一起來下廚、聚餐。
這個空間沿用了以前土樓“家庭學堂”的概念,是女兒拉大提琴的地方,周六日家族里面的一些小孩子也會過來,我女兒會教他們讀半個小時書。
吊頂采用了沖孔海洋板,木色中和混凝土和金屬的冷色調,同時隱藏了空調的風口
黑白灰作為一個基調,點綴一些木頭的顏色,地面用了微水泥,耐用、耐刮。不少家具,桌子、凳子都是我們自己動手做的。
閣樓重新組織結構,形成環繞核心筒的動線,樓板挖空裝繩網
樓上為居家功能區,以溫馨、柔和的氛圍為主,整體為米色調,地面鋪設木地板
三樓四樓是相對私密的靜的空間,有起居室、電競房、閣樓。核心筒邊上有很多留白的空間,它就像一個小社區,未來可以成為兒子的小伙伴來寫功課、玩耍的地方。閣樓上做了一個練琴的空間,坐在這個地方看著天空、湖水,可以享受獨處。
橫向長窗與建筑外觀的突出窗框,形成了個特定視覺范圍,不論做在地臺上,或者躺在床上,都是最佳觀賞位置
在這個地方自然本身就是主角,我們做了50扇窗,并把很多窗戶打大了,把外面的景借過來,讓視線變得沒有界限。
考慮到節能,設計窗戶的時候形成對流,還做了一個負壓系統,夏天最高峰的時候電費不超過2000塊錢,冬天就是幾百塊錢,房間的保溫性很好。
房子位于山腳下,周邊自然環境優美
我的居住體驗還蠻多的,平層、小復式、學區房都住過,這么多年,我一直在福州找很多地方看很多房子,感受不一樣的居住環境。
這個房子是2021年買的,當時有一個老大哥就住在湖的那一邊,我過來找他聊天,發現他八十幾歲的母親也住在這邊。很方便,邊上有湖、福州的旗山山脈……就此心里種下一個種子了,后來把城市里面的聯排別墅賣掉了,搬過來,改造持續了一年多。
家人、朋友們在半開放咖啡廳聊天
這個家實際上從買到改造,都是由我們家庭成員一起決定的,包括17歲的女兒和14歲的兒子。很多房子是什么?以大人為需求,小孩子更多的是附屬,但是在我們家,小朋友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比如說買這套房子,很多資金成本,我要交給孩子討論,讓他們去算;空間的設計結構要什么樣,開家庭會議,由小朋友來主持,然后他們的需求要自己去跟設計師探討;以后讀書更不方便了怎么辦,你們能不能接受?這要允許他們表達。他們還會自己做思維導圖,輪流總結。
我們一家四口會一起去上國學課,我就覺得我的愛人,我的女兒、兒子,他們就是我的同學,我會把小朋友當作partner。
兒子自己設計打造的電競房
兒子要做一個電競房,要玩電腦游戲,我說可以,你自己倒騰。女兒有時候會去追星,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我們給她出謀劃策。孩子能做什么需要自己去發掘,我們多提供一些可能性給他們。
夫妻二人在臥室頌缽
它不像很多房子一裝完住進去,可能三五年就不動了,這個家我希望它每年都在“動”,隨著需求在變化,有非常多的擴展性。
對我自己來說,住在這一年,是一個不斷地融合沖突的過程。以前的我安排事情都精確到分鐘,對別人、對家人也是這樣子。到了這邊不會像琴弦一樣把自己繃那么緊了,更放松了。
改造時,我跟設計師回到我老家的小溪流里面去找石頭,在老家的山上畫房子的草圖,“核心筒”、院子里的篝火,這都是跟我小時候成長環境有關。再過十幾二十年我老了,孫子跟孫女在花園里面玩,就跟小的年代連接在一塊了。
部分圖片提供:平衡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