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國,是清末時期,繼太平天國起義以后,廣西境內第二個影響比較大的農民起義政權。
這個大成國政權,歸根到底也隸屬于清末以天地會名義起兵反清的的一部分,因為他的規模比其他同是天地會的反清組織大一點,所以,歷史中就有這么幾筆墨水。
當然了,由于天地會本身的組織結構特殊性,局限性,歷史對他的記載也比不上太平天國的文獻那么深刻,反而有一點零散,研究的人也就少一點了。
就比如大成國雖然是一個“國”的政權,但當中的人物,被記住的卻沒有幾個,他們的人生歷史,也沒有那么的出彩,僅僅是坊間的記憶而已了。
大成國中的人物,主要就是開國五王,鎮南王(平潯王)陳開,平靖王李文茂,平東王梁培友,平西王區潤,定北王梁昌。除了這五人,其他的被認定為大成國王侯一級的人物,嚴格上來說,都不算是大成國的人,僅僅是接受大成國番號,短時間的盟友而已。如北路大元帥姚新昌,榮國公范阿音,隆國公(章王)黃鼎鳳,呂國公覃乞兒晚,威國公黃全義,等等。
本篇就聊聊威國公黃全義。
黃全義(也有記作黃存義),貴縣(今貴港)南江人,江湖混名龍頭三,船民出身,早期幫人撐船為業。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鴉片戰爭后,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各種天災人禍,民間生活不易,黃全義也失業了,各種民間堂會紛起,黃全義聯合黃祖志,李亞安等,也自成一系,成為組織首領,以“打單勒贖”為主,因為與官府,地主豪紳作對,對于官府來說,他們就被稱之為“盜匪”。
到咸豐四年(1854年),由于太平軍的聲勢,官府武裝基本都被調去作戰了,地方守備力量不足,薄弱,同年八月初五,黃全義聯合貴縣地方的馮二,湯聘三,王星福等幾支反官府武裝,直接攻進進入縣衙,逼縣官交印,統治地方。
在幾支隊伍中,黃全義的人馬最多,也算是勢力最大,所以被推舉為首。正好第二年,廣東而來的陳開,李文茂聚眾攻打潯州府桂平城,黃全義就領著這些隊伍跟著參和,多少貢獻了一點軍事力量,
也正是他們主力離開貴縣到桂平,咸豐六年(1856年)清軍趁機收復貴縣。但沒幾天,陳開,李文茂等人攻下桂平城后,宣告建立大成國,并開始開疆擴土,黃全義熟悉貴縣,于是聯合大成國軍,一路西進,攻下貴縣城。
由此得到陳開,李文茂的嘉賞,黃全義被封為大成國威國公,并劃定區域歸其管轄(龍山一帶)。從此,黃全義以大成國威國公的身份開始在貴縣他所管轄的區域內和地方團練開展拉鋸戰。
他是如何與地方團練作戰的,地方志中零零散散的記載,互有輸贏,但此后很少再見他參與大成國其他戰事,成為了大成國的虛名國公,基本就在他的一畝三分地里整活了。
到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國主力都走末路了,清軍可以抽出大量兵力到廣西“剿匪”了,大成國都秀京失守,陳開被俘殺,朝廷以蔣益灃為首的清軍繼進貴縣,攝于清軍的強大的軍事壓力,在貴縣城外圍的黃全義接受了“招安”,“招撫”,轉聽令于清軍,掉頭清剿昔日的同盟軍。
不過,黃全義降清,實際上并沒有得到多少舊部的支持,只是由于黃全義是頭,所以一時間大家聽令而已,在面對清軍下達的軍令時,很多部下臨場并沒有出多少力,有點消極,并不會賣力的去攻殺昔日的盟友,所以黃全義并沒有撈到多少“軍功”,正好,沒多久,清軍的蔣益灃因浙江軍情離開,沒有清軍的壓力,黃全義部很多人“復叛”,重投大成國隆國公黃鼎鳳去了,并推舉黃鼎鳳為章王。
官府看到黃全義部這樣的情況,遂以“打仗不力”為由,“執而誅之”。
由此,一個名義上的大成國國公,就此結束了他的歷史。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