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被工具化,從救贖到犯罪,異化一步步發生。
2024年,臺灣臺北市大安區一處名為“精舍”的佛學修行場所發生駭人命案。
52歲的蔡姓女會計因賬目處理問題,遭精舍精神領袖王蕰(本名王江鎮)及其信徒長期虐待致死。檢方調查顯示,蔡女生前被強制剃發、持續性毆打、每日跪拜數百次“謝罪”,甚至被要求跳躍觸摸天花板燈具,最終因橫紋肌溶解癥死亡。其賬戶內200多萬新臺幣(約45萬元人民幣)也被轉走。
男演員李威作為王蕰的親信信徒,全程在場目睹施暴過程,并冷言“你別裝了”,事后更充當“軍師”,教唆信徒統一口徑應對警方調查,試圖掩蓋真相。
2025年2月,李威及其妻子因涉嫌“傷害致死罪”被起訴,但兩人近期轉為污點證人,供出案發當天在場者及串供證據,試圖換取減刑。
此案暴露出信仰與現實的撕裂,“周處除三害”真的有現實版。
1
“尊者”的操控與信徒的盲從,構成此案的背景幕。
王蕰自詡佛學導師,卻利用信徒的虔誠心理實施控制。他通過“讀書會”包裝邪教本質,要求信徒絕對服從,甚至合理化暴力為“宗教儀式”或“為她好”。
這與電影《周處除三害》中“尊者”以信仰之名斂財害人的情節如出一轍。信徒在群體壓力下喪失獨立思考能力,將施暴視為“修行考驗”,暴露了權威崇拜對認知判斷的侵蝕。
信仰被工具化,從救贖到犯罪,異化一步步發生。
精舍本為修身養性之所,卻淪為暴力與斂財的溫床。王蕰因不滿蔡女賬目疏漏導致其損失數百萬,借“懲戒”之名行謀殺之實,信徒則淪為共犯。這種將信仰工具化的行為,反映了極端教義如何扭曲道德邊界,將“慈悲”異化為“暴力正義”。
從“軍師”到污點證人,影星李威的雙重角色耐人尋味。
李威的轉變極具諷刺性。他最初以“軍師”身份指導信徒逃避法律制裁(如教唆回答“不記得”),卻在證據(秘密錄音)曝光后轉為污點證人。這種求生本能與道德潰敗的并存,揭示了人性在利益與恐懼下的復雜博弈。
2
從認知神經學視角看,這種群體暴力背后的心理機制值得探究。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表明,普通人在權威命令下可能實施極端行為。王蕰作為精神領袖,其指令被信徒視為“神圣不可違抗”,信徒通過合理化暴力行為(如稱跪拜為“宗教儀式”)緩解認知失調。
在群體施暴過程中,信徒個體的責任意識被稀釋。集體行動加劇了暴力升級(如多人輪番虐待蔡女),而李威的在場旁觀進一步強化了群體認同,形成“惡的平庸性”。
宗教體驗常激活大腦的獎賞回路(如伏隔核),產生歸屬感與愉悅感。但當教義被極端化,信徒可能將服從權威與自我救贖綁定,甚至將施暴視為“修行成就”,導致道德判斷失靈。
此案最令人痛心之處,在于施暴者以“為她好”之名行惡。蔡女身高僅1.41米,卻在虐待中被要求完成不可能的身體懲罰,最終慘死。而李威等人在案發后仍以“學佛之人”自居,試圖用信仰外衣掩蓋罪行,凸顯了虛偽與殘忍的共生。
信仰本應引導人向善,但此案卻暴露了其被權力與欲望腐蝕后的黑暗面。若不能以理性審視信仰,以法律約束狂熱,類似的悲劇或將重演。正如《周處除三害》的結局:唯有撕開偽善的面具,才能讓真正的光明照進深淵。
已開快捷轉載,文章可自由轉載
《知情人透露當年明月“發瘋”細節》已404,可關注“智識漂流”公號,在智識漂流輸入“當年”領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