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栗秋 來源 | 頂尖廣告
如果你看到了一個“腰部纖細”、“臀部圓潤”的完美S型身材,一定會覺得這是一位身材曼妙的成年女性。
然而當有人把這種成熟的身材曲線,安裝在兒童的身上后,一切都不對勁了。
近日濟南美術館展出了一件AI藝術作品,名叫“小妮兒”,設計者希望小妮兒化身導游來向大家詳細介紹濟南的一些名勝、小吃以及風土人情。
但是小妮兒頂著一張稚嫩的娃娃臉,搭配夸張的腰臀比,這種強烈反差讓觀眾感到非常不適。
不僅外觀如此,設計師為她設計的動作也是嬌柔扭動,更是讓網友直呼“辣眼睛”。
圖源:網絡視頻
這樣的審美真的對勁嗎?
如果有人說:“這很正常,這就是普通人欣賞不了“藝術”,思想齷齪的人看什么都齷齪。”
那么,這豐滿的大腿,加上大腿根部故意裸露出的一塊皮膚,是什么“藝術”?
圖源:小紅書網友@小灰灰
那像黑色蕾絲花邊的三角內褲設計是什么“藝術”?
更不用說,把兒童的直板身材設計成S曲線又是什么“藝術”?
網友也不傻,這設計簡直太多“心機”了。
這種明晃晃性化兒童的行為,讓許多網友怒了。
紛紛質問設計師是否“戀童癖”,才能設計出這樣的作品。
如果設計的是性轉版,估計網絡上已經炸開鍋了。
也有人提出疑惑,覺得這個小女孩的臉特別像現實生活中的人物。
隨后有網友回應稱,設計師就是按照自己家小侄女建的模。
這真的很難評。
作為官方審核通過的藝術展,很容易被人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不僅在“道德敗壞”的人眼里覺得正常,甚至會讓前來參觀的小孩子也覺得正常,到時這一批孩子就真的被潛移默化的世界觀整垮了。
藝術品可以有曲線,可以有舞蹈動作,但是不能加上孩子的臉來滿足部分人群的私欲。
這并不是敏感,這是正視兒童的健康成長環境。
評論區不少人也納悶了,為什么這種意義不明的作品可以成功在美術館展出?沒有審核過嗎?
抱著讓官方出面整改的心態,大家也紛紛前去官方賬號下對該作品進行舉報,希望美術館能夠將這個展覽下架,也希望能給大眾一個說法。
然而截止到3月4號,該美術館官方出面稱:“暫未接到相關投訴,作品無不良傾向,經過嚴格審核才展出”。
這也徹底讓網友炸開了鍋。
盡管相關的官方推文被網友舉報后刪除了,但該展覽仍在正常展出中。
美術館官方覺得沒問題,但覺得有問題的群眾會默默伸出援手。
愛企查在小紅書發布了該濟南美術館的工商信息,供大家觀看。
圖源:小紅書@愛企查
也有網友列舉了杭州地鐵也有同款的3D電子屏,但里面展出的人物卻非常正常。
同樣的結合了AI交互技術,也同樣是為用戶提供導覽、文化講解等服務。
圖源:抖音網友
設計不僅延續了東方美學的端莊典雅,面部肢體也都設計成了自然、親切為主,沒有任何的“性化”傾向。
功能一樣,技術一樣,很顯然這個設計能做得很正常。
這時候有人要說了,這不夠AI,也不夠科技,走的風格都不一樣。
正好最近天貓小黑盒攜手空山基也舉辦了一場賽博朋克藝術展。
其中的巨型機械姬裝置,也是同樣的“腰部纖細”、“臀部圓潤”的S曲線身材。
圖源:天貓小黑盒官微
對比一下就能看出來,濟南美術館“小妮兒”的身材完全是按照成年女性做的。
但放在成年人身上就沒有違和感,這種多種元素和諧共存的作品才能夠展現品牌對“美”的追求,也能體現出品牌藝術與商業的深度碰撞。
前兩年百度旗下的AI數字人“希加加”不知道大家是否還有印象?
希加加的精度極高,與“小妮兒”同樣走的“超寫實風格”,因此她的動作表情也逼近真人。
圖源:百度
但百度沒有讓她用“擦邊”來吸引消費者,而是將其打造成了一個數字虛擬偶像,能實現自主創作,無論是作畫、作詩、寫小說、寫歌詞通通不在話下。
甚至還擔任了麥當勞的虛擬推薦官,在裸眼3D互動大屏中打造出了“數字人從麥當勞掏出漢堡”的奇幻場景,單日就吸引了超萬人次駐足。
圖源:百度
證實了“科技感+中性風”也能讓AI人在商業中獲取品牌價值。
令人感到不寒而栗的是,這樣的品牌還不在少數。
此前在巴黎世家的兒童廣告中出現了穿著束縛衣的泰迪熊,背景里還有涉及美國最高法院關于兒童色情案件的文件。
后續又被網友扒出疑似“紅鞋俱樂部”以及惡魔獻祭符號等多種元素,引發了大規模的抵制。
圖源:巴黎世家
無獨有偶,在江南布衣的童裝上也被曝出印有“歡迎來到地獄”“讓我摸摸你”等文字,搭配圖案里的魔鬼、短肢等黑暗元素,讓人觸目驚心。
甚至宣傳廣告里還有兒童被擺出蒙眼、捆綁等詭異姿勢,設計師到底想表達什么不必多說。
圖源:江南布衣
這種兒童成熟化,成人幼態化的社會風氣和畸形審美,究竟何時是頭?
歸根結底,以上事件都同樣暴露出了三大深層問題:
其一,部分企業將“擦邊球”視為營銷捷徑,為了利益或私欲忽視未成年人作為特殊群體的保護需求。
其二,行業標準制定模糊與監管滯后,導致“低俗”這個詞的界定里存在灰色地帶。
其三,消費者的維權意識雖然在覺醒,但集體抵制的力量尚未形成。
“濟南小妮兒”事件是一記警鐘,無論是藝術創作還是商業項目,在涉及打造大眾,尤其是有關兒童形象的項目時,都應該嚴守道德與審美底線。
加重保護兒童免受不良信息影響方面的意識,從該事件中吸取教訓,對相關設計嚴格把關。
大家也要避免不經意間對兒童“性化”塑造,這是我們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
藝術可以前衛,但不能挑戰底線。希望任何以“藝術創新“為名的越界行為,都將付出沉重代價。
更多有趣話題 ,盡在【頂尖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