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倒下,樹也仍然能夠憑借龐大的能量儲備,成為生命繁衍生息的溫床。
在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本土物種保育區,通往狼谷的路上,路邊有一棵特別的樹,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看的倒木”。它曾經是一棵麻櫟,樹根深扎在這片土地里,枝葉繁茂,見證了無數的季節更迭。
麻櫟是一種生長極其緩慢的樹種,要長成像這般粗壯高大的植株,往往需要經歷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歲月洗禮。它就這樣一直默默地陪伴我們,為我們遮風擋雨,撐起樹蔭。
2024年9月,臺風“貝碧嘉”帶來了狂風暴雨,連綿不斷的雨水和猛烈的臺風讓它倒下了。在它倒下后,我們園區并沒有選擇把它挪走,因為當一棵樹因狂風或暴雨而倒下,看上去已經死去的樹,很快就會重新充滿生機,成為植物、動物、真菌、細菌和許多其他生命共存的新空間。
像它曾經陪伴我們那樣,我們也想陪伴和見證它的重生。
倒木是陸地上的“鯨落”
在海洋里,有“一鯨落,萬物生”的說法。當一頭鯨死去,它的尸體沉入深海,一場海底“盛宴”便無聲無息地開始了,一批又一批的食客輪番登場。鯨可以在海洋中存活長達100年,而它們死后1個世紀,仍然為海洋中無數生物提供生存的機會和棲息地。生前受到萬物滋養的鯨,最后以鯨落的形式,將其匯集的海洋營養傳送至陽光都無法到達的深邃海底,成為海底生物群落的能量源泉。當我們感嘆“生命無常,一切太過可惜”的時候,對于大自然來說,這并非一場隕滅,而是一次重生。
在很多人看來,鯨落似乎充滿了浪漫與神秘,而倒木則顯得腐朽與衰敗。然而,從本質上講,倒木其實就是陸地上的“鯨落”,兩者都是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與鯨一樣,樹也是自然界中巨大的生命體。它們從太陽和土壤中獲得能量,通過光合作用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可以利用的有機物,儲存在枝葉之中。
在倒木上面生活的昆蟲和植物。(圖/紅山森林動物園)
這棵麻櫟“生前”也是如此,它繁茂的樹冠生產了豐富的能量,使它茁壯成長,生機勃勃。當然,豐富的能量也為其他生物創造了生存的機會:某些種類的昆蟲會在麻櫟上產卵,孵化出的幼蟲會啃食樹葉,而幼蟲又會吸引其他昆蟲和鳥類前來捕食;秋季,麻櫟結出大量橡子,橡子成熟掉落后成為野豬、狗獾、松鼠這些本土動物重要的越冬口糧。
樹作為生產者,滋養了萬物生長,是自然能量循環的起點,也是構成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石。即便倒下,樹也仍然能夠憑借龐大的能量儲備,成為生命繁衍生息的溫床。
自然周期的規律
在經歷臺風以致真正成為倒木之前,這棵麻櫟其實就已經處在“倒”的過程之中了。
夏日夜晚,它的樹干上總會出現許多訪客:有碩大的鍬甲、集群的胡蜂、飛舞的天蛾以及各種微型昆蟲……它們是被麻櫟富含營養的“樹液”吸引來的。雖然各有神通,但是光憑它們自己還是很難突破樹皮的屏障直接獲取汁液,它們更愿意“坐享其成”。樹干上流淌汁液的“傷口”其實是某些種類的天牛造成的,天牛會將卵產在樹皮的縫隙中,孵化出的幼蟲長有厲害的口器,可以破壞樹皮鉆進樹干,蛀食腐朽的木質部。此時,麻櫟已經從內部開始了“瓦解”。
不過,跟臺風一樣,天牛蛀食也只是促使麻櫟倒下的一個外在因素,而讓麻櫟倒下的根本原因是自然周期的規律。
這棵倒木已成為一個生態科普展示區。(圖/紅山森林動物園)
這棵麻櫟已長得如此高大,此時對它來說相當于到了老年階段:高大的樹冠讓水分運輸變得更加困難,粗壯的枝干造成的壓力逐漸接近樹根的承載極限,樹體自身的免疫和防御機制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衰退,這才有了外部“入侵”的可乘之機。任何物種都無法永無止境地發展下去,這本就是大自然已經寫好的劇本。最終,麻櫟在一次意外中“順理成章”地倒下了。
自然的運轉總是那么難以察覺。就像這片樹林,看似靜止不動,實則是不斷演替的。而倒下的大樹,讓我們以最直觀的方式感受到了自然的運作。倒下的麻櫟,像是為樹林打開了一扇天窗,陽光得以灑落林中,不斷被分解的倒木也成為新生樹苗生長的沃土。
一些能夠快速生長的“先鋒樹種”會率先搶占倒木釋放出的空間,例如本土的構樹、楝樹,它們會與自然萬物創建新的聯結,為山林生態系統帶來新的生機;而那些生長緩慢的樹種則會采取“持久戰”的策略,用時間積累優勢,等待倒木帶來的新機會。這樣,不同的植被得以不斷演替,森林因此生生不息。
成為一個生態系統
成為倒木并不意味著大樹生命歷程的結束,自然的能量循環仍在繼續。倒木會被繼續分解,來自太陽和土壤的能量會轉化為其他的生命形式:動物、植物以及其他許多生物都在倒木中獲得了生存必需的條件和資源,這也讓大樹擁有了它的“第二次生命”。
倒木的分解過程,其實是一場自然界中的生命接力賽。這一過程類似于非洲大草原上的一只角馬死亡后,引來一系列肉食動物的盛宴:昆蟲蜂擁而至,禿鷲緊隨其后,鬣狗也趕來分一杯羹。在這個過程中,每一種生物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有的吃肉,有的清理骨骼,還有的負責處理殘骸。倒木的分解同樣遵循著類似的規律。
雙叉犀金龜。(圖/紅山森林動物園)
隨著倒木逐漸腐朽,它的內部組織就變得如同海綿一般,能保存自身內部體積50%以上的水分。這種特性讓倒木周圍形成一個微氣候,與外界的大氣候有所區別。隨著這種濕潤環境的形成和時間的推移,倒木上開始生長出各種真菌,這些真菌會進一步加速木材的分解和腐爛,并且通過復雜的菌絲,將分解后的營養元素輸送到山林生態的各個環節。
數量龐大的白蟻、卷甲蟲、馬陸、蚯蚓等小型食腐動物也會加入分解倒木的行列,它們啃食落葉及枯枝,經過啃食和消化將其轉化為細小的有機物顆粒,在地表形成厚厚的腐殖層,“化作春泥”使林間的土壤更加肥沃。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甲蟲會選擇在倒木內部產卵,中華曉扁犀金龜通常會在秋季將卵產在朽木或腐殖土中,孵化后的幼蟲以分解后的木屑為食,經過化蛹,最終發育成熟,鉆出朽木,繼續這一生態循環。
中華曉扁犀金龜。(圖/紅山森林動物園)
除了吸引眾多分解者的參與,倒木還營造出另一個“微型社區”。由于受到光照、濕度等因素的影響,倒木不同部位的分解程度也會有所不同。比如,直接曝露在陽光下的部分可能會因為溫度較高而加速分解,而背陰的部分則可能保持較長時間的濕潤狀態。不同的環境條件營造出更多的生態位,并且這種差異性為不同種類的生物提供了多樣化的生存空間。一種環境條件可能抑制某些植物的生長,卻是另一些植物理想的生長條件。
某些區域還會成為特定植物的優勢生長區。而且,對于許多小型動物來說,無論是躲避天敵還是尋找食物,倒木都能為它們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刺猬可以在倒木的空洞中找到溫暖的避難所,度過寒冷的冬季;而倒木的樹皮往往會在分解過程中裂開,形成眾多的裂縫和孔洞,這些地方成了許多小動物的理想棲息地,比如一些蝽類昆蟲會在樹皮下的縫隙中尋找藏身之處。
倒木原本占據的空間,會慢慢成為新的生態空間,生長出新的自然聯系,并為更多生物提供棲息和繁衍的機會。它們會逐漸以一個生態系統的方式出現在這里,融入周圍的環境。就像真菌分解木頭,而真菌又會吸引彎脛大軸甲、彩菌甲、福周艾蕈甲等食菌昆蟲,食菌昆蟲以及眾多的食腐昆蟲又會吸引寄生蜂、步甲、小型蜥蜴等前來捕食。
灰頭綠啄木鳥、黑臉噪鹛等鳥類也會頻繁光顧倒木,捕食藏匿其中的蜥蜴和白蟻,而鳥類又會吸引蛇類、獸類的造訪。隨著這一層層的捕食關系的延展,更多生物會被吸引過來,它們會慢慢地形成一個復雜而立體的生態網絡。所以,對于倒木來說,把它留在原地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動物園里的植物也很重要
雖然是在動物園,但我們也要去好好關注植物,因為動物和植物是息息相關的。這棵留在原地的倒木給了我們一個認識和了解它們的機會。
也許在它倒下之前,大家從來沒有關注過這棵麻櫟,以及周圍那些與它不一樣的樹。樹不會動,很難吸引我們的注意。但與其說樹不會動,不如說是它們不需要動。動物們為了獲取能量需要四處覓食,體形越大的動物往往需要更廣的捕食范圍,而一棵樹只在一個地方就能獲得一生所需,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
紅山森林動物園,中國貓科館,一只豹正在樹架上休息。動物園里的倒木,有不少都被用來給動物展區做豐容,讓動物住得更舒服。(圖/紅山森林動物園)
得益于對環境強大的適應能力,樹也演化出豐富多樣的形態。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同樹種的樹皮紋理、枝干形態、葉片形狀、種子結構千差萬別,各有千秋,蘊含著無盡的自然之美。
路邊這株倒木,可以讓你近距離地、直觀地感受一棵麻櫟的生命形態:你可以仔細看看它,最好帶上“蟲蟲鏡”,觀察倒木里的繽紛世界;也可以聞聞它,感受麻櫟淡淡的木材香氣;當然也可以摸摸它,感受麻櫟樹皮獨特的紋理;甚至可以試著動動它,然后就會發現它比想象中要重得多!倒木為本土生物提供了生態空間,也同樣給了我們發現美好自然的機會。
當然,除了留在原地,倒木在動物園里還有一些其他的使命。比如有些倒木會被運送到動物展區,用來制作供動物活動的棲架墊材,自然的材質會讓動物更舒服,也更貼合野生動物的生活環境;還有些倒木和枯枝會經過粉碎,與動物的糞便混合在一起放入發酵罐,制成“有機便便肥”,讓能量和養分重新返回土壤,形成可持續的循環利用。
倒木生得萬樹春。未來,我們還將繼續陪伴這棵倒下的大樹,見證它如何度過春夏秋冬,如何重新充滿生機,變成各種生物共存的新空間,展示大自然的生命循環和生態平衡。
編輯 朱人奉
運營 馬社力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