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小米舉辦了一場“雙Ultra”發布會,在發布會上,SU7 Ultra以52.99萬元的定價驚艷了在場的所有人。很難想象,一臺1500匹馬力的豪華跑車,售價僅需53萬元,這一下使得SU7 Ultra登上了各大媒體的熱榜,又一次以實力出圈。
恰好,華為系的頂級新車尊界S800也在2月20日發布,無論是對標邁巴赫(參數丨圖片)S680的營銷策略,還是“太尊了”的宣傳標語,無不意味著華為正在向著汽車產業的超高端進發。
小米和華為的一系列攻勢正給傳統汽車業帶來巨大的沖擊,不過對于熟悉國產手機行業發展史的人們來說,卻并不意外。
01復刻手機行業的“成功”營銷
當小米SU7 Ultra 52.99萬的價格落在發布會那巨大的投影上時,不知道有多少人回想起了十多年前小米手機1代公布價格的那個瞬間。一樣的目瞪口呆,一樣的全場歡呼,唯一不同的就是屏幕上的價格從1999變為了52.99萬。
雷軍這種掀桌子的行為讓人出乎意料,但是仔細一想,其實他只是沿用了和14年前發布小米手機1時同樣的套路。1.98秒零百加速、1548匹馬力等極限參數,本質是復刻類似“安兔兔榜單”的跑分邏輯,畢竟對于米粉而言,亮眼的參數永遠都是他們的“信仰”。
除了復刻“不服跑個分”的邏輯外,在定價方面,雷軍還非常巧妙的使出了一場“價格魔術”。早期SU7 Ultra預售價定為81.49萬元,給關注該車的用戶制造了“百萬級”豪車的預期,這也讓小米SU7 Ultra在人們心目中立下了高端、對標保時捷的初印象。
接著,發布會上實際售價低至52.99萬的起售價,便讓先前認為該車為“百萬豪車”的人們來了一記“深水炸彈”。這種預售價和實際售價差距高達30萬的落差,可以瞬間讓人產生“省下一臺SU7 Max”的獲得感。
可以說,小米的豪車沖高之路仍然是在復刻當年手機的“性價比”模式,而華為雖然也在復刻手機的營銷模式,但是在具體的路線上卻和小米有著很大的不同。
如果說小米的營銷路線是"以價換量",而華為則是"以技術換信仰"。當余承東在尊界S800發布會上放出"碾壓邁巴赫S680"的對比測試視頻時,這場精心設計的"暴力實驗"不僅復刻了華為手機用DXO評分碾壓蘋果的經典套路,更將手機行業“技術高端”的營銷哲學推向新高度。
途靈龍行平臺、華為星河通信、鴻蒙ALPS座艙 2.0、華為車語系統 2.0——這些普通消費者難以直觀感知的技術模塊,通過"實驗室暴力測試"被具象化成一條華為獨有的“技術護城河”。這和當年華為宣傳鴻蒙OS的分布式技術、自研軟總線等如出一轍。用戶不需要明白這些專業名詞背后的原理,只需要知道這些專業名詞背后都是領先的新技術和領先的體驗就足夠了。
02“成功營銷”背后的輿論和沖擊
當SU7 Ultra 52.99萬的售價公布時,不少人擔心小米SU7 Ultra的千匹馬力會使其變為恐怖的“馬路殺手”,同時也擔心公路上危險飆車的人越來越多。這種擔心也并非毫無緣由,先前曾有SU7車主惡意沖撞他人的新聞,這也使得小米汽車的路人緣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同時,華為的技術為先策略其實也暗藏風險。太多專有名詞的出現使得消費者不了解具體的技術實現方式,當測試視頻被質疑"人為制造對比條件"時,黑公關產業鏈便迅速發動攻擊。雖然鴻蒙智行法務部及時出手利用了法律武器捍衛自身權益,但是尊界S800的口碑也受到了影響。
無論是小米的“性價比”營銷,還是華為的“超高端”營銷,顯然背后都可能帶來一些輿論風險,但是從深層次看,小米和華為都在加速汽車產業和手機產業的趨同化,這種趨同不僅表現在營銷上,也表現在產業格局上。
正如手機的旗艦芯片和做工技術下放到千元價位一樣。動力、智駕,這些智能汽車最重要的功能參數正在逐漸下放到更廉價的車型上。比亞迪的“科技平權”戰略使得10萬元左右的車也將配備智駕功能,電機的不斷迭代使得10萬元左右的車也能擁有零百5-6秒的加速。
當成熟的供應鏈技術打破以往傳統車企的壁壘,所有企業都將回歸同一競爭維度。而回歸同一競爭維度后,整個汽車行業也已經預備進行大洗牌了。
03流量碾壓,傳統車企恐怕難接招
手機廠商跨界造車帶來的沖擊已形成"降維打擊"之勢。在流量維度,小米華為將手機行業的"熱搜制造術"完美移植到了汽車行業上。一場SU7 Ultra發布會一下子斬獲了多個微博熱搜,就連雷軍在發布會上穿的皮衣都放到熱搜上讓大家討論了一番。而余承東則只發了一篇關于問界M8的預告視頻,便也輕松登上了微博的熱搜榜。這種自帶億級粉絲基數的傳播勢能,讓依賴經銷商體系和傳統廣告投放的車企望塵莫及。
除了流量維度降維打擊外,銷量維度的碾壓就更為殘酷了。問界M9上市后目前已經牢牢坐穩50萬級SUV銷冠的寶座,同定位的理想L9月銷量竟然還沒有問界M9的一半。而小米SU7作為一家新車企的第一輛車,竟然還創造了月銷22000臺的奇跡,在20萬級的新能源車銷量排行里僅次于特斯拉Model Y。
更可怕的是,這些新車企車型的迭代速度還非常快,有消息指出,2025年華為正規劃每個月都上線更新一款新車型。這種"手機式迭代"徹底顛覆了汽車行業"三年改款、五年換代"的節奏。
在智能化方面,這些做手機發家的車企更是有天然的技術優勢。小米和華為的智駕系統在很短時間內就達到了國內T0水平,遇到Bug,這些新車企也能在第一時間修復這些問題。而傳統車企的OTA則顯得并不積極,一些上市僅一兩年的車早早就停止了OTA更新,“出場即終極體”的邏輯放在科技發展飛速的今天顯然不符合時代趨勢。
面對這場小米華為等新車企的突襲,傳統車企的護城河正在數字化浪潮中快速消融。如果不能在技術架構,營銷手段,智能生態這多個角度實現升級,恐怕將會落得和智能手機時代的諾基亞一般的下場。今年,小米新款SUV YU7已經在發布的路上,年底華為系的智界R9也將壓軸登場,留給傳統車企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