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萬的C6老氣橫秋,12萬的C6成熟穩重!”
還記得價格混亂的開端,2023年初的湖北購車補貼嗎?
最高9萬元補貼的雪鐵龍C6,一車難求。證明合資車也不是沒人買,但要重新定價。
后來直到現在:
東風日產軒逸經典推出“一口價”,6.98萬元起;
上汽大眾途岳新銳推出“一口價”,7.99萬元起;
一汽豐田卡羅拉雙擎推出“一口價”,8.98萬元起;
上汽通用別克君威推出“一口價”,10.69萬元起;
廣汽本田冠道推出“一口價”,18.98萬元起。
甚至連豪華品牌都加入到“一口價”的競爭中:
凱迪拉克全新CT5以21.59萬元"一口價"上市,較舊款終端價下探近30%;上汽奧迪Q6更將起售價降至30.9萬元,雙雙創下豪華品牌“一口價”的新紀錄。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3月初,已有12個合資品牌推出"一口價"政策,涉及車型終端降幅普遍達25%-33%。
“一口價”真是靈丹妙藥?
渠道或有點小意見。比如,一些地址較為偏僻的經銷商銷量驟減。為了獲客他們不得不悄悄降價,甚至將賣一臺車800元的微薄利潤都拿出來,作為購車補貼。
“一口價”背后,是合資“品價比”的“體面”重構。價格上來一刀,智能化上借一刀,能否把合資的士氣殺回來?
“一口價”背后
“這個價格我真做不了主,要么我去找總經理商量一下?”
銷售跑去總經理辦公室,玩了一把《王者榮耀》,然后出門故作陰沉臉說:“總經理講了,僅此一次,下不為例!”
上述橋段熟悉嗎?
現在,面對新品牌直營和統一定價的沖擊,合資決定放下“演技”,重回“真誠”。
“一口價”簡化了購車流程,提升了消費者的購車體驗。節省了因為價格互相拉扯的精力。銷售更愿意講車,展示車輛的賣點,而消費者也更愿意了解產品和性能,不用再糾結優惠。
當然,“一口價”帶來了營銷和廣告效應。
例如,一款車指導價10萬元,實際成交價7萬元。主機廠宣傳時并不能堂而皇之地拿7萬元的成交價做廣告,最多只能告訴消費者“優惠力度空前”。
而“一口價”政策實施以后,6.99萬元的價格就能出現在各個傳媒介質上,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巨大。
不過,問題又來了。對于別克這樣本身優惠幅度巨大的品牌來說,到底是不是真的便宜?
還是以別克君威為例,筆者查閱了某汽車垂直網站提供的2024款消費者成交價格,數據顯示:廠商指導價15.98萬元,車主平均成交價11.61萬元。
“一口價”模式下10.69萬元的售價,確實相比之前的平均成交價又降了近1萬元。
上汽通用副總經理薛海濤透露,該模式已通過昂科威PLUS、君越、E5等多款車型驗證:“不僅價格更具競爭力,更釋放出價格透明的強烈訊號,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
他給出一組數據,昂科威Plus去年12月銷量同比上漲198.2%;君越2025白金款終端銷量同比上漲105.5%。
對于大多數合資品牌而言,“一口價”模式既是應對市場競爭的手段,也是重塑品牌形象、重新贏得消費者關注的舉措。
當然,傳統汽車品牌轉型“一口價”失敗的例子也有。4年前,上汽大眾想將旗下ID.系列車系獨立出來。除了價格全國統一,甚至連購車款也都直接打給總部,不經經銷商賬戶。
結果,在掙扎了一年多之后,一團亂麻,不得不重回傳統經銷商模式。
由于直營店與經銷商的經營主體差異,合資品牌“一口價”是否涉嫌縱向價格壟斷,還是個問題。
“把過去指導價或建議價模糊化。”一位行業人士表示。能否執行不走形,不好說。
本土智駕救駕
近些年,合資車銷量節節敗退,一方面是價格卷不過自主,另一方面是配置比不過,尤其智能化慢一拍。
雖然,簡單的智能化配置能通過拓展本土供應鏈,實現與中國品牌的拉齊,
但高階智駕怎么辦?
過去2-3年,新勢力憑借在上述領域的自研優勢,吞掉了不少合資品牌的市場。而如今,供應鏈這條“捷徑”,正從通幽曲徑,變成康莊大道。
在智駕走向平權的階段,現在高投入自研智駕,似乎并不明智。
以頭部“頂流”華為車BU(已更名為引望)為例,自成立至2023年底,累計投入超過300億元,今年上半年的研發投入高達34.22億元,而且在2024年之前,華為車BU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同時,高階智駕涉及國家道路信息安全,一般外資車企無法輕易搞定。即便國外汽車品牌的智駕在海外本土表現不錯,但到了國內由于數據缺失,難免水土不服,特斯拉FSD入華之后,在國內道路糟糕的表現就是例子。
合資品牌很清楚,與其花費巨資在中國自研智能化技術,還不如直接購買。
幾天前,筆者試駕了廣汽豐田鉑智3X。這款15萬級的合資緊湊級SUV居然搭載了高階智駕,并且配有激光雷達。實際體驗過程中,高速、城市等不同路況表現不錯,體驗不輸新勢力。
而它的供應商,正是本土四大“地大華魔”的Momenta。甚至還憑借廣汽與Momenta之間深度合作關系,拿到了最新的Momenta 5.0版本。
再看今年2月底剛剛下線的東風本田S7,就采用Honda SENSING 360+高階智駕系統和華為智駕兩種并行的解決方案,如此一來其智駕水平也進入國內領先隊列。
此外,奧迪計劃在今年推出的全新奧迪A5L、全新奧迪Q5L、全新奧迪Q6L e-tron、全新奧迪Q6L Sportback e-tron及全新奧迪A6L e-tron等車型上,也將搭載華為智駕,從而滿足消費者高階智駕需求。
但是奧迪作為德系豪華,產品標準很高,能不能很好適配最新版本,有待觀察。
還有一個技術細節,智駕水平的增長,需要大量數據的喂養。如果僅憑搭載自研技術推出的那些車來收集,遠遠不夠。
而與華為、Momenta、卓馭這些智駕供應商合作,除了能解決合資品牌智駕的難題外,也能為上述供應商做數據反哺,幫助其實現跨平臺數據的穩定。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只要能獲得良好用車體驗,技術是不是品牌自研的其實不重要。
站在車企的角度,既然“鈔能力”能直接買到饅頭,為何還要“東買面粉,西買搟面杖”,同時承擔做出來的饅頭不好吃的風險呢?但如何快速提升饅頭水平,做“第一梯隊”,確實考驗所有模式。
合資暴利終結
根據乘聯會數據,2020年-2024年主流合資的市場份額依次為51.1%、45.6%、39.5%、34.5%、27.5%,可謂節節敗退。
過去十年,平均每年合資車企在中國賺取了均值1500億元人民幣的凈利潤,但至2024年,中國汽車市場14家主流合資車企中,11家為負增長。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合資品牌的銷量、盈利雙滑坡,真能通過“一口價”和智駕采購兩招完美解決?在《出行百人會/AutocarMax》看來,沒那么容易。
先看“一口價”,銷量的提升并不一定能帶來更多盈利。
春節期間,筆者曾前往當地一家東風日產4S店采訪。店長坦言:“6.98萬元的經典軒逸,給到整個店的利潤空間只有800元,要想4S店正常運行,必須靠保險返點和售后維修。”
甚至由于廠家的監管不到位,部分選址偏僻的4S店開始在“一口價”基礎上悄悄讓利。從一開始的送保養、送配件,到后來的送油卡、送購物卡,兜了一圈,消費者又回到購車不透明的時代。
同時,用戶也發現,“一口價”買回去的產品,不僅質量、用料大不如前,售后服務業大打折扣,失望的情緒比高價買車更強烈。
再看智駕,廣汽豐田可以通過采購Momenta最新5.0版本的系統,讓鉑智3X的智駕能力獲得立竿見影般提升。那本田、日產、馬自達,甚至大眾、通用、福特,他們不會采購嗎?
無非是價格高低的問題。
在燃油車時代,不同合資品牌之間還保留有鮮明的品牌差異,例如豐田的穩定、本田的操控、日產的靜謐。而到了新能源時代,大家都差不多,只有車殼和logo不同,你猜市場還需要那么多不同的汽車品牌嗎?
合資品牌在中國高歌猛進20年,也曾將賺取的利潤進行本土投資,也建設不少本土研發中心。
但在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新拐點下,開發的協同變得困難低效,雖然本土研發開始獲得更多權限,但投入強度和研發效率顯然無法同創業風格的本土新品牌相比。
結語
合資品牌“一口價”模式的出現并不意外,“第三方智駕”的普及也在意料之中。
但想憑借這兩個手段,實現對自主品牌的反攻,未免過于樂觀。
巨大的中國汽車市場,并不會被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車完全霸占,還是會給合資們留下一線生存的空間。
只是,這樣的變相價格戰模式到底能堅持多久?市場對“第三方智駕”的包容度有多高?誰也無法作出合理的預期。
但能確定的是,只要價格、品牌力、產品力、可靠性都能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那些品牌還是能走下去。
—THE END—
出行百人會 | AutocarMax
追蹤汽?出行產業鏈進化,關注新產品、新科技、商業邏輯與商業人物,影響圈層中有影響力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