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作者繼承黃煌老師的學術觀點,可謂把一個被黃老師稱為“子宮發育促進劑”“卵巢功能衰弱的振奮劑”的溫經湯用活了。文內8個醫案,每案都有心得,小編讀了很有收獲,與各位同學習。
溫經湯臨床應用舉隅
溫經湯是張仲景《金匱要略》中一張治療婦人病的經典方。原文主治“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里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干燥”及“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現代臨床常用于月經失調、痛經等婦科病的治療。筆者廣泛運用溫經湯原方治療各種婦人雜病療效顯著,現舉數例與同道分享。
1.更年期綜合征
陳某,女,49歲。初診日期:2013年10月16日。
患者月經稀發伴烘熱汗出1年余。來診見體形中等,面色暗黃;査雙小腿皮膚干燥如鱗,足跟皮膚龜裂;近1年來月經稀發,伴烘熱汗出,手指關節酸痛。舌胖暗,脈沉。中醫診斷:更年期綜合征;辨證:沖任虛損;治法:溫補沖任。方以溫經湯治之。
處方:桂枝6g,肉桂3g,吳茱萸3g,川芎6g,當歸10g,白芍10g,丹皮6g,生姜6g,姜半夏6g,麥冬20g,黨參10g,炙甘草6g,阿膠12g,紅棗20g。5劑。
水煎,1劑分2天服用。
二診(10月30日):月經按時來潮,烘熱汗出消失,手指關節酸痛改善。繼用前方10劑鞏固。
心得:《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患者到了天癸將竭的年齡,出現月經不按時以行、烘熱汗出等更年期癥狀。溫經湯中桂、萸、姜溫經散寒,芎、歸、芍養血活血,參、草、半夏補中益氣,阿膠、麥冬、丹皮養陰滋潤。全方陰陽兼顧,溫經養血,用于婦人沖任虛損之更年期癥狀常獲佳效。
2.慢性胃炎
陳某,女,45歲。初診日期:2014年11月18曰。
患者上腹脹半年余。來診見體瘦面黃,上腹脹,伴失眠多夢,手足發冷;舌暗紅,脈弱。11月4日査胃鏡:胃角糜爛、十二指腸降部脂肪瘤。中醫診斷:胃痞;辨證:氣血虧耗;治法:補氣養血。方以溫經湯治之。
處方:桂枝6g,肉桂3g,吳茱萸3g,川芎6g,當歸10g,白芍10g,丹皮6g,生姜6g,姜半夏6g,麥冬20g,黨參10g,炙甘草6g,阿膠12g,紅棗20g。5劑。
1劑分2天服用。
3.腸易激綜合征
吳某,女,35歲。初診日期:2014年11月28日。
患者腹痛腹瀉1年余。來診時體瘦面暗,身高159cm,體重43kg。去冬人流術以來出現腹痛腹瀉,日解溏便3-4次,體重進行性下降。西醫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征,曾服用中西藥物均療效不佳。舌胖暗,脈細。
中醫診斷:泄瀉;辨證:陽虛泄瀉;治法:溫陽補虛。方予溫經湯原方7劑。每天1劑,水煎服。
復診(12月5日):腹痛消失,大便正常。原方10劑,囑1劑藥2天服用以鞏固。
心得:患者人流術后腹瀉久治不愈,肌肉削瘦,氣血漸衰,辨為陽虛泄瀉。根據原文“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可知溫經湯能止利。此利為氣血不足、陽氣虛衰之虛寒利。應用時不必拘泥于年齡,臨床上常以體質虛弱的中老年婦女多見,且用調理脾胃方無效者,用溫經湯屢得佳效。
4.痤瘡
張某,女,25歲。初診日期:2013年12月3日。
患者面部痤瘡2月余。來診見體瘦,面色黃暗;面部散在暗紅色丘疹型痤瘡,且每次月經延后7?15天,經來伴下腹痛、腰酸;舌淡嫩,脈弱。
中醫診斷:痤瘡;辨證:血虛、寒瘀互結;治法:養血散寒祛瘀。方予溫經湯原方7劑。囑1劑藥分2天服用。
復診(12月26日):痤瘡明顯消退,此次行經仍下腹痛,且怕冷。原方合麻黃附子細辛湯7劑,未再復診。
心得:患者痤瘡色澤暗紅,其人消瘦且血色不佳,伴有月經拖后、經期腹痛,辨為血虛與寒瘀互結,予溫經湯溫經散寒、養血祛瘀取效。適宜溫經湯所治痤瘡,其痘疹色澤多暗或淡,非焮紅出膿者。因仍有行經腹痛,合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強扶陽之力。
5.不孕癥
榮某,女,30歲。初診日期:2012年12月21日。
患者未避孕2年未孕。來診見體瘦面黃,雙小腿皮膚干燥如鱗,足跟皮膚龜裂。4年前曾育一子,再婚后已備孕2年未孕。平素怕冷,易疲勞,脫發較多,月經量少。
中醫診斷:不孕癥;辨證:血虛寒凝;治法:養血溫經祛瘀。方予溫經湯制成膏方緩緩圖治。服藥2月,藥未盡而經停懷孕。
按:患者備孕2年未孕,體瘦面黃,小腿皮膚干燥如鱗,脫發,月經量少皆為血虛胞寒之象。以溫經湯制膏緩圖,暖子宮沖任,養血祛瘀而收效。溫經湯是一張古代的經典受孕方。黃煌教授把溫經湯稱為“子宮發育促進劑”“卵巢功能衰弱的振奮劑”。對于陽虛寒凝、氣血虛弱的女子不孕癥,用溫經湯屢屢得效。
6.老年性陰道炎
吳某,女,60歲。初診日期:2014年10月21日。
患者帶下量多3月余。來診見體形中等,面色黃暗。帶下量多,顏色黃白夾雜。西醫婦科診斷為老年性陰道炎,經治療后未顯效。此外伴下肢乏力。舌暗紅,脈沉。
中醫診斷:帶下病;辨證:沖任不固;治法:調補沖任。方予溫經湯原方5劑。囑1劑藥分2天服用。
復診(11月4日):帶下明顯減少,乏力感減輕。原方服至12月初,癥狀消失。
心得:《景岳全書》凡婦人淋帶雖分微甚,而實為同類……總由命門不固。”患者帶下病3月不愈,總由年老體衰,沖任不固,陽虛生寒所致。故用溫經湯調補沖任、暖宮散寒得愈。張仲景用溫經湯治療婦人下利數十日不止,“下利”二字宜活看。“下利”也可視若“下血”“帶下”“久汗”等等。舉一反三,病名不同,其理一也!
7.失眠
毛某,女,54歲。初診日期:2014年8月28日。
患者失眠4年余。來診見其消瘦,面色蒼白。4年前膽囊結石術后逐漸出現失眠加重。常伴中下腹部隱痛、夜眠腹脹、易腹瀉。舌暗紅苔薄,脈弦。
中醫診斷:不寐;辨證:陽虛不寐;治法:養血溫陽;方予溫經湯原方5劑。1劑藥分2天服用。
2015年1月5日患者因感冒來診,詢知當時服藥后睡眠轉佳,且腹痛消失,大便正常,未再復診。
心得:患者膽囊切除術后失眠加重,其人消瘦,面色蒼白,經常伴腹痛、腹脹、腹瀉,此為脾胃陽虛,氣機升降失常,且心血不足所致。溫經湯補中益氣溫陽,對于無明顯精神、心理疾病的虛弱型中老年女性,即傳統認為心脾兩虛、心血不足證型的失眠即可應用,甚或合酸棗仁湯其效更佳。
8.類風濕性關節炎
沈某,女,42歲。初診日期:2014年3月20日。
患者因關節痛10年求診。來診見體瘦面黃,皮膚干燥。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10年。因服用甲氨蝶呤、來氟米特出現肝損而停服,現潑尼松、美洛昔康、羥氯嗤維持治療中。既往有甲狀腺惡性腫瘤手術及卵巢囊腫手術史。刻診:四肢大、小關節疼痛,手指關節晨僵;睡眠差;月經已3月未潮,時伴上腹痛;大便溏薄;舌暗尖瘀,脈沉細。
中醫診斷:痹證;辨證:血虛寒凝;治法:溫經養血散寒;方藥:先后予桂枝芍藥知母湯、小柴胡湯合當歸芍藥散、小柴胡合麻附辛芍甘湯、甘草附子湯等,服藥近百劑收效不佳。最后予溫經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鹿角膠,關節疼痛癥狀得以控制,月經基本正常。現患者仍在服藥調理中。
心得:患者病情復雜,初始投多方未效。最后從患者的體質為切入點,改投溫經湯。溫經湯是一張大復方,內含半張桂枝茯苓丸、半張當歸芍藥散、半張當歸四逆加吳萸生姜湯、半張膠艾湯、半張麥門冬湯。全方有扶正、補血、祛瘀、溫經之功效,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鹿角膠增強溫通除痹功效,終于取效。
小結:溫經湯是一張婦人的圣方。與其說溫經湯是一張治病的好方,不如說溫經湯是一張調體的妙方。黃煌教授把適宜服用溫經湯的人群總結為“溫經湯體質”:羸痩,肌肉松、弛,腹壁薄而無力;口唇干燥而不紅潤,皮膚干枯發黃或暗,缺乏光澤,或潮紅,或黃褐斑。有些患者的手掌、腳掌出現裂口,疼痛或發熱感;指甲變薄變脆,缺乏光澤。還有的女性可以出現陰道炎、陰道干枯瘙癢,毛發出現脫落、干枯、發黃,易于折斷。溫經湯能多靶點作用于下丘腦-垂體-卵巢性腺軸,并對下丘腦-垂體系的內分泌異常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臨床應用溫經湯并非著眼于某個病,而是針對溫經湯體質施方調理,從而擴大了溫經湯的治療范疇。
( 哲醫論壇 —— 讓門生受益,為患者解難!)
專家簡介:
于斌,醫師/藥師 雙職稱; 三屆 國醫大師 /親傳弟子;嘉慶、道光兩代御醫/ 背景; 哲醫八歸辨證法/創始人; 國家中醫遠程網診技術/研發師; 西藏崗堅藥師佛醫學 / 傳承人; 臺灣徒手筋膜及針灸技術/ 培訓 導師; 中國醫學科學院遠程醫療分會/ 特邀專家
2003年跟隨國家首批國醫大師評選導師李俊德教授為師;
2007年拜師于上海同濟大學第一屆國家名老中醫顏德馨門下;
2009年至今先后修習藥師佛崗堅藏醫學,拜第三屆國醫大師王世民為師;
臨床經驗20年,首創“八歸辨證法”及哲醫網診技術。主攻糖尿病、癌癥、婦科、消化四大領域及各類疑難雜癥。
擅長范圍:
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
消化:便秘/腹瀉、 胃腸頑疾、 胰腺炎、乙肝、膽囊炎、 肝 硬化;
婦科:閉經/崩漏、更年期、流產產后病、多囊卵巢、卵巢早衰;
癌癥: 宮頸癌、乳腺癌、肝癌、腸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胰腺癌、白血病等。
雜病:頑固咳喘、結節、頑固潰瘍、痤瘡、痔瘡 、 抑郁 焦慮、 不孕不育;
專家在線,權威方案;主攻十大疾病,短期見效:
癌癥、糖尿病、高血壓、失眠焦慮、痔瘡、痤瘡、多囊閉經、甲亢結節、胃腸炎、肝膽病;
往期經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