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電商領取《1000份電商運營干貨案例》
作者 | 朱永康 來源 | 新識研究所
最近,菜鳥持續在進行內部組織的調整巨變。
據報道,菜鳥在內部發布全員郵件,將按一股期權0.62美元的價格全面收購菜鳥小股東的剩余持有股份。不過,并非一次性回購,而是把員工手中的期權更換為長期現金激勵。
當新識研究所和菜鳥快遞小哥白川說起傳言時,他有些激動,“公司一些坐辦公室的,完全就是拿著高薪活不用干就在那指手畫腳。老是折騰一線員工。”
實際上,在這一則消息曝出之前。1月,菜鳥集團剛剛完成了大范圍的“分拆”,菜鳥內部制訂物流方案、緊貼電商業務的“電商物流部”被移交給淘天、速賣通等電商“前臺”,但菜鳥仍然保留物流運營和服務職能。在此前阿里發布的財報中,盡管阿里集團表現超預期,但六大集團中,也只有菜鳥營收不增反降,似乎成為了唯一一個“拖油瓶”。
目前的菜鳥,正處在多事之秋。
作為在菜鳥工作的一線員工,菜鳥的快遞小哥們比外界要更加了解內部的情況,雖然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視角聊聊變化,但見微知著。這種變化可能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菜鳥這個大集團近幾年的起伏。
快遞員在菜鳥越賺越少
在白川看來,“菜鳥給快遞員的派送費太低了”。
他在菜鳥干了五年,談起自己如今的工作待遇,他連連嘆氣,“我做攬收,一件快件攬收費是2塊6。如果是同一個人,下了好幾個單子,只有第一個件是正常攬收費用2塊6,從第二單開始每單只有6毛,派送的話5公斤以下1.56元,5公斤以上3.3元。”
馬建華是另一個站點的站長,平日里他在經營驛站的同時,也偶爾幫幫忙,客串一下快遞員,他告訴新識研究所,“那種同一個人下好幾個單子的,我們叫‘合單’,只要合單一多,根本掙不著錢,其實以前續重費也是按階段來的,0-5公斤沒有續重費,5公斤以后才有。其他地方以前可能待遇比現在還稍微好一點。”
在物流體系工作的人,一般都聽說過“客戶件”,指的是由客戶 (包括商家或個人消費者) 直接委托菜鳥進行寄送的包裹,這類包裹中更大概率會因為時效性、保價、增值服務等的要求,需要優先處理,有時候可能不走“菜鳥速遞”,而是走“菜鳥直送”。一般來說,客戶件的攬收通常會根據包裹的重量、體積和增值服務等因素計算快遞員的收入。
“如果說你想談客戶件賺錢,不好意思,估計你要失望了,客戶大批量件,取件費也是階梯的,第一階梯,是一百單以前每單給你6毛,到了第二階梯每單只有3毛,有時候甚至只要到了第二階梯,那么你的第一階梯收入也都變成了3毛。”
不僅如此,白川甚至還聽說過有小件員被要求自己找人下單的情況,“讓他們下自己系統的訂單,價格同城都十塊起步,不然就扣你星級”。據悉,菜鳥對于快遞員有一套打分評級的體系,星級越高,獲得獎勵激勵就越多。
就此事詢問,新識研究所詢問菜鳥方面,對方目前未予回應。
白川關注待遇問題,馬建華對另一個政策“兩小時取單”也頗有怨言。
在馬建華的描述里,“本來是誰順路誰取就行,這個政策就逼著我們非要2小時以內必須到,有時候系統分配得又不考慮實際路況,比如我經常碰見系統里面顯示很快能到,但路上全是電動車、行人、根本不可能那么快到。”
據他所說,這種單子,每單收入在2-3塊,但罰款卻高得多,“超時一分鐘,就要罰款50塊”。
去年快遞新規剛開始實施的時候,“快遞員被投訴離職”、“快遞網點癱瘓”等詞條紛紛登上熱搜。白川也被投訴過,但漸漸地,越來越多用戶能夠理解體諒他了。“絕大多數人都挺包容的,一比起來,菜鳥的一些政策更不合理了。”
在社交媒體上,菜鳥的一線員工們吐槽的問題更多,比如:菜鳥裹裹的系統操作復雜,需要手動刪除舊數據才能輸入新數據;快遞員無法對惡意客戶進行評價,而客戶對快遞員的評價卻直接影響其收入和考核;商家件的收入較低,且需要快遞員自行承擔售后責任,快遞員普遍對商家件有抵觸情緒……
盡管這種怨氣,可能大部分打工人們都有,但站在縱向對比的維度,他們的感受本身就已經能反映出一定問題了。
降本增效下菜鳥失去想象力
回歸服務電商的物流公司
不止是一線員工,事實上,近幾年來,關于菜鳥的一些內部“辦公室”政策也曾經引起過廣泛討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2023年5月的取消“不合理午休”事件了。
2023年5月,網傳阿里巴巴的菜鳥網絡發布了一份內部通知,宣布取消員工中午的“不合理午休”,通知中要求員工在9點30前、9點前到達公司,并且原則上不提倡午休,即使有員工想要午休,也只有15分鐘。
彼時,據菜鳥員工透露,調整后,工作時間為: ( 1) 每天9:30之前要到公司; (2) 午休時間不超過12:00~13:30; (3) 刨去午休和晚飯時間,離園不早于20:00 (每天至少8小時有效工作) 。
圖源:脈脈
新識研究所就此向菜鳥求證,但菜鳥未予回應。
做出如此調整的原因不難想到,彼時,阿里巴巴剛剛宣布號稱“24年來最大”的“1+6+N”組織變革的落地,總集團誓要對抗大公司病,要降本增效,菜鳥自然也要跟上節奏。但如此措施也難免讓不少員工直呼,“自己成了大牛馬了。”
作為曾經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的“最佳方案”,菜鳥驛站的出現幾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隨著近年來電商和物流行業的不斷發展,菜鳥逐漸被阿里集團寄希望于通過從物流業務向外延伸,來打破發展瓶頸。
然而,近兩年,隨著IPO的失敗和阿里在電商方面遇到的挑戰日益激烈,菜鳥不得不重新回歸到老本行上。
最近的種種跡象似乎表明,菜鳥集團正在從一個全方面發展的公司,開始向一個傳統的物流公司進行轉變。
實際上,就在剛剛公布的阿里巴巴2025財年第三財季財報中,盡管阿里營收超出市場預期,但菜鳥集團卻成為了6大集團中,唯一收入同比下降的集團。這季度,菜鳥收入為 282.41 億元,同比下降 1%,給出的理由是“由于正在進行的業務調整,其電商業務承擔部分物流平臺職責。”
這幾年,菜鳥一直處于虧損之中。啟動上市之前,2021財年至2023財年,三個財年整整虧掉71.02億元,這也是導致菜鳥未能成功完成IPO的一大原因。
與此同時,阿里正處于降本增效之中,員工數連續顯著減少:2024 年自然年,阿里巴巴集團員工減少 24940 人。其中,2024 年 Q4 減少 3671 人。2022 年至 2024 年 3 年間減少 64796 人。
對于菜鳥來說,隨著去年快遞新規的落地,此前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那一套方法不再普適,IPO又戛然而止,顯然是阿里集團中最有可能要動刀的部分。
此外,年初開始,阿里的電商和物流業務更加權責分明,菜鳥也成為一家專注于物流產業的公司,而非一個科技平臺。顯然,是在緊緊圍繞阿里的戰略方向展開。過去一年,在“回歸淘寶、回歸用戶、回歸互聯網”的思路下,阿里一邊聚焦核心業務電商和云,一邊收縮非核心業務。
在撤回菜鳥上市時,蔡崇信也曾強調,“從阿里巴巴集團的角度出發,我們的首要目標非常的明確,要在電商領域獲勝,為此我們需要恢復市場份額,推動業務增長”。
此次財報的捷報,應該會更給阿里信心,堅持這條路走下去。
近期,菜鳥又宣布和豐巢達成深度合作,用戶可以從菜鳥裹裹的多平臺入口 (包括APP、微信小程序、支付寶小程序以及淘寶) ,直接享受豐巢提供的24小時全天候寄件服務。
顯然,如今的菜鳥,正處于戰略收縮期,曾經支出的大攤子,也正在一步步地收回。但并不意味著就直接放棄了自己的市場份額。
對于菜鳥來說,加速聚焦物流和布局國際業務一定是未來短期內菜鳥必經之路。
但想重新做好一個物流公司,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和十年前相比競爭格局天差地別的2025年,菜鳥想要做回曾經的自己,顯然需要更多努力。
對于大多數員工來說,裁不裁員不是他們能決定的,但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員工希望少一些折騰,菜鳥希望多一些效率,這兩點是不變的,不僅不會沖突,而且還完美吻合。
接下來,就要看萬霖的智慧了。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添加備注:進群】
最新電商行業資訊,盡在【Top電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