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討論清朝皇帝,多數讀者都會說:“清朝無昏君!”
的確,清朝十二位皇帝沒有出現一位傳統認知上的昏君。
清朝十二位皇帝,有好大喜功的乾隆,有庸庸碌碌的道光,有淪為傀儡的光緒......
唯獨沒有出現昏君。
縱使是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道光皇帝,你說他庸可以,你說他無能也可以,但你說他昏,這著實有些說不去。
就個人品行而言,道光在清朝乃至中國歷代帝王中,絕非昏君,更非是貪暴、淫逸之君,相反其“儉德”為史學家所津津稱道,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最為節儉的皇帝之一,治理朝政長也稱得上勤奮,若按照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標準來衡量道光,道光也大概不失為一位有德之君。
后來的光緒皇帝,雖然自登基的那刻就被慈禧太后徹底架空,淪落為傀儡皇帝。
但是,他從未放棄自強之心,每日都在想著如何中興大清,而非沉湎于酒色之中,每日按時學習治國之道,批閱可有可無的奏折(重要奏折都交由慈禧批閱)。
親政后,光緒立刻起用維新人士,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百日維新。傀儡皇帝能做到光緒這樣,幾十年沒有放棄過自強,幾十年如一日履行著皇帝的責任,世所罕見。
很多人都會很疑惑,清朝為什么沒有出現昏君?
看看清朝皇帝每日的工作安排,其實就能知道清朝十二帝為什么沒有出現昏君的原因。
寅時(3—5點)起床
清代皇帝的生活起居延續入關前滿族的習慣,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最早3點,清朝皇帝就得從暖和的被窩中爬起來,在女仆和太監的服侍下梳洗打扮,根據之后要參加的活動,穿戴好禮服、朝服、常服、雨服或行服等不同的冠服,佩戴不同的服飾,如禮服用于祭祀,朝服用于朝會,然后綁好辮子。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很多清宮劇中,皇帝的身邊會有許多年輕宮女在旁服侍著,事實上這與歷史事實不符。
清代皇帝絕大多數時候是不用年輕宮女的,而是用年紀在40-50歲左右的女仆,這些女仆多數具有以下特點:年紀偏大,家中無子女,喪偶。
清朝皇帝之所以不用年輕宮女,其目的就是杜絕皇帝被美色所迷惑,荒廢朝政,所以這才用那些年老色衰的女仆。歷史證明這個祖制的確很有效,清朝鮮有好色的皇帝。
除此,雍正之前,清朝皇帝多住在乾清宮。雍正之后,因為雍正長住養心殿的緣故,他之后的所有清朝皇帝都不約而同選擇在養心殿常住,成為定制。
雍正為什么不愿住在乾清宮,而是選擇住在養心殿呢?
一、雍正怕睹物思人,康熙在世時多數時候都常住于乾清宮,雍正住在這里怕于心不忍;
二、乾清宮停放過順治、康熙二位皇帝的遺體,雍正是一個被漢文化影響很深的皇帝,住在停放過遺體的房間,心中不免有些芥蒂;
三、住在養心殿比住在乾清宮要方便太多。
養心殿位于內廷區南緣西側,北與西六宮(皇帝妻妾居所,包括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和啟祥宮)相連,南側緊鄰御膳房、庫房,東面隔街是通往乾清宮的月華門,與外朝三大殿(太和、中和和保和殿)、慈寧宮(皇太后居所)緊密聯通,來去方便。
雍正后,作為清朝的權力中心——軍機處,它也設在養心殿南側的內右門外,近在咫尺。
可以這么說,清帝住在養心殿,無論是生活,還是在理政,都要比住在乾清宮方便很多。
從乾清宮或養心殿醒來后,在女仆和太監服侍下,清帝穿戴齊整后,迎接他們的就是早膳。
卯正(6點)早膳
康熙之前,由于上早朝的時間最早是5點,所以康熙之前的皇帝早上是不吃早餐的,直接就去上早朝,肚子若是餓了,就喝一碗羹湯,暫時填下肚子。
康熙之后,由于上早朝時間改到7點到8點,所以之后皇帝便有時間可以吃早膳,再去上朝。
與我們現在一天吃早中晚三餐不同,清代皇帝每天是兩頓正餐,上午6點早餐,下午2點晚餐,中午的時候如果肚子餓了,就叫人準備一些茶水和小點心。
除此,晚上睡覺前,如果肚子餓了,也可以吃些茶點。
同樣,關于清帝吃飯的問題,現如今的清宮劇也有錯誤的地方,最明顯的錯誤就是皇帝吃飯時,飯桌上總會出現妃嬪或是皇子皇女,事實上清朝皇帝吃飯從來都是一個人在桌子上吃。
清朝祖制,不管是早還是晚,清帝每餐連菜帶主食一共48道,一半是看食,一半是自己吃。
看食,就是拿來看卻不吃的,比如用來祭祀的“寄神肉”,就是每天殺兩頭豬,切一盤肉片,這道菜多數時候是只看不吃的,擺在那里只是為了讓皇帝知道一餐一飯不忘祖先創業艱難。
皇帝吃的那一半,多數都是一些滋補的肉和季節性的時令菜,所有的菜與宮外用的沒啥區別,唯一的區別就是精致些,但味道可能還沒有宮外好。
與此同時,清朝皇帝很少吃海鮮,包括魚,由于清朝皇帝是滿族人,雖然入關后被漢化,但是在飲食上仍然保留著濃重的關外特色,喜歡吃野味,像鹿肉、狍子肉、野雞、野鴨這些。
家畜肉類以羊肉居多,牛肉次之,豬肉很少。家禽中以鴨肉最多,鵝肉次之,再次是雞肉。
當然,在吃飯上,有一位清朝皇帝例外,那就是道光。
道光作為封建時代少見的節儉皇帝,他在位期間就沒管什么祖宗成例,下令每頓飯不許超過四個菜,有時甚至只要一碗豆腐燒豬肝。
清朝皇帝雖然是九五之尊,但是在吃飯上的規矩也很多,因為是祖制的關系,他們也不太敢反抗,只能是老老實實聽從。
每次吃飯,清朝皇帝的身邊都會出現侍膳的太監,這些太監除了幫皇帝夾菜,還有一個任務,那就是一旦皇帝對某個菜連夾兩次,就要立刻將它撤掉,決不允許皇帝貪食。
清朝皇帝之所以立下這樣組制,其一是害怕皇帝被人下毒,畢竟如果被人知道皇帝特別喜歡吃一道菜,那么別有用心之人只要往這道菜動手腳,皇帝就很危險;
其二是防止皇帝貪食,吃多了容易傷身體,皇帝的健康可是事關江山社稷。
因為清朝祖制對皇帝的正餐控制極其嚴格,所以常常出現年幼的皇帝吃不飽的情況。
溥儀他就在《我的前半生》說:餓得到太監屋里搶東西吃,抓起一個肘子就拼命往嘴里塞。
除此,清朝皇帝的菜譜基本上都是固定的,代代相傳,基本沒啥改變,無非是47種主食,47種熱鍋,59種熱菜,26種湯,烹調方法也基本一致。
如此,如果皇帝吃膩了,就只能是自己單點。
都說“王天下者,食天下”,在很多人的腦海中,皇帝肯定是無所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世間有的他都能得到,其實也不盡然。
道光皇帝曾經想單點一道叫“面片湯”的菜肴,卻愣是沒吃上。
道光把想單點“面片湯”的想法告訴內務府,內務府回話,如果道光想吃面片湯,那就得先在御膳房添建專門的片湯灶,需銀6萬兩,后再請專門做片湯的師傅等費用1萬5千兩,合銀至少要花費近8萬兩。
道光作為最“摳門”的皇帝之一,一聽居然要這么貴,就說不用這么費事,直接命太監去前門外飯館花40文買一大碗就可以。誰料,太監沒有買,反而是說那家賣面片湯的飯店關門了。
關不關門不知道,但是道光肯定是沒有面片湯吃了,要想吃只能花重金在御膳房請師傅做,但對于道光來說,花這錢他實在是很心疼,所以道光注定吃不上面片湯。
道光對此那也是毫無脾氣,只能是對天感嘆:“朕向來不為口腹之欲濫費國帑,但朕貴為天子,而思食一湯不能得,可嘆也。”
辰時(7點—9點)御門聽政、進講經書
現在清宮劇,一提到上早朝,就是皇帝坐在乾清宮的大殿上,然后與朝中重臣商討國事。
然而,事實上影視劇中演繹得都是錯誤的,完全就是戲說,清朝皇帝上早朝可不是在乾清宮,而是另有去處。
清朝皇帝上早朝有一個專業名詞——御門聽政。
清朝“御門聽政”最初的地點在太和門(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
但是,因為太和門距離清朝初期幾位皇帝居住的乾清宮較遠,來往費時費力,實在是很不方便,所以康熙時改在乾清門(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后面就是帝后寢宮以及妃嬪、皇子、公主居住生活區域),始成定制。
因此御門聽政,也被人稱為“乾清門聽政”。
最初,御門聽政開始的時間,初為卯時,即早上5點到7點。
對大臣們來說,從家里出來,或騎馬,或坐轎,或走路,到午門外集合等候宣召,再步行至乾清門,家里離紫禁城近的最快也要2個多小時,離得遠的,3個多小時都是再正常不過的。
也就是說官員們要想準點到達乾清門,最遲3點鐘就得起床,不然絕對不可能趕得到乾清門上早朝,封建時代,上早朝要是遲到,那可是重罪。
二三點起床,若是夏天還好,要是冬天那可就是很受罪了,大冷天的,還要二三點起床,對于年輕官員來說都是一種煎熬,更別說是老年官員。
如此,頗能體諒臣子的康熙,他不忍自己的臣子如此受累,便下了一道很是人性化的諭旨:
“朕御朝太早,各官于四五鼓趨赴朝會,殊為勞瘁,自后,每日御朝聽政,春夏以辰初刻,秋冬以辰正刻。”
意思就是從今天開始,春夏兩季上朝時間推遲一個小時,改為7點。秋冬兩季上朝時間推出二個小時,改為8點。自此,御門聽政的時間就被確定在7到8點。
當然,雖然時間被推遲,但是在乾清門聽政仍然是一件“苦差事”。在敞開的門洞里聽政,夏天還好說,頂多就是熱一些,忍一忍就過去了,但是冬天可就十分不好過。
到了冬天,滴水成冰,皇帝坐在洞內被冷風吹得那是冷颼颼的,雖然御座后面會拉起一道布幔來抵擋住寒風,前面也會放上兩個炭火盒,可該冷還是冷,炭火盒和布幔根本沒啥用處。
當時,為避免皇帝批字的墨汁凍住,內務府還特意給皇帝制作了一方暖硯,硯臺下面是一個景泰藍的鐵盒,注入開水給硯臺加溫,避免墨汁結冰,拉不開筆。
說完上朝的這些事,很多人肯定有這么一個疑問:
清朝皇帝上早朝,說的是滿語,還是漢語?
眾所周知,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清朝皇帝是滿族人,而清朝大臣絕大多數是滿族和漢族人。
清朝早期,由于夠資格上朝的朝廷官員多數是滿族人,所以在早期,清朝皇帝上朝時說的是滿語,少數有資格上朝的漢族官員也必須學會說滿語。
順治入關后,隨著漢族官員逐漸在朝堂上占據大多數,加之清朝要想以少數統治多數就必須要主動融入漢文化中,所以漢語逐漸成為清朝皇帝上朝的專用語言。
至雍正朝,清朝上下在上朝的時候就多是說漢語,只有在私下召見時,皇帝才會對人下菜,需要說滿語就說滿語,需要說漢語就說漢語,主要是根據官員的身份和所奏的內容來決定。
因為統治的需要,自順治入關后,清朝的每一位皇帝都需要同時掌握滿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清朝的每一位皇子從小就接受滿漢兩種教育,既有滿族師傅,也有漢族師傅。
滿族師傅主要教滿語和武功騎射,漢族師傅則是教漢語和文化課。
這里額外提下,清朝的皇子教育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嚴格的,清朝皇子的教育制度有著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一、入學年齡早,皇子虛歲六歲便要入尚書房(上書房)讀書;
二、上課時間早,皇子每日寅時(3—5點)便要準時出現在書房,開始早讀;
三、學習內容多,除儒家典籍外,還要學習漢語、蒙古語、滿語及騎射、琴棋書畫等;
四、嚴格要求,清朝皇帝會隨時突擊檢查皇子學習情況,一旦不合格,或斥責,或責罰。
正如清人趙翼所說:“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
清朝皇帝能不出昏君,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受到嚴格的教育,
嚴格的教育,雖不能完全保證每代清朝皇帝的能力都很強,但基本還是可以確保皇帝能力的下限,即至少不昏,能正常處理朝政,當一個守成之君。
御門聽政結束后,接下來迎接清朝皇帝的就是學習。
清朝的皇帝可以說是封建時代學習最刻苦的皇帝。
沒有當皇帝前,身為皇子每天都要起早貪黑學習,當了皇帝還是不能松懈,要繼續學習,此謂之“經筵日講”。
自康熙后,清帝每日都要選內臣御前進講漢儒經學典籍,隔數月,就要舉行大典交流進講。
連當了皇帝每天都要抽出時間學習,也難怪清朝的皇帝沒有出現胡作非為不理政事的昏君。
巳時(9—11點)太皇太后、皇太后處問安
去長輩處問安,這是清朝皇帝每天必做的功課,有時一天還要去問兩次安。
若是說能力,清朝皇帝可能有很多比不上其他王朝的皇帝,但若是說孝順,歷朝歷代沒有幾位皇帝能與清朝皇帝相比。
比如康熙皇帝,每次陪同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外出,無論是乘車乘轎,還是晴天雨天,只要遇到山路崎嶇或是道路泥濘,康熙必定下來親自扶著孝莊車橋的車轅或是轎桿而行。
同時,康熙對自己的嫡母孝惠皇太后也是關懷備至,大到個人生活,小到抬轎子的人選,康熙都是親力親為。
再比如乾隆,乾隆對自己的母親崇慶皇太后那是有言必遵,有一次崇慶偶然對身邊的人提及順天府東有一座廢寺應當重修。乾隆得知此事后,立即遣員撥款修蓋,并告誡太后身邊的太監,今后有事應事先看出,不應讓太后勞神指派。
除此,乾隆四次南巡,四次東巡,三次巡幸五臺,二次詣盛京,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謁東陵,獵木蘭,皆讓崇慶皇太后同行,那是形影不離,時時刻刻在旁盡孝。每年遇崇慶太后生日,乾隆也必定親率王公大臣行禮慶賀,六十、七十、八十慶典,一次比一次隆重。
未正(14點)晚膳
晚膳與早膳大致相當,沒有什么大區別,唯一的不同可能就是餐桌上的食物與早膳不一樣。
值得一說的是,清朝皇帝也有吃年夜飯的傳統,也就是在除夕這天會有一頓不一樣的晚膳。因為要準備年夜飯的關系,除夕這頓晚膳會推遲到正申時(16點)正式開吃。
清朝的年夜飯擺在保和殿或乾清宮,皇帝一人一桌,桌子與皇帝寶座之間擺著一張長條幾,桌子上擺著皇帝御用的菜點,皇帝用膳時由侍膳太監把菜點取到長條幾上,供皇帝用膳。
清朝年夜飯上的食物大多都是滿族傳統食物,所用食材也多是清朝祖地東北所產,比如關東鵝、野豬肉、鹿尾、鹿肉、野雞等。
除了皇帝這一桌,還會有太后、妃嬪、皇子皇女陪著皇帝吃年夜飯。
與皇帝那桌63道冷熱菜相比,這些人的桌上要少很多,比如乾隆朝只有24道冷熱菜,其他時候雖有加減,但相差無幾,也就是二十幾道。
宴席開始后,侍膳太監會先用對盒給皇帝盛上湯和飯,皇帝的對盒有兩對,左邊一對裝著燕窩紅白鴨子腰湯、粳米干飯,右邊一對裝著燕窩鴨腰湯、鴨子豆腐湯。
接著,侍膳太監會按等級給妃嬪們送湯和飯,妃嬪們所用對盒為一對,裝著粳米飯和羊肉臥蛋粉湯。宴席過后,還有酒宴,就是邊看表演邊喝酒。清朝皇帝酒膳一桌分5路共40道菜,妃嬪們的酒膳每桌降為15道菜。
酒宴過后會再進果茶,之后年夜飯結束。
申時(15—17點)理政、讀書、娛樂
吃完晚膳后,接下來的時間就任由皇帝自己安排,可以批閱奏折,可以讀書,也可以娛樂。
因愛好不同,所以清朝皇帝在這個點干的事情也不一樣。
比如康熙,他就喜歡在這個點讀書:“朕聽政之暇,即于宮中披閱典籍,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疲。”康熙曾對身邊的人說,你們只知道我學識豐厚,但不知我在背后下了多大的功夫,下朝以后,我把全部空余的時間幾乎都用來讀書學習。
比如雍正,他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勤政皇帝,與被譽為工作狂的明太祖朱元璋不相上下。下朝后,除了請安、用膳,雍正把大多數時間都用來辦公、批閱奏折。
雍正時期,雍正為了加強皇權,將康熙朝允許上密折的人數從130余人擴大到1000多人,如此他每天要批閱的奏章少則二十三件,多者五六十件,對于這些密折,雍正從來不假手于人,都是親力親為,親自批閱。
再比如乾隆,在康熙、雍正打下的盛世基礎后,國庫充盈的乾隆在閑暇時更注重于娛樂,寫字、畫畫、做佛事、看戲、釣魚、打獵、養狗,生活愜意無比,比康熙、雍正舒服多了。
戌初(20點)睡覺
清朝皇帝喜歡早睡早起,所以到20點差不多就是睡覺的時間,當然像雍正這樣的工作狂,他是時常通宵批閱奏折的,但清朝多數皇帝都在這時就寢。
依慣例,清帝用完晚膳后,敬事房太監就會送來擺放著許多妃嬪名字的托盤,讓皇帝選擇。
如果皇帝有興趣,就可以選一個妃子在就寢前與自己共赴巫山,如果沒有,那就是直接拒絕翻牌,之后就直接在20點左右于養心殿睡下。
皇帝選了妃子后,20點左右,敬事房太監就會把妃子送到皇帝寢宮侍寢。
以上就是清朝皇帝的一天,由此可見,清朝沒有昏君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一個對皇子教育那么重視,又十分講孝道的王朝,培養出來的皇帝再怎樣也差不到哪里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