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負一層的展廳中,有一輛綠色的吉斯151運載車靜靜的矗立在那里,在車頂上架設著多個滑軌,而滑軌中掛載著數枚火箭彈。學名叫BM-13火箭炮,她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喀秋莎”,然而與她名字不相符的是這款火箭炮的威力!
“喀秋莎”在俄語中是用來形容美麗的姑娘的,BM-13火箭炮有了這樣一個名字,也顯示出蘇聯人對它的喜愛。
言歸正傳,BM-13是一種多身管的自行火箭發射器,主體是車載多軌道定向器。一輪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火箭彈主體主要是以TNT炸藥為主!
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爆發,蘇軍用“喀秋莎”火箭炮與德軍火炮對射,幾輪齊射就把德軍炮兵陣地打成了“啞巴”。1945年的柏林戰役,蘇軍把“喀秋莎”當刺刀,用“平射”的方式直接轟擊德軍防御工事。幾乎在一瞬間柏林就成了廢墟。
“喀秋莎”火箭炮的出現讓德軍吃盡苦頭,由于“喀秋莎”在發射的時候發出“啾啾啾”的聲音,德國人把它稱作“斯大林的管風琴”。每每聽到這個聲音,德軍就心神劇裂,準備迎接“死神”到來。
炮兵21師
“喀秋莎”不僅在蘇德戰爭中大展雄威,而且在七十多年前的朝鮮戰爭中也讓所謂的“聯合國軍”吃盡了苦頭,這種武器可以說是志愿軍地面武器中唯一優于敵軍的武器。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秘密入朝,沒多久朝鮮戰爭打響。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正處在百廢待興的局面,面對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志愿軍的武器裝備較為落后,尤其是缺乏重火力。
即使在武器裝備極端不對等的情況下,志愿軍將士們憑借著頑強的斗志,用血肉筑起了鋼鐵長城,取得了前三次戰役的完全勝利!可是,三次戰役過后,新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狡猾的用更加猛烈的“炮火”來應對志愿軍潮水般的進攻。
不過,志愿軍也迎來了一個“喜訊”,蘇聯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也正式加入朝鮮戰爭,志愿軍總部用120門喀秋莎組成了我軍第一個“火箭炮”師,編號21師,也是董存瑞生前所在的部隊!唯一的不足就是,喀秋莎炮彈十分昂貴,一枚需要6兩黃金。
1951年2月中旬,炮兵21師接到了命令,要求他們迅速完成改裝訓練,并且于近期完成入朝參戰的準備。正常情況下,一個步兵團改裝成炮兵團,從組成到有戰斗能力至少需要一年時間。而且,那時部隊指戰員的文化程度很低,這就又加大了難度。
特殊情況特殊處理,21師立馬就制訂了能迅速適應戰場的訓練計劃,命令要求各團訓練必須堅持“先技術、后戰術”,“專業為主一般為輔,操作為重點”、“急用先學學以致用”的原則,最重要的是在蘇聯專家幫助下進行了快速入門學習,最后進行戰術演習和實彈射擊的訓練。
從2月20日開始,全師進行了為期28天的大練兵,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之下,我們的戰士們很快就掌握了火箭炮兵的基本技術、戰術。
我軍根據蘇聯援助的“喀秋莎”數量以及自身實際情況組成了兩個“喀秋莎火箭炮”師,一個是入朝的21師,一個是22師。為了加強志愿軍整體火力,在21師入朝的時候,22師的205、209團編入了21師序列。
因此炮兵第21師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作戰實力為8個火箭炮團、1個高炮營。
很快,炮兵21師就迎來了“首秀”。
1951年8月,在“夏季攻勢”之后,敵人又發動了“秋季攻勢”,“聯合國軍”在東線、中線、西線發動了三路大軍發動了浩浩蕩蕩的攻勢。
志愿軍第27軍、47軍、64軍分別在正面阻擋敵人。為了堅守陣地,最大限度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我軍采取了“堅決反擊,徹底粉碎敵人攻勢”的作戰方針。
“喀秋莎”炮兵21師奉命支援中、西兩線的的作戰,協同步兵一起粉碎敵人的進攻。其中炮兵203團配屬27軍,202團配屬47軍,201團配屬64軍。
炮兵21師的這次作戰,是我軍火箭炮兵作戰的第一仗,這一仗關乎“喀秋莎火箭炮”在全軍的地位,以及21師的榮譽。所以,當時21師每一位志愿軍炮兵都摩拳擦掌,迫不及待的要給“聯合國軍”痛擊!
敵人擁有強大的空軍和炮火優勢,而“喀秋莎”火箭炮火力猛、目標大,如何保護自己成了很大的問題。為此,21師師部經過研究決定讓部隊在白天往林深處隱藏,到黃昏開進陣地,夜間快速齊射。這樣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1師203團,是董存瑞生前所在團,也是第一個打響“喀秋莎”的團。
1951年9月1日,203奉命支援第27軍79師235團,任務是反擊進攻我軍后洞里陣地的美軍第7師。
當時,敵人擁有絕對的“空炮優勢”,為此203團采取了火炮分散配置、火力集中打擊的方式,而且還嚴格遵守夜間出動的紀律,最大限度的保護了“喀秋莎”火箭炮。
203團在黃昏時從集結地出發向預訂陣地開進,準備奇襲后洞里之敵。很快!全團準備完畢,只聽一聲令下,全團24門喀秋莎神不知鬼不覺地突然同時齊放射擊。384枚火箭彈向后洞里美軍陣地射去,敵人的陣地瞬間就變成了火海。
美第7師兩個營全部覆蓋在我彈群之下,幾乎是在一瞬間,就斃傷敵700余人!炮兵第21師的入朝第一炮十分完美。隨后203團在配合東線的47軍作戰,兩輪齊射殲敵500!
美軍被打的暈頭轉向,不知索然,不了解喀秋莎的美軍俘虜居然大聲吶喊:“志愿軍使用了原子彈”。
步炮協同的“絕妙戰例”
1951年10月初,202團配屬47軍作戰。202團的前身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紅色部隊。而他們的正面之敵也是美軍王牌騎兵1師,這支名為“騎兵”的步兵師,有著強大的火力配屬部隊。
騎1師在占領我軍添木洞陣地后,憑借堅固工事抗擊我軍反擊,我軍在炮火準備的時候他們躲在工事里面,炮火準備完成后又開始抗擊,這讓我軍的炮火準備的效果不是很好,一時間“投鼠忌器”。
202團接到命令之后,很快就到了陣地,在分析形勢之后,他們采取了靈活的作戰方式,借助“喀秋莎”彈群密集、覆蓋面廣的優勢,決定引誘騎1師出工事后,再用“喀秋莎”齊射。
反擊作戰的當晚,202團在預訂地點“守株待兔”,47軍的步兵和其他炮兵按照之前的模式進行了攻擊,山野榴彈炮等炮群向敵人的陣地進行了炮火準備。在炮火完畢之后,步兵突然吹起沖鋒號,然后佯裝進攻,引誘敵人出工事…
敵人果然上當,等他們都出來工事的時候,“喀秋莎”火箭炮突然打出一個“齊射”,工事外的敵人來不及躲避,被猛烈的炮火擊中,僅僅一輪齊射就有800多名美國兵被炸飛!
步兵兄弟看到這種情況,立馬沖向敵軍,奪回了陣地。這是一次絕妙的戰例,是喀秋莎炮兵與步兵之間的完美配合!為我軍“步炮協同”作戰提供了范例。
“喀秋莎”到了上甘嶺
1952年10月14日,美第八集團軍司令范弗里特糾集300門大炮、40架飛機、120輛坦克對上甘嶺五圣山前的兩個高地發起了猛烈進攻。美軍的炮彈每秒就要落下6發,一天落彈量達30萬余發,飛機投彈500余枚。
美軍企圖用他們的炮火擊毀志愿軍的陣地,可他們并沒有如愿。在上甘嶺戰役的第一階段,雙方進行了激烈的交戰,在這種情況下,15軍軍長秦基偉接通了志愿軍副司令員洪學智的電話…
秦基偉:“給我一點炮吧!”
洪學智:“什么炮?”
秦基偉沒客氣:“我要喀秋莎!”
洪學智副司令員的行動非常迅速,炮兵21師的209火箭炮團配屬給了15軍,加入了上甘嶺戰役。209團聞令而動,立刻帶領團屬的24門“喀秋莎”奔赴上甘嶺陣地。
行軍途中,209團運輸著24門喀秋莎走在路上,大家遇到了步兵戰友,看著車上的“龐然大物”驚訝道:
“嗬,這大家伙是什么呀?”
有的探頭瞅瞅說:“是架橋的大鋼架吧!”
有的聽到或見到過這種炮,就大喊:“這是喀秋莎大炮啊!”
戰士們興奮極了!大家齊聲歡叫:“喀秋莎!喀秋莎!......”
戰士們多么盼望著自己的炮兵啊,上甘嶺大家都被美國佬的飛機大炮打的太苦了!炮兵見到這樣的情景,都紛紛認為一定要打好這一仗,大家的信心和勇氣更足了。
16時30分,15軍的104門山炮、野炮首先發出怒吼,秦基偉這是把15軍炮兵的老底都用上了。
為什么“喀秋莎”沒有進攻呢?原來,有了之前步炮協同作戰的經驗,為了掩護“喀秋莎”作戰,104門火炮的進攻是為了“引蛇出洞”,然后突然的射擊,會把“喀秋莎”的威力發揮到極致。
炮火急襲后,15軍炮火向敵后方延伸。在地堡里躲避彈雨的美軍跌跌撞撞地鉆出來,準備抗擊15軍步兵的沖鋒……他們沒想到的是,等待他們的還有疾風暴雨般的打擊!
這時,“喀秋莎”突然實施了齊射。
一瞬間!天空中出現了數不清的紅色“流星”,他們拖著長長的尾巴,帶著呼嘯聲從空中劃過,這聲音像極了二戰時“斯大林的管風琴”,但美軍給“喀秋莎”起了另外一個名字“金日成的大嗓門”。
只聽接連不斷的“轟隆”聲過后,整個上甘嶺上空的云層被映得通紅,比紅日還要鮮艷。敵人的陣地突然就變成了“啞巴”,戰場靜的可怕。可志愿軍沒有給敵人任何喘息的機會!
接下來是第二輪齊射!飛出的火箭彈連成一片火海,全部傾瀉到美韓軍陣地上。之后,209團迅速撤出陣地,從進入陣地到打完轉移,前后只用了13分鐘。美韓軍絕大部分防御工事被摧毀。
在炮兵的配合之下,步兵兄弟們趁機沖向敵人,奪回了陣地!
“喀秋莎”出現在“最后一戰”
1953年5月,朝鮮半島的停戰談判本來進行的很順利,可朝軍首腦李承晚惡意扣留戰俘,阻礙和平談判。志司為了促進停戰談判,并求得停戰后我軍能控制有利陣地,決定對敵人發起金城反擊戰!
在“金城戰役”中,炮兵21師配合步兵6個軍作戰,向敵人先后打出了69次齊射,支援步兵奪取陣地,協同殲敵9萬余人。
志愿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在他所著《抗美援朝戰爭回憶》中,作了這樣的描述:
“這次戰役我軍的喀秋莎火箭炮兵部隊炮21師參加了戰斗。(5月13日)晚上9時炮21師準時發射炮火形成無數道火光,像嗚嗚地刮大風似的飛向敵人陣地,紅透了半邊天,幾平方公里的敵人陣地全部覆蓋,敵人陣地迅速燃燒起來了。然后炮21師馬上轉移,步兵沖上去了。”
“喀秋莎”在朝鮮的最后一次射擊是201團負責的,7月13日,該團配屬第68軍支援步兵,向金城西南敵偽5師、8師、首都師展開進攻。在這次戰斗中,我炮兵和步兵再次打出了絕妙的“戰法”!
二營在距敵前沿僅2000米處設置陣地,打擊敵縱深內炮兵陣地。一營在距敵前沿5000米處設置陣地,打擊敵人的前沿陣地。在我軍突破陣地之后,我炮兵陣地再次遷移,繼續打擊敵人的縱深部隊。
這樣的打法,讓敵人腹背都被攻擊,在打擊敵陣地前沿的同時,又對敵人的后方進行了猛擊,讓敵人前后顧及不暇。有力的掩護了我軍的攻擊。
火箭炮兵第21師入朝作戰歷時兩年半,曾配屬12和軍作戰,在其他炮兵、步兵的配合之下,進行大小戰斗30余次,殲敵10萬余人,擊毀敵坦克56輛、汽車230余臺、火炮30余門、擊落擊傷敵機24架,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戰。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炮兵21師在朝鮮戰場為我軍“步炮協同作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而且最大限度的發掘了“喀秋莎”的潛力,讓笨重的“火炮”成為了可以上戰場“拼刺刀”的武器。
洪學智將軍回憶說:“步兵非常歡迎喀秋莎炮兵師,稱之為炮兵之王。那時他們的車號是84,部隊一見84車號就主動讓路。”
特等功臣譚秉云,在回憶征戰在三千里江山的歲月時,曾這樣評價“喀秋莎”:
“美國人的武器不知比我們好多少倍,朝鮮這場仗打成這樣,還得感謝蘇聯大老哥,如果不是他們送來喀秋莎火箭炮,結果還真難說。那東西,厲害得不得了,連美國人都沒有。一陣齊射打過去,美軍陣地基本沒有活物了。”
1953年10月,火箭炮兵第21師勝利完成祖國人民賦予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神圣使命,凱旋歸國。防務由國內之火箭炮兵第22師入朝接替。
“喀秋莎”在志愿軍戰士們的心中已經成為了一種力量!它在朝鮮戰場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