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2月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白宮橢圓辦公室的會談“草草收場”,沒有收獲想要的“礦產協議”,反而得到了“羞辱與冷遇”。
這一事件讓太平洋另一端的臺灣政客心驚膽戰,不僅朱立倫“恐慌轉向”做出“和平宣言”,馬英九派系也直接喊話賴清德,發出“警告”。
那么為何澤連斯基的遭遇會成為臺政客的“參照物”?而從賴清德當局到國民黨高層,又對此有什么“感悟發言”?
3月2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就算在白宮談到“不如意”,但是他仍然“希望”可以簽署“礦產協議”。
同時澤連斯基還透露,如果再次收到邀請他還是會“重回白宮”。但問題在于澤連斯基的“大度”也難以掩蓋他日前所受到的“侮辱”。
甚至這一事件影響如今仍然在發酵,就在澤連斯基發言同一日,美財長貝森特直言澤連斯基正在“打亂和平順序”,沒有和平協議“妄論”經濟協議“不現實”。
回顧這場吸引全球目光的“白宮罵戰”,其實已經深度展現了特朗普政府對烏政策的核心,就是赤裸裸的“交易式外交”。
會談中,特朗普認為烏方已經“沒牌”了,所以以礦產開發權換取軍援,乃至“換取和平”本就無可非議。
但澤連斯基卻試圖以“捍衛民主”的道德牌爭取支持,甚至認為美國不應該只考慮“獲利”問題。
正是這樣的話或許刺中了“美國內心”,自此“不懂感恩”、“試圖引發三戰”等一系列詞匯都被加注于澤連斯基身上。
而在“被趕出白宮”后,澤連斯基又是緊急飛往英國,試圖通過與歐洲“報團取暖”來獲得支持,可惜同樣沒有“那么如愿”。
雖說英國首相斯塔默高調宣布“提供軍援,確保主權,加強防御,設立聯盟”的四步“援烏計劃”,但日前英烏簽署的22.6億英鎊“財政資助”仍屬于貸款。
可見如今歐洲對烏也不過是“口惠而實不至”的狀態,澤連斯基可以說在表面與歐洲“抱作一團”的狀態下,實際是遭遇到整個美西方的“冷遇”。
回顧“白宮美烏談判”這場外交挫敗的直接后果,正是烏克蘭被迫接受“美式保護”的殘酷真相。對此遠在東亞的臺灣政壇,已經從這場鬧劇中嗅到危險信號。
澤連斯基遭冷遇后,一貫高調炒作“美臺關系”的賴清德突然噤聲,其社交賬號連續多天未提及“國際支持”。
這種反常被島內解讀為,“賴清德意識到自己可能是下一個澤連斯基。”
但問題在于,美國一旦真的要“挑動兩岸戰火”,賴清德真的有抗拒的本錢和能力嗎?對此臺專家楊渡發出了疑問,并指出臺灣當下“自主權”的問題。
事實上,依照臺灣的五權憲法,行政、監察、司法、考試四院都握在民進黨手中,一旦受到美國“裹挾”,可以說賴清德就算想避也無可回避。
對賴清德來說,目前唯一的機會就是“國會”的反對,或許可以給他留下緩沖空間。而說起國會則不得不提到國民黨的態度。
日前國民黨就上演了一出“急剎車”戲碼,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轉變十分具有“戲劇性”,可以說是“嚇壞了”。
據臺媒2日報道,朱立倫明顯對美烏“口水戰”感覺到震撼,他在表達了所謂“對和平關心”的態度后,一轉話鋒提及臺灣。
朱立倫表示,對于臺灣人來說,不制造沖突和創造和平條件“重要至極”,這與去年他鼓吹的“親美友日保臺”立場形成鮮明對比。
而在野國民黨立委羅智強更是直接表示,
很早之前民進黨就開始宣傳“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時下烏克蘭正面臨“對俄割地、對美賠款”的最慘局面,那么是不是該改成“今日澤連斯基,明日‘清德司機’了?”
值得一提的是,羅智強曾出任馬英九的“副秘書長”,完全可以說是馬英九體系的子弟兵,因此此番喊話也被認為是“馬英九派系”的對政府喊話。
而根據臺灣最新民調數據來看,時下臺灣民眾對民進黨好感度僅為43.6%,再次下降2個百分點,與“馬英九體系”提醒賴清德錯誤戰略的影響“不謀而合”。
事實上這份警告,正是國民黨從“避戰”到“促統”的戰略清醒,去年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在接受采訪時候就“代馬發聲”,表達了觀點。
蕭旭岑表示雖然臺灣內部有些“政治勢力”不希望兩岸交流,但大多數臺灣人“不這么想”,所以“個別政治事件”并不會影響兩岸交流的步伐。
與此同時大陸對臺戰略其實也已經有所變化,
不管是今年新增部署的殲-35隱形戰機、福建艦航母戰斗群,還是北斗衛星的厘米級定位系統,都已形成“拒止外部干涉”的銅墻鐵壁。
同一時間,我們留給賴清德當局的時間也已經不多了,或許和平的窗口正在關閉之中。
在日前舉辦對臺工作會議中,大陸明言要“牢牢把握”兩岸關系主導權和主動權,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言外之意就是對“臺獨”的忍耐已很接近“臨界點”。若賴清德再不斷觸碰“法理臺獨”紅線,不排除以《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為基地,對其進行依法處理。
并且時下,在“澤連斯基受辱事件”發生后,一正一反的鮮明案例早已經放在賴清德眼前,如何選擇其實并不難判斷。
以數據為例,在去年臺灣“對外”貿易順差中,大陸與香港仍然以超過1500億美元占據著臺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之位。
而澤連斯基的遭遇,則撕下了美國“安全承諾”的遮羞布,因此我國所說的“歷史大勢”不單只是一個口號,更是對于臺當局的“最優解”。
朱立倫的轉向,已經折射出島內對“倚美抗中”路線的集體反思;而馬英九的警告,則是給賴清德當局的最后通牒。
所以唯有放下對抗,才能擁抱和平發展的曙光。
參考資料:
新華社《澤連斯基:盡管會晤充滿摩擦,仍“愿意”簽署美烏礦產協議》
央視新聞《特朗普和澤連斯基在白宮舉行會晤,雙方多次發生爭論》
新華網《多國領導人倫敦峰會宣布支持烏克蘭四個步驟》
聯合新聞網《朱立倫:避免沖突 創造兩岸和平環境》
聯合新聞網《楊渡/賴清德將是「臺灣的澤倫斯基」?》
星島頭條《「棄臺論」再起民進黨急撲火 「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惹聯想》
東南網《民眾黨好感度提升、民進黨跌最多,謝寒冰爆背后原因》
人民網《2025年對臺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