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再次對中國揮起了關稅大棒,這次,中國迅速做出了關稅反擊,而且很快反制的效果就出來了。
中方這次的反擊主要集中在農業領域,不少美國的大宗農產品都被列入了加稅名單。
這一舉措精準打擊了美國的一個重要經濟支柱,同時也痛擊了特朗普的基本盤,現在美國農民的“怨氣”極大,看來特朗普的基本盤要“崩”了?
我們先來解讀一下為什么中方會選擇農業作為反擊的重點。
美國的農業經濟,尤其是出口型農業,對其國內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農產品如大豆、玉米、牛肉等,一直是美國對華出口的主力。
而這次,這些產品恰恰成為了中方反制的主要目標。這樣的選擇不僅直接影響了美國的出口收入,更在政治層面對特朗普政府形成了不小的壓力。
要知道,美國農業是共和黨的一個重要票倉。特朗普自上任以來,其政策走向一直備受農民群體的關注。
而如今,隨著中方加稅措施的實施,美國農民開始感受到了貿易戰帶來的切身之痛。
美媒報道稱,美國農民對特朗普的關稅行動非常“憤怒”,不少企業開始敦促特朗普趕快和中國談判結束關稅戰。
他們的擔憂不無道理:貿易戰一旦激化,將會對美國農產品市場造成不小的沖擊,化肥等農業投入成本也可能會隨之上漲。
這對于依賴出口的美國農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而更讓美國農民感到不安的是,這樣的局面可能還會進一步惡化。春耕在即,許多農民正在為新一季的作物種植做準備。
但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卻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如果貿易戰持續下去,他們很可能會面臨更嚴峻的市場環境和經濟壓力。
此外,我們也不能忽視其他國家對美國農業的潛在影響。墨西哥、加拿大等國也在考慮對美國農產品采取反制措施。
這意味著,美國的農產品可能會在全球范圍內遭遇抵制,其出口市場將面臨嚴重的挑戰。
對于特朗普政府來說,這場由關稅引發的貿易戰并非沒有代價。
盡管他們試圖通過補貼來安撫受損的農民群體,但這些補貼相較于實際的損失來說,可能只是杯水車薪。
更何況,隨著貿易戰的不斷升級,這些補貼是否能夠持續也是一個未知數。
回顧上一輪中美貿易摩擦,美國農業已經遭受了高達270億美元的損失。而如今,隨著更多國家的加入,這場貿易戰的影響范圍很可能會進一步擴大。
但現在的特朗普政府絲毫沒有要退的意思,甚至再次對華實施報復,威力一點不比加稅小。
特朗普政府甚至考慮取消中國的“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地位。
所謂的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前身其實是美國給予中國的最惠國待遇。
自2000年美國給予中國這一待遇后,中美貿易額從500億美元飆升到現在的6000多億美元,這一飛躍式的增長充分顯示了中美貿易的互補性和潛力。
美國市場因此享受到了大量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幫助美國家庭在經濟危機中維持了物價的穩定。
然而,特朗普上臺后的一系列關稅舉措,不僅未能如其所愿地減少美國對中國商品的依賴,反而導致了進口中國商品價格的上漲,加劇了美國的通貨膨脹。
現在,特朗普政府考慮取消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地位,這無疑會進一步影響中美兩國的經濟關系。
對中國而言,這一舉措無疑會帶來短期的出口壓力,尤其是對美出口量可能會受到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年來已經在積極尋求貿易多元化,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數據顯示,中國對美國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已經降至14.7%,這表明中國正在逐步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尋找其他市場作為替代。
從長遠來看,即便美國真的采取了這一措施,中國的對外貿易仍然有望保持穩健增長。
中國與東盟、歐洲等地的貿易額正在快速增長,這些新興市場有可能逐步替代美國成為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
而對于美國來說,情況可能就不那么樂觀了。失去中國這個龐大的商品供應來源,美國將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替代品。
即便找到了,也難以抑制物價上漲的趨勢。
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內發起的貿易戰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關稅措施并未阻止中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反而推動了美國通脹率的上升。
現在,隨著特朗普再次上臺并加碼關稅政策,美國的通脹預期已經上升至3%,并且還有可能繼續上升。
這說明,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不僅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可能讓美國民眾承受更大的經濟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