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麗俊
來源:張麗俊
導語
為什么說工作邏輯比能力更重要?我們一起探討這個話題。
工作這些年來,經常有人問我:“什么樣的人在職場上會有好的發展?”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職場上混的最好的,不是能力最強的人,也不是加班最多的人。
反而是那些善于思考、提煉,有一套自己的工作邏輯的人。
什么是工作邏輯?就是你在工作過程中所遵循的一種內在的、合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
工作邏輯,決定了你的工作干得快不快,好不好。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5個特別重要的工作邏輯。
1
決策的邏輯:綜合效益最大化
工作中,無論職位大小,都會面臨著一些決策。
一個方案到底是做還是不做,任務該怎么分配,新的情況出現怎么調整,投入的資源是多一點還是少一點,別人的建議是聽還是不聽,這些都是需要你去思考和決定的。
如何做出一個好的決策呢?首先要明確兩點認知:
第一個,沒有完美的決策,只有當下綜合效益最大化的選擇。
比如租房子,大多數人都希望租的房子離公司近;有陽臺;近地鐵;小區安靜;生活設施齊全;廁所干凈衛生,最好租房費用還低。
但真有可能滿足所有的條件么?不可能。能滿足兩三個條件的房子都寥寥無幾。
所以,你要綜合考量,做出取舍,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可能你也想做飯,也想離公司近,但最后不得不在預算不足的現實情況下,選擇了遠的,條件沒那么好的房子。
第二個,決策的邏輯比決策的結果更重要。
很多人追求做出完美決策,是希望盡量避免失敗。但其實,唯一的失敗就是未能做出任何決策。
沒有最好的決策,只有當下最好的決策。你想要做出一個好的決策,要學會把決策過程和決策結果區分開來。決策過程中的邏輯,比決策的結果更重要。
什么意思?病人需要做一個重要手術,存在著很大的風險,那要不要做這個手術呢?
有兩種方案:其一,是擲骰子,點數是“6”,那就做;其二,醫院結合病人的檢查結果,以及歷年相似的病例數據,經過多重討論后,再決定要不要做手術。
你會選擇哪一個?當然是選擇后者。因為后者的決策更科學一些。
總之,決策,不是選對錯,而是作取舍。決策的過程就是選擇最好的方案,以有限的資源達到目標的過程,你需要有一套科學、系統、嚴謹的決策邏輯。
2
任務的邏輯:要事當先
在做事情的時候,一定會出現多項任務同時并行的情況。
有些人做事沒有邏輯,常常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每天忙得團團轉,但結果卻不如人意。
實際上,凡事都有輕重緩急,先做那些重要的,有價值的事,工作才會有效率。
《墨菲定律》一書中講到了蘇格拉底用石頭、沙子裝滿瓶子的故事。
如果要往一個瓶子里裝入石頭和沙子,如何才能把瓶子裝滿呢?
先裝沙子,石頭就裝不下。所以,蘇格拉底先往瓶子里裝入石頭,再裝入沙子,這樣細碎的沙子會塞滿石頭的每一個縫隙。
瓶子就像是你的時間,石頭是你工作中重要的大事,沙子是瑣碎的小事,你應該先做重要的事,把其他的不重要的放在后面。
無論在哪個行業、做什么事情,你都不要被工作牽著鼻子走,遇到什么就立即解決什么,而是按照輕重緩急對事情進行排序,做到要事第一。
當你在重要的事情上,投入足夠多的時間,你就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3
執行的邏輯:先完成,再完美
為什么有的人做事沒有效率,沒有結果?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執行的邏輯是錯的。
他凡事渴求完美,經常在細節上雕花,拖著重要的任務不做。
你讓他負責一個項目,過了幾天你問他:“干得怎么樣了?”
他說,剛開始做。問他為什么才開始?他說,他把時間花在了一個小點上,就想把這個小點做得特別漂亮。
其實,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行動比正確的行動更重要。與其花時間追求完美,不如快點做,盡早推進工作拿到結果,即便是做得糙一點也可以。
因為現在不是大魚吃小魚的時代,而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你必須先上車,再調整姿勢。
埃里克·萊斯在《精益創業》中,提出了“最小可用品”的概念,指的是“能滿足最基本功能的產品”。先發布“最小可用品”,然后不斷接受用戶反饋,快速迭代,直到打磨成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好產品。
先搞起來,在行動的過程中,不斷嘗試、反饋,修正,這樣遠比停留在原地,不斷內耗更有意義。
記住,完成是完美的種子,而完美主義往往是行動的墳墓。
4
溝通的邏輯:先求同,再存異
我經常對下屬說,要學會溝通,如果做不好溝通,那你非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制造問題。
比如,有些管理者脾氣很大,遇事跟炸藥桶一樣,一點就著。情緒上頭了,就失去了分寸,在溝通中會使用侮辱性的語言攻擊下屬。
下屬感受不到尊重,內心很抵觸,就會本能地產生對抗情緒。結果問題非但無法解決,反而會越來越糟。
那么,怎么辦呢?你一定要明白:溝通的邏輯,是先求同,再存異。
不要別人一張嘴,你就急著去否定對方,一方面沒有人會愿意承認自己是錯的,另一方面,這世上不存在絕對的對錯,不過是立場、利益、認知的問題,當你習慣性反駁對方,沒有人愿意和你溝通。
所以,你先要忽視差異,去找雙方的共同點,營造一個溝通的環境,然后再表達自己的訴求。
有人可能會問,我和他完全是兩類人,還怎么找相同點。
你要知道,人和豬的基因都有80%都是一樣的,何況是人呢?只要你去找,肯定是能找到雙方一致的地方,在某些事情上先形成共識。
比如,公司空降高管,團隊新舊融合的時候,HR可以組織開一場裸心會,讓每個人“分享童年故事”,找到人性共鳴點,這樣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
先講感情,用“同理心”來化解對方的敵意;再講道理,告訴他有所為有所不為;最后,再針對制度做相應的處罰。其實,這種溝通方式也是先求同,再存異的一個過程。
從人性出發,找到雙方的共同點,是有效溝通的前提。
5
結果的邏輯:因果相續
稻盛和夫說:宇宙間存在著因果的法則。原因和結果之間,簡直可用等號連接。
的確如此,無論你做任何工作,其實都遵循著一個樸素的原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什么意思?你在工作中撒下什么樣的種子,就會結出什么樣的果實。
很多人在工作遇不如意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抱怨,抱怨環境、抱怨同事,抱怨領導,卻從來都不會從自身找原因。
其實,所有的因果,都是自己造成的。任何一份工作,你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我人生第一份工作是電話銷售,起點比較低,工作也干得沒那么順利。
很多次,我都不想干了,因為每天都打一樣的電話,是相當無聊的一件事。
當時我的老板是馬云的太太張瑛,我想調崗,但她跟我斬釘截鐵地說:“你是一塊好料子,但是沒有經過打磨,你的潛力很好。但今天你連這份工作都做不好,你是不會成才的。”
我問她,什么時候會有很好的出路?她告訴我,你把這件事做到最好的時候。
我意識到,發牢騷、抱怨是沒有用的。如果我一直以這種狀態工作,人生是不會有轉機的。
于是,我全身心地投入銷售的工作中,把銷售做到了極致。并且隨著工作的深入,我漸漸感受到了銷售的樂趣,工作越來越順利。
我也從中悟到了一個道理:我們每一份工作機會的來臨,就是因為你把上一份工作做到了最好,接下來的機會一定是你的。
想要有所得,付出才是關鍵。有時候,一時的付出看起來沒有多大的作用,但是長期堅持,就會拉開和別人的差距。
人生沒有捷徑,一分耕耘一分得。
最后,總結一下: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你的工作邏輯。
決策的邏輯,綜合效益最大化;
任務的邏輯,要事當先;
執行的邏輯,先完成,再完美;
溝通的邏輯,先求同,再存異;
結果的邏輯,因果相續。
Photo by Alex Knight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號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系。
【必學線上課程】
【全面專業系統的管理服務體系】
陪伴企業成長——幫助企業持續管理能力改進
輔導/微咨詢/實踐工作坊/定制服務
為組織賦能——幫助企業管理績效提升
線上/線下課程/專題內容
詳情請咨詢:
電話: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提升管理功底,獲得更多管理思想與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