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驚蟄時節,伴隨"中國非遺時裝周"主視覺標識的首次揭幕,這場由南時文投策劃、中國藝協指導的文化盛典在金陵古城正式啟航。主會場內,融合傳統紋樣與現代設計美學的LOGO尤為矚目,中英文雙語標識"CHINA ICHFASHION WEEK"與"中國非遺時裝周"的上下呼應,昭示著這場文化盛事立足本土、對話世界的開放姿態。
時值中國非遺保護事業進入提質增效的關鍵節點,在春節成功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背景下,2025年被業界譽為"非遺振興元年"。據《"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顯示,我國現存近10萬項非遺資源正加速實現創造性轉化,其中傳統工藝類項目年產值已突破萬億規模。南時文投執行董事在致辭中強調:"當云錦紋樣邂逅高定剪裁,當節氣文化融入當代設計,非遺正在完成從文化遺產到生活美學的蛻變。"
選擇六朝古都南京作為首發站,主辦方有著深層考量。這座擁有83項市級以上非遺項目的城市,既是云錦織造、金陵刻經等傳統技藝的傳承地,也是數字文創產業的集聚區。秦淮燈彩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了融合LED技術的智能花燈,印證著"傳統非遺+現代科技"的無限可能。據悉,時裝周將創新推出"城市非遺日"計劃,聯動全國特色文化名城,打造沉浸式非遺體驗場景。
即將于年內展開的系列活動已引發行業期待。組委會透露,屆時將呈現三大核心板塊:非遺大師與先鋒設計師的聯名大秀、可穿戴非遺技藝體驗工坊、以及探討非遺IP商業轉化的高峰論壇。特別設置的"非遺旅拍路線"將串聯明孝陵神道石刻、甘熙宅第戲臺等文化地標,讓參與者在行走中感知時空交錯的美學碰撞。
作為項目運營方,南時文投近年已成功運作多個文化破圈案例。其打造的"數字非遺實驗室"通過3D建模技術,已完成127項瀕危技藝的數字化存檔。此次攜手百余家非遺工坊和設計機構,旨在構建"傳統工藝—時尚設計—商業落地"的完整生態鏈。正如時裝周藝術總監所言:"我們不是在博物館里供奉文化,而是在T臺上激活文明基因。"
這場傳統與現代的時尚對話,恰似驚蟄時節的春雷,正喚醒沉睡的文化基因,為全球觀眾呈現中華美學的當代敘事。隨著LOGO的揭幕,一幅非遺活態傳承的新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