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上海市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試點開展「免陪照護服務」工作的通知。
通知表示,今年 5 月底之前,上海市級、區級三級醫療機構(設有重癥監護室)全部開展「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其他類型公立醫療機構自愿參加。
上周,廣東省醫療保障局官網也發布了《廣東省醫療保障局關于公布「免陪照護服務」價格項目的通知》,明確了「免陪照護服務」的費用問題。廣西衛健委、青海衛健委也都相繼發文,表示將在全區范圍或指定醫院內開展「無陪護」病房(區)試點工作。
更不提早期福建、天津、云南等多地醫院紛紛取消護工,開展「無陪護病房」的新模式,由醫院全權負責護理住院老人,有的醫院一天只收 60 多塊錢。
從發展趨勢上看,免陪照護模式,已成為全國醫院的熱點。TA 可以滿足患者的照護需求嗎?對醫院或醫生來說,又意味著哪些新變化?
試點「1+X」病區,暫未明確收費
據上海衛健委通知,「免陪照護服務」的定位,是「醫療機構的專業醫療護理員,為住院患者(特級、Ⅰ級護理患者)提供 24 小時不間斷的生活照護服務,不依賴患者家屬親自陪護,也不需要家屬自聘護工。」
通知也明確了試點范圍以及服務對象——上海試點病區將采用 1+X 的病區模式,其中 1 為重癥監護病區,X 為醫療機構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的其他病區或單元(數量不限)。「免陪照護服務」僅適用于免陪照護病區的特級、Ⅰ 級護理的住院患者。
圖源:自己拍的
不過,該通知并沒有進一步明確收費的問題,而是表示「免陪照護服務」的醫療服務項目價格以及支付范圍、標準由市醫保局另行制定發布。
費用上,可以參考下早就開展試點的福建省。
2022 年 7 月,福建省衛健委等單位引發《福建省「無陪護」病房試點工作方案》,確定全省「無陪護」試點醫院 17 家,試點病區 107 個。福建部分地區醫保局也已將「無陪護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疇,并制定了相應的項目和標準。
如漳州市醫保局就表示,「無陪護費用」將實行三檔分段對應計費,并且按收費標準的 70% 按基本醫保規定支付。
在廈門地區,醫院的收費則有自費和醫保兩種邏輯。
對于患者自費,醫院會按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最初設定一級護理 150 元/天,二級護理 100 元/天,患者與陪護公司簽合同。近兩年,該醫院將一、二級護理費各上調 20 元/天,算下來患者平均住院時間 7 天的話,「無陪護」服務最少是 800 多元。
第二種模式則是「財政、醫保、患者各負擔一點」。收費標準根據生活自理能力分為 100 元、160 元、230 元(不同地區系數不同)三檔,整體護理按床日收費整體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個人先行自付 30%,其余 70% 可按照基本醫保規定支付。
但福建部分地區可以醫保報銷,并不代表其他省份也會進行參考。
比如廣西衛健委發布的通知中就表示:免陪照護服務收費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由患者或患者家屬知情同意后自主選擇。免陪照護服務屬于非診療性質的服務項目,不納入醫保支付范圍,患者或其家屬需自費承擔相關服務費用。
上海某三甲醫院急診科醫生夏馹說,雖然這幾天上海發布了通知,但其實瑞金、仁濟等大三甲醫院,此前就已經開始在部分科室試水無陪護模式,「比如仁濟醫院的泌尿科病房,就是開行很久的試點了,主要是自費聘請護工,家屬需要在規定的時間進行探視。」
23 年仁濟醫院發布的介紹
醫生:來找我質問的家屬少了
如果從醫學角度和質控角度的維度算,「無陪護」模式確實要比單找護工或保姆更有性價比。
在醫學角度上,如果無陪護的醫療護理員都能嚴格依照醫院的管理,患者病房在衛生條件上確實可以有很大提高,起碼在一些術后的患者感染問題上,會有一定的改善。
「一個病床住兩三個人,家屬、親戚、保姆出出進進,接熱水洗褲衩,患者病人共用一個廁所...」醫護們自是不必多說。就算是行外但家里有老人經常住院的,應該可以理解筆者所說的衛生條件是怎么回事。
上海某三甲醫院院感科公衛醫師吳鵬分析,自己所在醫院肺癌、食管癌術后患者的肺部感染預防,一直是老大難問題,但現在試行了一段時間無陪護后,確實情況好了很多,「沒有家屬反復進出,確實能一定程度上阻斷些外來的呼吸道感染源。」
南方地區一家市級三甲醫院外科主治醫師林強東說,無照護病房實施后,患者因不當導尿、不當護理導致的發炎或疼痛明顯減少,即使有不良事件發生也是直接和患者、護工進行溝通,「以前有一點點發炎,那家屬就跑來辦公室質問我,我還得用好長時間來解釋,術后要注意這些、那些,現在這些事都少了不少。」
圖源:自己拍的
在服務質量上,單獨找護工的質量也參差不齊。
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護工都是盡職盡責的,但即便是火眼金睛的悟空,也難以分辨「零經驗、速成培訓」火線上崗的護工。
廣東某三甲醫院醫生張志強表示,醫院以前黑護工的勢力十分猖獗,但也沒有辦法。「醫院四周全是城中村,說到底醫院可能還只是過江龍,人家才是真正的地頭蛇。」張志強回憶,以前醫院曾經嚴打一陣子黑護工,但是過了幾天,原本已經眼熟的不得了的黑護工們,已經搖身一變成了有合同、有證件的「護理員」了。
「這些黑護工找了第三方公司做包裝,培訓 1~2 天就結束。印象最深的是個老家雷州的阿姨,大家都知道她大字不識幾個,但天天帶著培訓證書在醫院外晃悠。」
落在實際的金錢花費上,雖然目前難以核算到底哪個更便宜。但由政府指導、醫院調控的費用成本可能也要比野蠻生長的「中介」模式要公開、透明的多。
比如根據廣東的《通知》,在特級護理、I 級護理服務并收費的基礎上,同時開展免陪照護服務的服務費為:「一對三」服務每位患者收費標準 140 元/日,「一對二」服務 180 元/日,「一對一」服務 280 元/日。如護理員具備醫學職稱,可在上述收費基礎上再加收 20%。
實話實說,這個價格雖然和目前廣東中介公司的價格差異不大,但起碼「隱形收費」明確了。
圖源:自己拍的
畢竟,筆者親戚在佛山住院時,就吃過「一次導尿收費 200 元」的暗虧。
兩極分化的「無陪護」,能解決護理難題嗎?
筆者認為,「無陪護」的大力推廣,不僅是為解決現有煩惱,更是為越來越嚴峻的護理難題做準備的。
據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推測,隨著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的進程,我國將分別在 2035 年、2055 年附近出現兩次護工需求高峰,峰值可達 2100~2300 萬人次。
而隨著 90 后、00 后那一批獨生子女們逐漸工作、扛起生活重擔,「4 個老人+兩個大人+0 或多個小孩」的模式已經開始變成社會常態。到時候,巨大的護理壓力和人力缺口將成為整個中國社會的健康痛點。
「無陪護」模式,會是那堵天缺的靈丹妙藥嗎?
先說結論,有希望,但還為時尚早。
首先,「無陪護」模式下,護士的工作量并不會變得輕松,反而會有所加大。據上游新聞報道,上海部分醫院在實行「無陪護」模式后,泌尿外科病區和胸外科病區護士與床位比由 1:0.4 提升至 1:0.5。以胸外科為例,45 張床位配備的護士由原來的 18 名增加到了 23 名。
其實,很多「無陪護」模式下的護士都要求 24 小時在崗,同時具有「全天候、提前識別高風險患者」的能力。
「每天上班心里都捏得緊緊的,生怕沒有提前識別到高風險患者,提醒其下床摁鈴。」曾在廈門某醫院工作的護士謝芳說,除了護理的繁重工作外,還要每時每刻都留意高風險患者的病房情況,如果不在床,則要第一時間去進一步確認安全,「有時候一兩個高風險病人還能應付,人數一多是真搞不贏。」
另一方面,對患者來說,「無陪護」模式也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
社交平臺上,「無陪護」的評價也比較兩極分化。有的人會覺得「無陪護」真香,因為可以節省請假陪護的成本,護理服務也很周到。但有的人則對「無陪護」深感避雷,因為有些病房要求進行強制性「無陪護」,但患者有時候不想花這個錢;即便是有能力負擔的患者,也會覺得被剝奪了自己盡孝的機會。
對醫院來說,「無陪護」模式也絕非萬靈,需要好事多磨。
曾在上海仁濟東院規培的博士張棟說,自己經常能看到有患者家屬針對「無陪護」病房進行投訴的,有的是無理取鬧,有的則確實暴露了管理上的漏洞:「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對夫妻,要接替探望老人,那次是丈夫突然有事加班,需要老婆送飯,結果門衛因為證上不是本人就是不讓進,急的人家屬在門口哇哇哭。」
總而言之,食神做飯也難調眾口。「無陪護」模式想要從試點突破到全國人民面前成為主菜,一輪輪精雕玉琢勢必難以避免。
來源:丁香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