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被視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華為、比亞迪、小米、小鵬、奇瑞等公司紛紛入局人形機器人領域,試圖在這場科技變革中占據一席之地。
2023年,宇樹科技在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拿下40.65%的份額,銷量更是占據全球69.75%。
25年2月12日,宇樹科技的Unitree H1和G1人形機器人正式在京東線上首發開售。
然而,人形機器人量產預期之下,技術成熟度、成本控制和市場接受度成為擺在人形機器人廠商面前的“三座大山”。
面對著國內激烈的競爭與國際巨頭的技術沖擊,宇樹科技又能否成為下一個大疆?
以下為正文:
根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的最新研究,在2025年各機器人大廠逐步實現量產的前提下,預計2027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望超越20億美元,2024年至2027年的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54%。
2025蛇年春晚,創意融合舞蹈《秧BOT》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在春節期間成功“破圈”,火了一把。
01
四足到人形的跨越
2016年,王興興毅然辭去大疆的工作,創立了宇樹科技。
作為一家民用機器人公司,宇樹科技專注于消費級、行業級高性能通用足式、人形機器人及靈巧機械臂的自主研發、生產和銷售。
2017年,宇樹重構的四足機器人Laikago問世,這款機器人按照尺寸、體型、動力性能等性能需求,獨立研發了電機、電機驅動及主控、整機機械結構及全新重構的控制系統。
高工機器人披露數據顯示,2023年,宇樹科技力壓大名鼎鼎的波士頓動力,在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拿下40.65%的市場規模份額,甚至占據全球四足機器人69.75%的銷量份額,高居第一。
而其四足機器狗目前在全球出貨量第一,包括萬元的消費級機器狗Go2及其最新輪足版本Go2-W,用于工業級場景的B2、B2-W。
在與DeepSeek等公司并成為“杭州六小龍”的光環之下,宇樹科技成為了備受眾多投資機構寵愛的“香餑餑”。
天眼查信息顯示,2016年以來,宇樹科技已完成9輪融資,最近一輪為2024年9月完成的C輪融資。
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種子基金、順為資本、經緯創投等知名投資機構,以及深創投、北京機器人產業投資基金、中關村科學城、上海科創基金等國資背景的投資方。
ChatGPT的出現,讓人形機器人有機會進化出真正智能的大腦,變成有自主感知、決策、執行能力的智能體。
它將在工業、家庭等場景形成通用服務能力,從而作為全新的生產力供給,帶來萬億規模的市場機會。
不滿足于四足機器人的宇樹科技也于近年開啟了人形機器人的布局。
2023年,宇樹科技推出了首款通用人形機器人產品宇樹 H1;24年5月,宇樹科技又發布了自己的最新力作,即人形機器人G1的量產版本。
機器人G1不僅可以完成多個高難度的動態動作,還擁有廣闊的關節運動空間,可以模擬人手實現對物體的精準操作。
當前,公司產品已遠銷海外,客戶包括亞馬遜、谷歌、英偉達等國際科技巨頭。
從四足向人形的跨越是大模型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國產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以ChatGPT為萌芽,或隨著DeepSeek迎來量產爆發。
02
國內突圍與國際競速
在人形機器人市場被普遍認為將迎來爆發式增長的時點之下,國內突圍與國際競速賽迅猛開啟。
在國內,除了宇樹科技外,華為、比亞迪、小米、小鵬、奇瑞等公司也紛紛入局人形機器人領域,對相關人才的爭奪愈發激烈。
小米正在招聘機器人整機測試專家,月薪為3萬元至6萬元,要求“對機器人測試體系有全面的了解”;螞蟻集團招聘人形機器人整機/硬件產品專家,月薪在4萬元至7萬元。
競爭壓力之下,宇樹科技也開啟高薪求才。
目前,宇樹科技已開放多個社會招聘、校園招聘崗位,具體崗位包括機械結構工程師、嵌入式軟件工程師、嵌入式硬件工程師、生成式AI算法工程師、深度強化學習算法工程師、機器人感知算法工程師等。
值得關注的是,在目前開發的社會招聘、校園招聘崗位中,最高月薪可達7萬元,按13薪來計算,有望達到90萬元以上的水準。
人才競爭只是一方面,宇樹與國內企業的競爭更多在于生態。
當前,小米、優必選等企業加速布局人形機器人,價格戰風險加劇;華為等巨頭依托生態優勢也可能對公司形成降維打擊。
從國際市場來看,宇樹的四足機器人性能接近波士頓動力,但在成本上極富優勢;而人形機器人在運動控制算法上領先,但AI交互能力尚落后于特斯拉Optimus17。
在人形機器人的智能方案仍未成熟的情況下,大模型將是機器人“中間技術”的關鍵“子技術”,推動整個行業進步需要良好的硬件本體,吸引更多人參與。
長遠來看,無人機是中國超過美國的第一步,電動車是第二步,機器人就是第三步。
那么,宇樹能成為下一個大疆嗎?
目前,宇樹機器狗的銷量,在全球占60%-70%的市場份額,與十年前的大疆相近。這兩家公司幾乎都很快在發布產品后建立起了盈利模式。
盡管全球供應鏈重塑已經持續多年,但完整的“中間技術”的體系,沒有回流美國,也沒有落地印度。
我國在“中間技術”領域的相對優勢可憑借豐富的經驗,及時反饋市場需求可以小批量試產,也可以迅速上量;相同或相鄰領域的技術與工藝,很快就能遷移至產品設計改良上。
當前,國產產業鏈的逐漸完善為宇樹提供了充足的市場機遇,而面對著國內外巨頭的生態與技術沖擊,宇樹成為下一個大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03
量產與降本困局何解
人形機器人量產腳步加速,2025年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似乎將要到來。
25年1月以來,國內外各大人形機器人頭部企業紛紛透露量產信息,樂聚機器人第100臺全尺寸人形機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車;智元機器人公司表示,通用具身機器人累計下線1000臺。
與機器人量產消息關聯的比亞迪、匯川技術等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大廠”,也在年初罕見的“大象起舞”。
東風柳汽、吉利汽車、一汽-大眾青島分公司、奧迪一汽、比亞迪、北汽新能源、富士康、順豐等多家行業知名企業已經選擇與優必選合作,共同打造人形機器人示范產線和工廠。
宇樹科技也迫不及待地開啟了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試水。
25年2月12日,宇樹科技的Unitree H1和G1人形機器人正式在京東線上首發開售。
其中Unitree H1人形機器人售價為65萬元,預計60天可交貨。Unitree G1人形機器人售價為9.9萬元,預計45天可交貨,十萬元以下的低價震驚業界。
不過,兩款人形機器人發售后不久就顯示無貨,客戶表示G1目前不再面向個人銷售。
快速下架的背后是行業技術迭代與商業化量產落地的復雜博弈。
人形機器人作為下一代顛覆性技術,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路遠比想象的坎坷,技術成熟度、成本控制和市場接受度,仍是發展的重要障礙。
當前宇樹低價G1面臨著用戶者對于真實性能的拷問,而高達65萬的H1更是難以適配普通消費者的消費水平。
這不僅是宇樹的困境,更是整個行業的通病,機器人賽道已經成為了資本催熟的“早產兒”。
熱錢涌動之下,投資者急于將概念變現,但市場尚未準備好為“半成品”買單。
需求不抵預期之下,“不再面向個人銷售”的官方回復似乎暗示宇樹機器人從To C向To B的轉型必然,在此之下,真正面向市場的量產或許漸行漸遠。
與此同時,在技術成熟度方面,人形機器人的復雜度和集成度要求極高,需要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
截至2024年底,全行業還沒有核心硬件完全進入成熟期,包括環境感知硬件、運動執行硬件在內的多數核心硬件,還處在從發展期到成熟期的過渡中,這也是行業量產難的原因之一。
安全問題是人工智能發展躲不開也解不開的難題。
當技術狂奔時,配套的法律、倫理、售后體系卻仍在原地踏步——這不僅是宇樹的風險,更是整個行業的定時炸彈。
目前,人形機器人行業仍處于混沌階段,真正推動行業轉折的關鍵在于成本和數據兩大因素的突破。
在成本方面,馬斯克提出的人形機器人售價降至2萬美元以下的目標,而有吸引力的生產成本通常不會超過銷售價格的80%,這意味著原材料成本必須低于1.6萬美元,尚需硬件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供應鏈的進一步優化才能實現。
在數據層面,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可以分為工業、商業以及以家庭和社區為代表的廣義社區場景,在這些場景中實現大規模應用,需要大量高質量的訓練數據,這些基礎工作在短時也難以完成。
“科技服務人民”,當機器人不再是價格高昂的“鋼鐵俠”,而是走進生活場景的“智能伙伴”之時,或許技術革命的起點才剛剛到來,大規模量產急不得。
04
尾聲
宇樹科技的崛起,不僅是中國機器人產業自主創新的縮影,更是全球科技競爭格局變遷的注腳。
然而,其面臨的挑戰亦具有行業共性:AI模型突破需時間積累,生態建設非一日之功,全球化更需應對復雜地緣環境。
未來,宇樹能否在“機器人革命”中占據制高點,能否在技術創新與商業落地之間找到持續平衡點,并在AI革命的下半場構建不可替代的生態價值,將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的題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