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全球大概有2.5億個私家花園。其中,美國約有1億個,歐洲擁有超8000萬個,歐美地區合計占全球總量的72%。
這片綠意盎然的“后花園”原本是歐美品牌的自留地,如今卻搖身一變,成為了許多中國科技企業爭奪的“新大陸”。
從燃油割草機到無邊界導航機器人,從單一工具到智能生態,看似平靜的“草坪革命”,本質上是人類對“重復性勞動自動化”的又一次實踐。
這場革命的背后,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博弈。
為什么歐洲市場滲透率超40%,而北美卻不足5%?中國廠商如何憑借技術換道與供應鏈優勢,在短短幾年內撕開歐美品牌的市場壁壘?在這場“草坪革命”中,中國智造又能否真正從“跟隨者”蛻變為“定義者”?
以下是正文:
01
從“埋線”到“無界”,技術迭代打破歐美路徑依賴
歷史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Husqvarna富世華推出了首款商業用途的機動割草機。隨后,第一款家用割草機上市。
二十年后,割草機器人從“機械工具”升級為“智能終端”。用戶操作門檻降低,產品也從單一功能向“草坪管理生態”延伸。
土壤濕度監測、自動避障、遠程控制......強大的功能使得割草機器人已然成為智能家居的一部分。
割草機器人的技術演進,本質是一場對傳統規則的顛覆。
由于歐美人工費用較貴,加上相關法規要求,歐美地區養護草坪幾乎為家庭自主養護。
歐洲廠商曾以“埋線導航”技術壟斷市場,埋線式割草機器人、人力手推式割草機、騎乘式割草機仍然是庭院清潔領域的主流產品,但其繁瑣的安裝流程與北美大草坪需求形成天然矛盾。
埋設1公里邊界線的成本高達數千美元,而北美家庭草坪平均面積達1000平方米以上;與此同時,傳統割草機的智能化程度不高,使用起來復雜費力,對人工的依賴程度高,有些還需要支付額外安裝費用。
這種錯配催生了技術躍遷的契機。
中國廠商直接跳過傳統路徑,押注無邊界導航技術。
當前市面上主要的定位技術有RTK、固態激光雷達定位、單目視覺vslam以及雙目視覺vslam;避障的主要技術有超聲波雷達、TOF、單目深度估計以及雙目深度估計。
以九號公司為例,其Segway Navimow X3系列通過增強型RTK與視覺慣性里程計融合,將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級,甚至能在樹木遮蔽區域穩定工作,單機最大覆蓋面積達到1萬平方米。
這種技術跨越不僅解決了北美用戶的“布線恐懼癥”,更通過算法優化將割草效率提高一倍。
然而,對于中國企業而言,歐美市場的“裂變”現已成為需求端一大問題。
從市場銷量格局來看,歐洲和北美是主力軍,據Vision research、maximize market research數據顯示,2023年北美地區割草機器人市場份額占到36%,其次為歐洲和亞太地區,市場份額分別為30%、24%。
據割草機器人巨頭企業富士華集團的報告顯示,北歐市場的割草機器人滲透率最高已達60%,德國、瑞士等地滲透率超40%,南歐市場滲透率在15%-30%之間,但需求趨于飽和,產品以中低端機型為主;北美滲透率不足5%,卻因去燃油化政策和大草坪特性,成為技術迭代的主戰場。
這是由于歐美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存在差異。
美國庭院文化盛行,生長旺季對割草頻率需求高,這要求割草機器人需要處理更大面積(600-1000㎡)和復雜地形的草坪,歐洲市場的割草機器人更多用于中小面積(300-500㎡)的草坪維護,且規則邊界的草坪較多。
歐洲市場的“高滲透率陷阱”與北美市場的“低滲透率紅利”,構成割草機器人截然不同的雙重圖景。
唯有憑借“場景化智慧”,方能巧妙應對這一市場圖景。
例如,漢陽科技針對歐洲用戶注重環保的需求,推出了模塊化設計的Yarbo機器人,擴展了掃雪、施肥功能,構建起“一機多用”生態。
而在北美,松靈機器人旗下庫犸動力的LUBA系列憑借四驅系統和80%坡度通過能力,攻克復雜地形痛點,在亞馬遜美國站銷量一度占據類目榜首。
“歐洲守存量、北美攻增量”的差異化布局,讓中國品牌在2024年全球智能割草機器人市場中拿下超30%份額,取得了耀眼的成績。
02
從“跟跑”到“領跑”,中國科技企業異軍突起
Grand View Research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割草機市場規模達304億美元,并以年均5.6%的復合增長率成長,預計到2027年將達到440.7億美元。
而割草機器人滲透的市場,僅有4%;這意味著,割草機器人廠商還有至少400億美元的開發空間!
2019年,割草機器人扎堆發布,Robomow、富世華、博世、寶時得、iRobot、大葉等企業先后發布割草機器人產品。
此后,各企業嗅到苗頭,扎堆進入割草機器人賽道。據高工移動機器人不完全統計,2019年-2024年期間,國內共有32家企業先后入局。
其中,寶時得、蘇美達等是園林器械工具起家的老牌選手。
寶時得作為僅次于富世華,全球第二大割草機器人企業,旗下割草機器人品牌有worx和卡勝,其WORX威克士使用純視覺技術,以埋線式為主,快速占領海外市場,目前累計銷量已突破100萬臺。
2024年第一季度,寶時得智能割草機器人在德國渠道取得59%的市場份額;據2023年-2024年Gfk報告數據顯示,寶時得WORX系列割草機器人在全球全渠道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名。
機器人背景下的新玩家勢頭或許更迅猛。
在上月舉辦的2025年CES消費電子展上,科沃斯、九號公司等企業攜最新產品亮相,展示了中國在智能園藝領域的強大實力。
據九號公司旗下子公司、割草機器人研發商Willand披露,2024年,九號公司的割草機器人Navimow系列前三季度銷售額達5.95億元,同比增長379.28%,家庭用戶總數突破10萬。
2025年2月8日,追覓科技官宣其智能割草機器人出貨量突破100000+臺,若從追覓科技2024年4月正式發布首臺智能割草機器人算起,其在10個月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從1臺到10萬臺的銷量突破。
2022年10月,科沃斯推出割草機GOATG1,配備TrueMapping四重融合定位系統,能夠實現精確定位和導航,且機器人一天可以完成600平米的草坪切割工作,科沃斯的GOAT系列在歐洲市場銷量突破4萬臺,收入翻倍。
漢陽科技 、長曜創新、來牟科技等初創公司同樣不可小覷。
漢陽科技向媒體披露,截至2024年12月,其Yarbo庭院機器人累計銷量突破6000+臺,銷售額突破2500萬美金。
長曜創新、UBHOME、來牟科技、目心科技等機器人企業同樣在海外進行產品眾籌,完成從實驗室樣品到商品的初步試水。
這些亮眼的數據背后,是中國廠商在技術、成本和市場策略上的全面突破。性價比,無疑是這些企業撬動市場的核心優勢。
以Navimow i為例,其售價為999美元,遠低于歐美市場同類產品。
美國博主Freshly Charged算了一筆賬:購買Navimow i的費用僅相當于半年的人工除草服務成本,而設備的使用壽命卻可達數年。
這種高性價比的策略迅速打開了歐美市場,尤其是在人工成本高昂的北美地區,中國割草機器人成為家庭用戶的優選。
據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預測,全球割草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從2021年的14.8億美元增長至2028年的40.4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5.5%。
在這此趨勢下,中國廠商有望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改寫全球庭院經濟的格局,憑借高性價比的強大優勢,從“參與者”逐漸轉變為“引領者”。
然而,割草機器人仍然是一個燒錢的行業,在前期巨大投入的資金壓力下,沒有基本盤的初創企業更多正在面臨死亡的威脅。
河森堡破產了;正浩創新、安克創新的割草機業務關停了,諸如此類的事件在割草機器人賽道時有發生。
目前賽道仍處于初期,大局未定,隨著不同玩家的加入,也許會有許多新的變數,最終誰能活下來、闖出去仍是未知。
03
從“草坪”到“云端”,誰將掌握新的話語權
當割草機器人從草坪上的機械作業邁向云端的數據交互,“草坪革命”的戰場已悄然轉移至數字世界。
伴隨這些年AI算法的高速發展,各廠家具備了解決復雜場景的條件。
通過AI來實現雙目深度以及定位,已經成為下一波割草機器人核心底層技術發展的重要一環。
2024年,優必選與高通聯合推出的M10割草機器人搭載了LoRa通信模塊,可實時上傳草坪濕度、光照數據至云端,并通過AI算法生成最優割草路徑。
這一技術突破不僅讓單機覆蓋面積躍升至13.8萬平方米,更標志著行業從“硬件驅動”向“數據驅動”的范式轉變。
然而,云端化的另一面是用戶對隱私泄露的擔憂。
美國消費者報告顯示,62%的用戶對智能家居設備的數據采集表示顧慮,擔心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精準廣告推送甚至保險定價。
如何平衡數據價值挖掘與用戶隱私保護,將成為行業下一階段的核心命題。
值得關注的是,價格內卷跡象初顯。
市面上,智能割草機器人大多定價在1199至2499美元之間,貴的甚至能到3500美元。
但今年年初,九號公司推出Navimow i系列智能割草機器人,價格低至999美元,配置高的 i110N 也只要1299美元。
樂動機器人的割草機器人產品ANTHBOT早鳥價更是低至599美元,常規價699美元。
利用低價打開市場短期內也許會奏效,但長期來看,現存產品尚未完全滿足用戶需求,還有很大空間實現底層技術突破。
提前進入價格戰,或許會危及部分初創企業的生存問題。
而從草坪到云端,割草機器人的進化史恰恰是中國智造的縮影。憑借供應鏈效率與場景創新撕開市場缺口,在核心技術層面突破“卡脖子”困境。
當數據取代鋼鐵成為新的生產資料,這場革命的勝負手已不僅是制造能力,更是對算法、標準與生態的掌控。
中國企業若想真正定義“云端草坪”的未來,或許需要一場比“價格戰”更深刻的自我革命。
整體來說,割草機器人市場仍處于早期,大部分企業的產品都在試水階段,能夠形成絕對品牌影響力的企業尚未出現。
從已出海的低速無人駕駛企業經驗來看,中國企業仍需要在產品定位、本地化策略以及技術創新方面做出精準規劃和持續努力。
04
尾聲
從機械割草的轟鳴到云端算法的靜默運轉,中國企業以技術換道打破了歐美品牌的話語壟斷,用性價比優勢與場景創新叩開新市場的大門。
然而,真正的挑戰或許才剛剛開始。
當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資料,隱私焦慮與生態構建的平衡將成為下一賽段的關鍵。
站在“智造”向“智聯”躍遷的節點上,中國科技企業既需守住硬件創新的護城河,更要直面軟件定義未來的深層考驗。
這場綠意盎然的競爭終將驗證,誰能以更開放的生態整合力,在云端種下定義行業標準的種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