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7日,中國與烏克蘭簽署《烏克蘭豌豆輸華植物檢疫要求議定書》和《烏克蘭野生水產品輸華檢驗檢疫和衛生要求議定書》,標志著烏克蘭豌豆正式獲得中國市場“入場券”。這一合作被視作中烏戰略伙伴關系深化的關鍵一步,但消費者更關心的是:烏克蘭豌豆的到來,能否緩解國內豆類價格壓力?
一、中烏農業合作:從“糧食危機”到“互補共贏”
俄烏沖突以來,烏克蘭作為“歐洲糧倉”的出口能力一度受挫,黑海港口封鎖導致其糧食運輸成本飆升,小麥、玉米等作物出口量銳減。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近年來持續拓展多元化農產品進口渠道,以應對國際供應鏈波動風險。此次豌豆輸華協議的落地,既是烏克蘭突破出口困境的突破口,也是中國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
烏克蘭農業政策與糧食部部長科瓦利表示,豌豆作為高蛋白、低環境負擔的作物,符合中國消費者對健康食品的需求趨勢。而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馬升琨則強調,中烏農業合作“互補性強”,未來或進一步擴大進口品類,覆蓋葵花籽油、玉米等。
二、價格謎題:降價的希望與現實的制約
1. 供應增量能否抵消成本壓力?
烏克蘭豌豆對華出口的直接利好是增加市場供給。2024年,烏克蘭豌豆種植面積因沖突影響減少約30%,但得益于政府補貼和機械化生產,單產提升至每公頃2.5噸。若物流暢通,預計首批輸華豌豆規模可達50萬噸,占中國豌豆年進口量的15%。理論上,供給增加可能壓低市場價格,但實際價格走勢還需考量以下因素:
運輸成本:烏克蘭豌豆需經鐵路轉運至歐洲港口,再通過海運抵達中國,較傳統黑海航線成本增加20%-30%;
關稅與檢疫費用:議定書未提及關稅優惠細節,若按現行稅率(豌豆進口關稅3%),疊加檢疫處理費用,終端價格優勢可能受限;
國際糧價聯動:全球玉米、小麥價格仍處高位震蕩,可能間接推高豆類替代品需求,制約豌豆降價空間。
2. 國內市場的“雙刃劍”效應
中國豌豆年消費量約400萬噸,其中國產占60%,進口依賴度較高。烏克蘭豌豆的加入將沖擊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傳統供應國份額,引發價格競爭。但另一方面,國內豌豆深加工企業(如蛋白粉、粉絲生產商)對成本敏感,若進口價差顯著,可能推動下游產品降價。
三、長期影響:從“餐桌”到“產業鏈”的變革
種植結構優化:烏克蘭豌豆的高性價比可能倒逼國內主產區(如內蒙古、甘肅)升級種植技術,轉向高附加值品種;
供應鏈韌性提升:多元化進口來源可緩解極端氣候或地緣沖突導致的供應中斷風險,例如2022年澳大利亞洪災引發的“生菜危機”曾導致快餐業供應鏈癱瘓;
消費習慣變遷:豌豆蛋白作為植物肉原料的需求激增,或推動中國植物基食品產業加速發展。
四、爭議與反思:低價是否等于可持續?
盡管消費者期待價格下降,但需警惕短期低價對產業鏈的沖擊。烏克蘭為恢復農業產能,大量使用化肥增產,可能加劇土壤退化。此外,長距離運輸的碳排放問題亦不容忽視。專家建議,建立綠色貿易認證體系,將生態成本納入定價機制,避免陷入“低價—環境透支”的惡性循環。
烏克蘭豌豆登陸中國餐桌,既是全球化供應鏈重構的縮影,也是中烏深化合作的試金石。短期看,價格降幅可能有限,但長期而言,這一合作有望推動中國農產品進口體系更趨多元、彈性。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糧食安全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在開放中筑起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