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兩點,北京某互聯網公司的辦公室仍亮著燈。
26歲的“大廠社畜”灌下一杯冰美式,撕開一袋“熬夜水”,瓶中漂浮的人參和枸杞在冷光下顯得格外諷刺。
她的左手邊是亂七八糟的項目材料,右手邊是五顏六色的保健品:熬夜水、護肝片、玻尿酸口服液……
“熬最晚的夜,敷最貴的面膜;蹦最野的迪,吞最全的藥?!?/p>
這屆年輕人將這種分裂的生活方式稱為“朋克養生”,而他們身后,一個規模超千億的“自救經濟”市場正悄然崛起。
“朋克養生”
“朋克養生”的荒誕性,本質是當代青年對現實的妥協。
他們深諳熬夜傷身、外賣致癌,卻又被困在996中動彈不得。
社交媒體上,“熬夜水”“護肝糖”“防脫發軟糖”的測評視頻動輒數十萬播放量。評論區擠滿焦慮的年輕人:“凌晨三點改方案,全靠這瓶人參水吊命”“熬夜到心悸,吞兩顆輔酶Q10才能安心”。
這種矛盾催生了獨特的消費邏輯:用即時滿足對沖長期傷害。
正如一位90后坦言:“我知道熬夜補不回來,但至少敷完面膜,心理上覺得‘補救了’?!?/p>
商家精準捕捉到這種心態,將保健品包裝成“零食化救星”——褪黑素化身軟糖,膠原蛋白偽裝成果凍,中藥熬成奶茶。某品牌甚至推出“熬夜水”,瓶內塞入整根人參,售價19.9元,視覺沖擊直接拉滿。
傳統保健品行業曾因“虛假宣傳”“傳銷亂象”陷入信任危機,但“朋克養生”的興起讓資本嗅到新風口。
2021年,功能性食品賽道融資火熱,紅杉、IDG等機構爭相押注。老字號藥企更是集體跨界:東阿阿膠推出“花簡齡”阿膠粉,江中制藥將猴頭菇改造成“猴姑餅干”,連華熙生物也下場賣起玻尿酸飲料。
資本的狂熱源于市場的誘惑。
速途研究院發布的《90后養生報告》顯示,國內長時間使用保健品的90后人群占比21.9%,有接近一半的90后偶爾使用保健品,而排斥保健品的90后群體只占 3.9%。
天貓發布的《2020功能零食創新趨勢》報告也指出,功能食品未來幾年有望達到5000億元市場規模,其中功能性零食預計占到1500億元。
這1500億真的是90后“朋克養生”的智商稅嗎?
消費主義陷阱
盡管醫學專家早已警告:“褪黑素濫用可能擾亂內分泌系統?!?/p>
可是,某新品牌憑借“睡眠軟糖”單月銷售額破百萬,直播間里主播高喊:“熬夜不怕!兩顆軟糖助你秒睡!”
“朋克養生”市場的膨脹,其實是一場針對90后精心設計的消費主義陷阱。
商家通過社交媒體渲染健康焦慮:脫發、猝死、早衰……每一個關鍵詞都直擊年輕人的緊繃神經。
某品牌廣告語赤裸裸地寫道:“20歲不抗老,30歲像阿姨。”
而年輕人則在“種草”與“拔草”的循環中,完成對愧疚感的廉價贖買。
這種“贖買”本質是偽命題。更諷刺的是,部分產品連“安慰”效果都存疑。
一些宣稱具有補鐵、美白防曬、護眼、增強免疫等功能的軟糖,其配料表中真正起到保健作用的營養素往往含量很低,排在配料表末端,消費者食用聲稱能補鐵的軟糖一個月后,血紅蛋白反而降低。
重慶市腫瘤醫院營養科專家馮長艷一針見血:“‘朋克養生’對健康并沒有好處,還有可能適得其反?!?/p>
比如所謂的 “山藥片”,雖原材料是山藥,但油炸后仍屬于 “垃圾食品”;在餅干中加入有保健功效的食材,也不一定能起到養胃保健作用,還可能因高脂肪、高熱量、高糖分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
如何自救?
年輕人并非無知。
調研顯示,90后對健康知識的掌握遠超上一代,但他們缺乏改變的“時間資本”。
當加班文化擠壓睡眠、外賣經濟侵蝕飲食結構,保健品成了最低成本的“自救方案”。然而,真正的健康無法靠“邊耗邊補”實現。
“朋克養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這個時代年輕人的一種困境:他們比父輩更懂健康,卻活得更不健康;他們嘲笑“保溫杯里泡枸杞”的油膩,自己卻沉溺于“熬夜水”的幻覺。
當1500億的“朋克養生”市場筑基于焦慮之上,或許該有人提醒年輕人:真正的養生,不是與身體討價還價,而是對生命心存敬畏。
盡管如此,要打破這場荒誕的狂歡,仍需多方合力:
企業需減少996對青春的透支;監管部門應嚴打虛假宣傳,避免“養生”變“傷財”;而年輕人自身,或許該學會在“朋克”與“養生”間找到平衡。
畢竟,最好的抗衰老秘方,不是玻尿酸,而是充足的睡眠和一碗熱氣騰騰的家常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