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影響的加劇以及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作為一種創新型金融工具,“天氣指數+衍生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通過將氣象因素與金融工具有機結合,天氣衍生品可實現風險對沖,轉移企業面臨的天氣風險,有利于企業實現穩健經營和可持續發展。那么,與傳統的保險產品相比,天氣指數產品的獨特優勢在哪里?對于不同類型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有沒有相關解決方案?近日,CAFI研究員邢鸝博士與天韌科技創始人及執行董事隆遠勇先生進行了有關交流。
主要觀點和相關案例如下:
01
主要觀點
天氣指數保險/衍生品的核心優勢
賠付的透明性與效率性:指數保險以客觀的天氣指標(如溫度、降水量)為觸發條件,賠付流程自動化且透明,可顯著縮短理賠周期(如臺風指數觸發后立即賠付)。
風險對沖的精準性:通過指數設計,企業可針對性地對沖特定天氣風險(如電力企業鎖定降水量不足導致發電量下降的風險)。
降低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因賠付與客觀指數掛鉤,避免了人為操作或謊報損失的可能性。
基差風險的可控性:雖存在基差風險(實際損失與指數觸發不完全匹配),但通過多因子綜合設計(如臺風路徑加權賠付模型)、區域數據優化,以及設計過程中充分的調研和溝通,可有效縮小偏差。
天氣指數保險/衍生品的主要類型
氣溫相關指數
采暖度日數/空調度日數(HDD/CDD)結構:應用于能源行業預測供暖/制冷需求。
關鍵日氣溫(霜凍日數):應用于農業與畜牧業。
降水相關指數
累積降水量/河流流量:直接影響水電企業發電量。
降雪量/積雪厚度:保障旅游業運營。
風速相關指數
平均風速/關鍵日風速:影響風電企業發電效率。
綜合指數
復合風險對沖:如“溫度+降水”指數,覆蓋多因素風險。
天氣指數保險/衍生品的主要運用范圍舉例
電力/能源行業:暖冬或涼夏減少消費者對暖氣或空調的消費需求,從而降低相關企業的收入和利潤。
農業:突發的霜凍等可能會讓果農陷入生活困境。
旅游業:溫暖干燥的冬季不僅導致滑雪勝地顧客減少,而且增加造雪成本。
建筑業:極端炎熱、寒冷或多雨的天氣會妨礙建筑項目的進展,導致無法按期完工,還會降低勞動效率、增加成本甚至導致停工。
食品飲料業:夏季涼爽潮濕,使得本應是啤酒銷售旺季的季節需求不旺,導致相關啤酒廠的利潤下降。
采礦業:大雨可能迫使礦井泵關閉,導致開采的礦石品位下降。
零售業:涼爽潮濕的夏季導致商場客流減少,短褲、吊帶衫和泳衣等夏季服裝的銷售量下降。
航空業:航班延誤會給航空公司、機場和乘客帶來不小的損失,導致航空油消耗增加、機組人員工作時間延長、以及額外增加地勤人員。
02
天氣指數產品/衍生品應用場景與案例
THE END
CAFI公眾號部分文章亦發布于以上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