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漲期”的AI,一天一個樣
封面 I 豆包AI
作者 I 李東陽
報道 I 李東陽朋友圈
繼DeepSeek之后,科技圈又被炸了,這次扔下炸彈的是一個叫做“Manus”的產品。
由一個中國團隊開發,通過一部全英文的宣傳片神秘亮相,業內稱其為“全球首個通用Agent”,遺憾的是,目前只能通過邀請碼率先嘗鮮。
圖源:Manus官網
于是全網瞬間陷入“求碼狂歡,有人凌晨蹲點官網,二手平臺上邀請碼報價一度來到10萬元,仿佛沒有它,就錯過了與時代接軌的機會。
又一個DeepSeek來了,漸漸成為一種集體共鳴。
直到如今,我想人類終于領悟了數字時代的硬通貨真諦——不是比特幣,不是黃金,而是AI產品的內測資格。
不過Manus AI合伙人回應稱,“目前采取邀請碼機制,是因為此刻服務器容量確實有限,不得已而為之。”
但這場荒誕與熱血并存的狂歡背后,國產AI到底是在上演“逆襲神話”,還是正在經歷“青春期的躁動”,值得人們深思。
畢竟咱們需要的肯定不止一個DeepSeek,但創新究竟會以何種姿態上演是個問題,中國智造要杜絕“概念神”。
讓子彈繼續飛一會!
在AI時代,稀缺性才是第一生產力。
Manus之所以引爆科技圈,憑借的是正是“全球首款通用Agent”的顛覆性頭銜。
據公司介紹,Manus與傳統AI助手不同,它能夠解決各類復雜多變的任務,不僅能提供建議或答案,還能直接交付完整的任務成果,是真正自主的AI Agent。
做一個形象的比喻:Deepseek是坐擁6710億參數的“數據卷王”,信息檢索、改學術論文、輸出法律文書均不在話下,妥妥的一個新時代學霸;Manus生成設計稿、做PPT、寫代碼生成網站更甚一籌,堪稱“穿著格子衫的996數字勞工”。
圖源:Deepseek評價Manus
從官網給出的信息來看,Manus能夠獨立思考、規劃并執行復雜任務,直接交付完整成果。
不過咱們沒有實測,原因是第一時間沒有搞到邀請碼,等到搞定后服務器崩了。
先看下其他媒體的演示,撰寫文章依舊不在話下,進步的一點是,即便給到的信息很少,但系統還是會生成一份完整高效的報道。
真是為咱們這些文字工作者提心吊膽,自從有了AI后,每天都活在被替代的恐懼之下。
而隨著Manus的出現,需要警惕的職業在飛速擴充。
有媒體用Manus分析股票并制造成PPT,這項任務耗時大約半小時,其工作流程先是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文檔準備,之后生成一份多維度股票分析報告,進入轉化為PPT。
圖源:每日經濟新聞
還記得在Deepseek爆火后,社交媒體平臺出現了第一波“賣鏟子”的人,出售教程教人們如何將文字與各類應用結合,轉化為一個個可落地的方案。
如今的Manus,就是在這個需求上生長的,真應了那句歌詞: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
更強大的功能還包括寫代碼以及前端UI設計等,社交媒體上不少程序員朋友,用Manus寫程序并一步步檢查錯誤,令人心痛的是很多代碼都沒有什么太明顯的錯誤,以至于不少人感嘆:“這下真要失業了!”
AI大V、Hallid AI聯合創始人indigo在推特上發文表示:“Manus AI已經很接近理想中的數字版AI Agent的樣子了!”
不過理性來講,Manus究竟功力如何還得真正開放后接受C端客戶的檢驗才能得知,火熱態勢并不代表一切相安無事。
在Manus再次點燃國產科技圈時,有個問題值得關注,咱們似乎習慣性的認為AI會跳躍性發展,但可能會陷入局部突破的盲目樂觀以及對技術積累的價值忽視。
現在隨便搜索Manus,網絡陳列的信息都是一片沸騰:
什么Deepseek與Manus藏著中國AI賽道最精彩的“左右互搏”,一個負責‘畫餅’,一個負責‘烙餅’,配合起來就是資本市場的最佳食用品。
實事求是的來講,國產AI現階段仍存在很多不足,所以最懼怕的就是“捧殺”行為。
客觀來看,尚處于青春期,是不少業內人士對于國產AI的判斷,這代表著其正處于快速成長階段,但尚未達到成熟穩定的狀態。
如技術突破顯著,DeepSeek推出的智能助手和開源模型(如DeepSeek-R1)、智譜AI的GLM-4多模態模型等,均在自然語言理解、邏輯推理等能力上接近國際前沿水平。
而且商業化層面初步落地,例如DeepSeek與騰訊、百度、阿里巴巴、華為等大廠展開了合作,在金融、教育等領域的垂直應用,顯示國產AI正從技術研發向產業滲透。
不過差距不容忽視,與國際頂尖水平(如GPT-4、Claude 3)相比,國產大模型在復雜任務(如長文本連貫性、跨領域知識整合)上仍有差距;開源生態、開發者社區活躍度也落后于Hugging Face等國際平臺。
國產AI的“成長痛點”還包括:算力依賴與芯片瓶頸、數據質量與多樣性不足、底層框架依賴國際技術等問題。
所以在技術發展的最初階段,盲目開香檳可能會忽視一些問題。
圖源:豆包AI
就拿本次的Manus來說,邀請碼機制雖說是系統容量的無奈,但這種方式所造成的破圈之勢,與互聯網初期的產品營銷模式有著相同注腳。
海外論壇有關Manus的討論,并不像之前Deepseek那般火爆,甚至可以說關注度尚淺。
當然,這絕不是對于國內新產品的唱衰,只是強調需以理性態度看待階段性成果。
深度求索、智譜AI等企業的成長證明了中國AI創新的活力,但技術攻堅、生態建設和全球化競爭仍需時間。
其實AI 大模型熱鬧了這么久,人們對于對話式的AI多少有了倦怠之情,所以才會對Manus投注新的期待。
當然,搶不到Manus邀請碼也別焦慮,按照這個迭代速度,正式版發布估計不會等太久。
有參照系才知道差距有多大。
憶往昔,從ChatGPT開啟人工智能大比拼到Sora震撼整個科技圈,當然咱們的集體感知是:
這個世界越來越多的被企業推動著進步。
當下國家之間的較量越來越多的不再是國家直接參與的較量,而轉移到各自代表企業的battle。
從特斯拉之于新能源到OpenAI之于AI,莫不如是。
以及對于國內企業在AI領域落后的哀嘆。
畢竟在ChatGPT之后,百度、阿里、騰訊、字節等企業才紛紛跟進發布了自己的大模型產品,但多少有一些錯位追趕的味道。
時過境遷,如今國產企業在AI領域的競爭力已開始讓全世界側目。
如春節期間,DeepSeek在硅谷引發震動。這個中國團隊用相當于GPT-4三分之一的訓練成本,實現了多模態理解準確率提升12%的突破,驗證了ChatGPT之外另一條路的可行性。
還有最近引爆二手市場的宇樹機器人,從伺服電機到運動控制算法,宇樹把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全攥在自己手里,硬生生將成本砍到特斯拉的零頭46。創始人王興興更是放話:“有生之年,人形機器人可以實現所有行業與自然環境的重塑。”
圖源:宇樹官網
當然還有近日爆火的Manus,接二連三的概念與產品涌現,說明這塊領域正在經歷著烈火烹油的炙烤。
回看中國AI的殺手锏,有兩個點值得關注:
一是開源生態,邀請全球玩家參與。DeepSeek和宇樹通過開源吸引全球開發者,同時保留部分專有內容,以維持技術壁壘。
二是技術游擊戰,解決精準需求。你搞通用大模型,我做垂直場景;你燒錢堆算力,我開源攢生態。深得“敵進我退,敵駐我擾”的精髓。
窺一斑而知全豹,DeepSeek等產品的出現背后是中國AI全面崛起的圖景。
美聯社之前發布文章稱,文即使在芯片的限制下,中國可能也已在AI競賽中超越美國,而DeepSeek還只是眾多中國公司之一,整個AI行業已經被中國“打亂節奏”。
當然,國產AI的“成人禮”可能需要5-10年,期間需在核心技術自主化、商業化落地深度上持續突破。
而未來,必將群星閃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