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城市的樓市,終于不再寒冷。
2025年2月,北京二手房成交11876套,同比增長87.6%;深圳一二手房網簽6161套,同比增長119%;上海二手房網簽16742套,創下近三年同期新高。這一串數字,透露出的信息很清晰——樓市,動了。
但更有意思的,往往藏在這些數字背后。
01
一線城市,終于有人搶房了
2月26日,上海普陀區“越秀蘇河和樾府”項目和靜安區的“越秀靜安天玥”項目,開盤即售罄。
這是2024年9月“認房不認貸”政策出臺后的又一次“日光盤”。
有意思的是,買房的人,和以前不太一樣了。
過去三年,撐起上海樓市的,是手握幾套房、看準時機換房的改善型買家。但現在,剛需開始沖進來了。
“好多年輕人手里攥著家里的錢,一邊打聽利率政策,一邊盯著熱門板塊。”一位上海中介說。
深圳也不例外。2025年2月,深圳一手住宅網簽2484套,同比增長141%。一名深圳中介直言:“門店帶看量比去年10月前增長了10%左右,年輕客戶明顯多了起來。”
北京則更直接。2024年四季度,北京二手房成交57686套,創下21個月以來的最高值。新政之后,議價空間迅速收窄,房東的底氣回來了,買家的耐心沒了。
樓市情緒,正在逆轉。
02
是誰,在掃貨?
政策,始終是樓市的方向盤。
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政策大幅松綁。首付降了,貸款利率降了,甚至連北京、上海這樣的核心城市,購房門檻都在降低。
但真正引爆市場的,還是心理預期的變化。
一個關鍵的信號是——土地市場熱了。
2月20日,上海首場土地拍賣,4宗地塊吸引了17家房企競拍,最終成交價159.2億元,平均溢價率超33%。其中,虹口區瑞虹新城地塊,刷新了區域“地王”紀錄。
杭州更夸張。2月份,杭州共出讓14宗涉宅用地,12宗溢價成交,最高溢價率72.48%。拿地的,依舊是央國企和少數活下來的優質民企。
土地市場回暖,房企敢于高價拿地,說明什么?他們賭,樓市已經觸底了。
03
二線城市,冰火兩重天
樓市的回暖,不是雨露均沾。
成都,依舊火熱。2024年成交商品住房11.39萬套,穩居全國第一。進入2025年,成都新房、二手房成交連續三周增長,2月份賣出超2萬套房。
南京也不遑多讓。2月份,南京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同比增長40.54%,去化率達到24%,比2024年全年15%的去化率高出一大截。
但熱的,永遠是那些“能賣得動”的城市和板塊。
杭州,申花板塊的馥香園,一個月帶看量9000多次,幾乎擠滿了來自溫州、臺州、義烏的買家;但外圍板塊,依舊冷清,去化周期高達17.9個月。
市場正在撕裂,“好地段、好產品,越賣越貴,差的,連價格都沒有意義了。”
為什么,這一輪回暖,和以往不一樣?
2024年的樓市,充滿不確定性,政策和市場都在試探底線。
但2025年,這個底線,似乎被踩實了。
1. 政策底已明確:
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穩樓市”被多次強調。從“穩住樓市股市”到“更大力度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政策方向,已然清晰。
2. 資金面更寬松:
各地加大了公積金支持力度,貸款利率不斷下調,購房成本降到近幾年最低。手握現金的人,蠢蠢欲動。
3. 市場信心回來了:
土地市場火熱,房企積極推盤,核心城市庫存消化加快,買漲不買跌的心理,正在復蘇。
市場情緒,總是比數據更敏感。當下的樓市,不再是死水一潭,而是波瀾初起。
04
但,別高興太早
這一輪樓市回暖,雖然數據亮眼,但風險仍在。
首先,熱的是核心城市,冷的是三四線城市。
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這些“有人、有錢、有產業”的城市在回暖,但以往作為銷售主力的三四線城市,仍深陷庫存泥潭。
其次,回暖靠政策,能持續多久?
政策可以托起一時的需求,但如果經濟基本面不穩,居民收入不漲,這波“小陽春”,隨時可能熄火。
市場已經從極寒中走出來,但離真正的繁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結尾
這次,你該上車嗎?
對于購房者而言,這可能是最后的窗口期。
政策放松、利率降低、核心城市庫存消化加快,種種跡象都在釋放一個信號——樓市底部,已現。
但別忘了,這個市場,永遠是“優者恒優”。
在好城市、好地段、好產品上,猶豫,意味著錯過。
而在那些人煙稀少、產業空心的地方,價格再低,也只是數字游戲。
樓市回暖了,但這一次,真的不是人人都有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