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腫瘤治療過程中,定期檢查是極為關鍵的一環。它不僅有助于醫生及時掌握病情的發展態勢、評估治療效果,還能及時發現癌癥是否復發或轉移,從而為后續精準治療提供有力依據。
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行仔整理了常見的腫瘤患者檢查項目。以下是一般性建議和常見癌癥的針對性檢查。(具體情況需結合患者的個人情況,請遵循醫囑)
血液腫瘤
01
急性白血病(急淋ALL/急髓AML)
①血常規+外周血涂片:治療初期每月1次,穩定后每3-6個月。
②骨髓穿刺+活檢:
完全緩解(CR)后:每3-6個月一次(評估微小殘留病MRD)。
長期緩解期:若持續陰性每年一次。
③流式細胞術(MRD檢測):
高危患者需高頻監測,每3-6個月。
④分子學檢測(如BCR-ABL、FLT3-ITD、NPM1等):
每6個月(指導調整靶向治療)。
⑤影像學檢查:
胸部/腹部CT:每6-12個月(排查髓外復發,精準檢查可使用PET-CT檢查)。
頭顱MRI(尤其急淋):評估中樞神經系統浸潤。
02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
①血常規+淋巴細胞計數:每3-6個月。
②外周血流式細胞術(CD5/CD19/CD23):每年一次(確認克隆性)。
③淋巴結超聲/CT:每6-12個月(評估淋巴結腫大)。
④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每6個月(監測低丙種球蛋白血癥)。
⑤TP53/IGHV突變檢測:初診或病情進展時用于指導治療選擇。
03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
①血常規+外周血涂片:每3個月。
②BCR-ABL定量(PCR):每3-6個月(評估分子學反應)。
③骨髓穿刺:治療反應不佳或進展時進行。
④染色體核型/FISH:必要時(評估克隆演變)。
04
淋巴瘤
①血常規+LDH/β2微球蛋白:每3-6個月(監測腫瘤負荷)。
②影像學(PET-CT/增強CT):完全緩解后每6個月一次(前2年),之后每年一次。
③骨髓穿刺:僅限骨髓侵犯史患者,每1-2年一次。
④免疫功能檢查(如CD4+細胞計數):免疫治療后每6個月一次。
05
多發性骨髓瘤(MM)
①血/尿M蛋白檢測(電泳+免疫固定):每3-6個月。
②血清游離輕鏈(FLC):每3個月(評估療效)。
③骨髓穿刺+活檢:病情進展或復發時進行。
④骨骼評估:全身低劑量CT或MRI:每年一次(監測骨病)。
⑤骨密度檢測:長期使用激素者每1-2年檢測。
⑥腎功能+血鈣:每3個月(排查高鈣血癥/腎損)。
06
特定治療后的檢查
造血干細胞移植后患者
①嵌合體檢測:移植后前3個月每月一次,之后每3-6個月一次。
②GVHD評估:皮膚、肝功能、腸鏡檢查(根據癥狀檢查)。
③感染防控:巨細胞病毒(CMV)、EB病毒等定期PCR檢測。
靶向治療或免疫治療患者
特定基因突變監測(如FLT3、IDH1/2):每3-6個月一次。
CAR-T細胞治療后
①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監測:治療后1個月內每周血檢。
②長期隨訪:每3個月評估免疫功能及B細胞恢復。
注意事項:當患者出現發熱、出血、骨痛、淋巴結腫大需立即就診。高危基因(如TP53突變)、既往復發史患者需縮短復查間隔。監測第二腫瘤風險(尤其放療或烷化劑治療史)。
實體腫瘤
01
乳腺癌
①體格檢查:術后2-3年內每3-6個月一次,之后每年一次。
②乳腺超聲/鉬靶:每年一次(保乳術后或對側乳腺監測)。
③胸部CT或胸部X線:每年一次(評估肺轉移)。
④骨掃描或骨密度檢測:根據癥狀或高風險患者(如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每1-2年一次。
⑤腫瘤標志物:CA15-3、CEA每6個月一次(輔助監測復發)。
⑥肝臟超聲/腹部CT:每年一次(評估肝轉移)。
⑦全身骨掃描或PET-CT:出現骨痛等癥狀時進行。
02
宮頸癌
①婦科檢查+陰道鏡檢查:術后2年內每3-6個月一次,之后每年一次。
②HPV檢測+宮頸細胞學檢查(TCT):每6-12個月一次。
③盆腔MRI/CT:每年一次(評估局部復發或淋巴結轉移)。
④腫瘤標志物:SCC(鱗狀細胞癌抗原)每3-6個月一次。
⑤胸部CT或X線:每年一次(排查肺轉移)。
03
卵巢癌
①腫瘤標志物:CA-125、HE4每3個月一次(敏感指標)。
②盆腔超聲/經陰道超聲:每3-6個月一次。
③盆腔/腹部CT或MRI:每6-12個月一次(觀察腹腔及盆腔有無復發或腹水)。
④胃腸鏡檢查:排除胃腸道轉移。
04
子宮內膜癌
①婦科檢查+陰道超聲:監測子宮內膜厚度及異常出血原因,每3-6個月一次(術后2年內),之后每年一次。
②腫瘤標志物:CA-125(部分患者適用)每6個月一次。
③胸部/腹部CT或MRI:每年一次(評估遠處轉移)。
④子宮內膜活檢:出現異常陰道出血時進行。
05
甲狀腺癌
①甲狀腺功能:TSH、FT3/FT4(根據抑制治療調整)每3-6個月一次。
②甲狀腺球蛋白(Tg):分化型癌術后每6-12個月一次(評估殘留或復發)。
③頸部超聲:每6-12個月一次(監測淋巴結轉移)。
④全身碘掃(僅分化型癌):必要時(如Tg升高)。
06
胃癌
①胃鏡:術后1年內每6個月一次,之后每年一次。
②腫瘤標志物:CEA、CA19-9每3-6個月一次。
③腹部CT:每6-12個月一次(評估肝、腹膜轉移)。
④胸部CT:每年一次(排除肺轉移)。
07
肺癌
①胸部CT:術后2年內每3-6個月一次,之后每年一次。
②頭顱MRI/CT:每年一次(小細胞癌或高風險患者)。
③骨掃描:根據癥狀(如骨痛)進行。
④腫瘤標志物:CEA、CYFRA21-1(非小細胞癌)每3-6個月一次。
08
肝癌
①肝臟超聲:術后3個月內每月一次,之后每3-6個月一次。
②增強CT或MRI:每3-6個月一次(評估復發)。
③甲胎蛋白(AFP):每1-3個月一次(敏感指標)。
④肝功能+病毒載量(乙肝/丙肝):每3-6個月一次。
定期檢查的頻率
以下是普遍檢查情況,具體的檢查項目要依據癌癥類型、分期、治療方案以及患者的個人情況來確定。
治療后前2年:每3-6個月復查一次(高復發風險者更頻繁)
3-5年:每6-12個月復查一次
5年后:每年一次全面評估(根據癌癥類型調整)
致敬生命路上溫柔堅毅的她力量
在大病家庭邁向康復的路上,總有一群溫柔而堅韌的身影,用愛與希望為生命托底。她們是女兒、是妻子、是母親、是姐妹、是醫護、是志愿者,更是穿透陰霾的光。
希望每一位在康復之路艱難跋涉的人,都能感受到這股溫柔而堅定的 “她力量”,化作璀璨星辰,照亮前行的道路走向充滿希望的明天。
編輯 | 行仔
排版 | 趙微
審核|賈冬雪、方玥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