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飛來一只鳥,快看看是什么鳥。”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工作人員張標指著大屏幕上一只黑白雙色飛鳥對旁邊的同事說。他們正在使用的,是可以通過人工智能視覺識別模型辨別鳥類的監控監測設備。
3月6日,記者在野鴨湖國際重要濕地內看到,一個個攝像頭正轉動著“小腦袋”工作,時刻監測著“闖入”鏡頭的飛鳥。不同于普通攝像頭,這些攝像頭可以通過人工智能視覺識別模型,對捕捉到的鳥類視頻圖像進行自動識別與分析,并同步上傳大數據中心,更加科學、全面、精準地識別飛臨野鴨湖的鳥類。
每當有飛鳥進入監控范圍,攝像頭會迅速捕捉圖像并傳輸至后臺,通過人工智能視覺識別模型,立即對圖像進行分析處理。短短數秒內,就能判斷出鳥的種類、數量,并記錄下它們的行為信息。
隨著氣溫回暖,候鳥陸續飛抵野鴨湖國際重要濕地。百余只蒼鷺在此銜枝筑巢,與蒼茫蘆葦、碧藍湖面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美麗畫面。高清視頻監控設備被巧妙地安裝在飛鳥經常出沒的地方,它們如同鷹眼一般,清晰捕捉到蒼鷺在蘆葦內“蓋房子”的一舉一動。同時,聲紋監測設備也同步工作,采集不同鳥類獨特的鳴叫聲,這些聲音信號將與視頻圖像數據一同作為識別的重要依據。
“今年年初,我們完成了綜合管理平臺的整合升級工作,對平臺性能進行了優化,并對原有數據進行了分類,解決了數據碎片化、結構不統一的問題。”張標介紹道,“我們還會將監測數據及時錄入系統,不斷完善數據庫,第一時間掌握本地鳥類資源的動態變化?!?/p>
據悉,早在2021年10月,我區就已經開始建設延慶區自然保護地綜合管理平臺,該平臺分為野鴨湖、玉渡山、硅化木、蓮花山管理中心四個分平臺,邁出數字保護區建設第一步。截至目前,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在野鴨湖國際重要濕地共設置12臺高清視頻監控設備和20臺聲紋監測設備,并設有視頻AI識別功能,可為野鴨湖生態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人工智能自動識別鳥類智慧監控系統的建設,讓野鴨湖國際重要濕地在生態保護道路上又邁出重要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摸清全區生態本底資源,做好保護區整體規劃,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為建設美麗延慶作出貢獻?!眳^自然保護地管理處黨組副書記王鳳斌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