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每當提及“合資品牌”這個話題,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會為它們捏把汗。這也難怪,中國品牌們依托新能源強勢崛起,讓曾經在國內車市占據更大市場份額的合資品牌們承受著空前巨大的壓力。銷量不給力,份額被蠶食,合資車企式微,確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這些國內車壇的“老師傅”們,難道就甘心一直被“吊打”下去,徹底躺平了嗎?當然不是。馬拉車市去年就曾多次斷言,合資車企們,特別是那些主流合資品牌,遲早會拉起反攻的大旗。它們絕不會甘心從強勢到低迷,甚至接受逐漸邊緣化的命運走勢。
這不,2025年開年僅兩個多月,已有多家合資車企站了出來,紛紛加入了“反攻大軍”。
多家合資車企“開年亮劍”,2025能否成為“反攻元年”?
縱觀今年開年合資車企所發出的“聲音”,我們發現“反攻”是確實存在的,雖然力度不同,招數各異,但相比起以往已經可以說是足夠用心。
看合資,先看大眾。作為長期以來的主流合資扛旗者,南北大眾兩家合資車企的動向,無疑最具代表意義。
1月中旬,一汽-大眾便釋放出了清晰的年度“反攻”計劃,而這個計劃當中,“新”是最顯著的標簽。據悉,今年,一汽-大眾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產品大年。不止新車型,從硬件平臺到電子電氣架構,再到智駕和智能座艙,一汽-大眾都將主打一個“新”。
而在更早的1月7日,上汽大眾在安亭也向外界明確了今年的主要目標,即夯實去年提出的“穩大眾 上奧迪”戰略方針。大眾品牌方面,穩步實現從燃油車到新能源的切換;上汽奧迪則主要為雙品牌戰略做好準備,同時還劇透了兩款新產品A5L sportback和AUDI首款純電車型。
客觀來說,即便在合資車企整體式微的這兩年,“南北大眾”兩家扛旗的頭部合資車企,依然表現出了應有的競爭力。相較于其他主流合資車企,這兩家車企既是能拿得出手的,同時也是相對讓人更加期待的“反攻先鋒”
除了南北大眾,還有不少合資車企也在今年年初動作頻頻。
包括廣汽豐田宣布將在今年會推出由中方主導、深度全面自研的鉑智系列車型;東風日產在廣州進行了新能源技術首秀,并推出了N7;上汽通用別克宣布全面推行“一口價”模式;神龍汽車也將推出自主新能源品牌HEDMOS示界......
如果說去年的合資車企們在自主品牌特別是新能源品牌的巨大聲量和更大流量中顯得有些過分“低調”,那么今年一開年,它們則改變了姿態,選擇“不再沉默”,逐一高調“亮劍”。基于此,不少人都將已經開啟的2025年,看做為了合資品牌們的“反攻元年”。
大幕已然拉開 誰在垂死掙扎,誰又能逆天改命?
氣氛已然烘托到位,主角兒們也已登場上臺,那么到底效果幾何?究竟誰是在走過場,誰又將迎來徹底的“改命”?
這里有必要再把合資車企們開年亮出的這些“新招”做個盤點,咱們按照不同的類別,進行逐一分析。
第一類,主打價格牌。
我們以上汽通用別克為例,去年價格戰打得水深火熱之時,上汽通用別克就是率先采用“一口價”策略的代表車企之一。
彼時,馬拉車市還曾多次探訪過別克品牌在成都的銷售終端。我們發現該品牌也是將“一口價”執行得最徹底的。或許是去年的“試水”見到了真實的成效,以至于別克品牌近期宣布了該“一口價”政策開始全面推行。
事實上,“一口價”政策的核心,其實就是降價讓利,這也與近兩年來幾乎沒斷過的車市價格戰,保持了步調統一。主打價格牌,的確能夠讓這部分車企,在車型面臨細分競爭時,擁有著一定的優勢,但如果長期踐行這一思路,效果可能也無法一直持續。
因為你的“一口價”將面臨愈發慘烈的價格戰沖擊。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降價車型達227款,幾乎波及到了90%的汽車品牌。而僅僅在2025年開年的第一個月份,就已有超30家品牌加入了降價陣營。照此趨勢發展下去,今年的價格戰不僅不會“熄火”,甚至有很大可能會燃得更加猛烈。如果緊靠“一口價”策略,而沒有其他實質有效的舉措,其成效必然有限。
第二類,主打技術牌。
除了改變現有合資品牌營銷策略的“一口價”之外,吹響合資反攻號角的大部分車企,都把“新”技術作為了破局關鍵。這里的“新”可以是轉型新能源的技術積淀,也可以是擁抱智能化的大廠技術累積。
而用技術來“參戰”的車企,相對也更加靠譜一些,前提是它的技術真的夠“新”,而不是簡單的包裝一下,新瓶卻裝的是舊酒。
我們以上周末發布了全新探岳(參數丨圖片)L的一汽-大眾為例。作為今年上市的首款“燃油智駕車”,探岳L的技術主要就新在智駕方面。從它身上,我們的確看到了不遜色于新能源車的智能駕駛水平,更對燃油車的未來,也有了更多的期許。
又比如東風日產的N7。該車很好的將“沙發廠”實現了“再進化”,且很巧妙地把技術的受益者從車主一個個體,變成了一個家庭。換言之,這些主打技術牌的合資車企,所祭出的技術牌,必須做到真正的差異化和滿足消費者切實所需,而不是一些個讓人既聽不懂又用不到的“超能力”。而真正用這些新技術破局的車企,也必然會成為時間和市場檢驗后的真實得益者。
第三類,主打品質牌。
這不難理解,目前合資品牌相較于自主品牌和新勢力們,最核心的優勢其實并不是品牌溢價和品牌認知。最讓人無法反駁和打心底里認同的,其實就是作為“合資大廠”的品質保障。
某種程度上講,品質甚至更是合資品牌們比技術更拿得出手的核心競爭優勢。品質是什么?簡單理解可以是質量標準,可以是安全性和可靠性。
你在合資品牌這里,不可能聽到類似某新勢力車企老板說的“我們剛上市的這款新車正在跑路試做驗證”之類的話語,也無需擔心剛買了一臺新車,就不得不面臨已成“老款”的尷尬和無語。你可以說它追不上“中國速度”,但你無法否認它的品質就是經得起時間的驗證。
不難看出,當合資反攻的大幕正式拉開,不同的合資品牌采取的打法也并不相同。這就決定了它們的反攻,有的或許只是在“垂死掙扎”,而有的則確有“改命”的能力和效果。
馬曰:
拿異樣的眼光去刻意看衰某類車企,無疑是不客觀不理性的視角和出發點。我們在替合資品牌們深感寒意的同時,卻真真實實地從某些合資品牌身上看到了“逆天改命”的可能性。
在馬拉車市看來,這部分合資品牌不過是暫時的不適應,等它們經過了體系革命、流程再造等必不可少的流程之后,中國車市必然有它們的一席之地。但與此同時,那些至今還沒找準反攻方向和打法的部分合資車企,邊緣化甚至消失也同樣不會讓我們覺得意外。總之,反攻元年,合資亮劍!成效幾何,因人而異。
版權聲明:本文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系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后臺申請并獲得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