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金堂訪古,順便吃喝耍。
——今天的編輯 彭主任
一般來說,在古代,一個縣級和縣級以上的地方,按規定,都要修一座文廟。成都有點特別,在40歲以上老成都的印象中,僅僅是市區,就有三座文廟。
一座是建于宋政和年間的成都縣文廟,大概在成都市公安局對面、文武路和紅石柱街之間。另外兩座挨得極近,都在石室中學那一片。
石室西是相對年輕的華陽縣文廟,修建的年代可追溯到清雍正年間。華陽縣文廟的隔壁是占地2600平方米的成都府文廟。
成都府文廟在唐朝就有了,修建的地方選得很講究,在文翁創建周公禮殿、興學筑石室的舊址上。主打“廟學合一”的文廟,算是尊重了石室舊址的初衷。
成都府文廟的資歷更老、規模也更大。就拿文廟標配的、最核心的大成殿來說,府文廟的大成殿在老成都的三座文廟中,都是首屈一指。
1914年,法國人維克多·謝閣蘭拍下的成都府文廟,照片顯示,大成殿下還掛著一塊「中和位育」的御匾,由南書房翰林代宣統皇帝所書。
成都府文廟大成殿 謝閣蘭 攝
上世紀80年代,在石室中學上學的人對成都府文廟的大成殿還有印象。那時,大成殿已經被用作木工房,還有人曾在殿內打過乒乓球。
直到有一天,成都府文廟大成殿也不見了。
不是真的不見了,而是換了一個新家。1994年,為城市重大建設讓路,按流程拆卸并復原的大成殿,在距原址40公里的金堂趙鎮落戶、組建新的家庭,過了30余年低調的生活。
十里大道,金堂最重要的一條道路,顯而易見地聚集了不少大樓。成都府文廟大成殿在十里大道二段,毫不起眼,在街面上來回走幾趟都不一定能看見。
一來,大成殿躲在一棟臨街的小樓背后。小樓中間的大門敞開,門口掛了金堂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牌子,一般人不會隨時走進。
二來,大成殿內并無香火和鐘鼓聲傳出,用鼻子和耳朵也難以探查到它的蹤跡。
等進入院內,便豁然開朗,臺階高處,大成殿顯露真身。四周樹木經過多年生長,已和古建相映成趣。
遠觀之下,面闊五間的大成殿雄偉壯觀,具有明顯的單檐歇山式頂。在原址時便遭毀壞的翼角、蹲獸等,也因遷建和修復變得完整。
從前廊進到大殿內部,孔子居正中,左右還塑有“四配”——復圣顏回、宗圣曾參、述圣孔伋、亞圣孟軻的像。除此之外,沒有更多的儀式性和紀念性的物品。以前,大成殿中,還會祀“十哲”。
因殿內留白過多,少了廟宇該有的莊嚴肅穆,因此顯得更加寬敞明亮。你可以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整個大殿抬梁式楠木梁架及檁柱的建造結構上。
看過很多地方的文廟,成都府文廟大成殿的梁架、柱子呈現出少有的簡潔、清爽之感。乍一看,殿內很少儒家的規范要求。但每一根木頭,橫平豎直,按照比例縮短變長、層層遞進,依然顯露出秩序的井然。
此座大殿大成殿,并非是唐朝時期原封不動留下來的大成殿。因戰亂等緣故,成都府文廟歷經多次重建和修繕。大約在明隆武元年(1645年),成都府文廟因失火慘遭焚毀。
那一輪的重建恢復工作,要等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的年末才開啟。康熙二年(1663年)的四月,包括大成殿、啟圣宮三、大成門、欞星門等重新修造好后,成都府文廟才算基本恢復建制。
等于說,眼前這座大成殿,距今有將近400年的歷史。在這400年的時間里,它仍經歷過多次的修補。梁上的文字,對始建、“光緒三十三年重建”、“公元一九九四年十月異地遷建”等信息做了忠實的記錄。
早在1985年7月,包含大成殿在內的文翁石室故址便被列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至今還能在石室附近看到文保碑。遷建換了地方,大成殿的文保屬性依舊未變。
整個規模宏大的成都府文廟,現今建筑結構完整保存下來的殿堂,僅此一座大成殿。老地圖中,還在原址上的成都府文廟,其南端是萬仞宮墻,東西兩側分別是圣域和賢關,欞星門也是有的。
軸線上,坐落有泮池泮橋、大成門、大成殿、尊經閣遺址,東北處還有崇圣祠,文廟前后左右設碑亭共五座,古碑七塊。
沒了老鄰居,但收獲了新街坊。金堂趙鎮的這個院子,最神奇的就是,同時期,除成都府文廟大成殿,還有兩座古建從成都市中心遷建過來。
和大成殿在同一平臺上,形成左右關系的民居瓦房是從三道街51號遷建過來的私家住宅,看起來并不起眼,建造年代是民國2年,入選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時間也較晚,在2022年,但來頭相當大,是將軍閣。
原本,私宅的主人為童姓軍長的官邸,后轉讓給了姓范的師長。芭蕉掩隱的私宅,古韻猶存。透過緊閉的院門,仍能看到室內布展的書畫作品。
鑲嵌在窗格上的花玻璃很難不引起人的注意,顏色各不相同,溫潤又雅致,細數竟然有五種。據說,這些玻璃都是從法國進口的,可見其既低調又奢華。
大成殿背后,處在更高平臺上的一棟中西合璧的小樓,就更不可思議了。它入選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時間比大成殿還早,原本所處的地段更黃金,是在春熙路一片的大科甲巷。
這棟方正的小樓,有個很像醫館、藥店的名字——正心堂。實際上,正心堂是成都舊時的慈善團體,在清朝咸豐十年(1860年)就有了。而且,當時影響力巨大的正心堂,還和新津的純陽觀有些關聯。
原本,純陽觀只是個規模很小的道觀。上世紀初,正心堂的介入,聯絡四川軍政要員及巨商,征地120畝,才逐步將純陽觀打造成“古今第一忠孝儒林”。純陽觀里的大忠亭、至孝亭都是那時修建起的。
最值得銘記的,其實是抗戰時期,1939年9月1日在純陽觀成立的“中國婦女慰勞抗戰將士總會戰時兒童保育會成都分會第四保育院”。6年多的時間里,純陽觀曾收教了600多位來自淪陷區的難童和本地的抗日軍人子弟。
說回正心堂這棟始建于清末、民國重建的四層樓房本身。它的風格,在成都不太常見。主體是磚,樓頂、四面又有大量木結構、木窗的使用,儼然契合了當時中西合璧的建筑、裝飾風格。
正心堂的窗戶和飛檐翹角美得令人目不轉睛。尤其是四個角上的木亭,極為巧妙,既有觀賞性,又有功能性,對應有樓梯。無法進入室內一探究竟,我猜,不同的樓梯應該可以起到分流、注重隱私的效果。
作為文物保護的一種較為特殊的類型,文物遷建在全國各地多有發生。但像金堂趙鎮這樣,在一座院子里聚集三處不同特點的文物古建,不容易在成都找出另一個。
遷建的原因,成都府文廟大成殿旁的一塊碑上有一定說明。為什么大成殿是遷移到趙鎮,而不是其他地方,除了金堂愿意提供土地之外,能夠爭取來的一個重要原因,或許是金堂趙鎮曾有過文廟。
作為一個唐咸亨二年(671年)就有的縣,金堂的縣治原本在趙鎮,文廟也在趙鎮。宋嘉祐二年(1057年)金堂縣治從趙鎮搬到城廂(原為古城鎮),文廟才逐漸搬到城廂。
現在一說起金堂文廟,一般指的也是城廂的文廟。當1951年金堂政府從城廂遷回趙鎮,1981年城廂劃歸青白江區,突然之間,金堂縣城里沒了文廟。正好有成都府文廟大成殿遷建的契機,那不妨爭取過來。
當然,以上都是我個人的推測,不一定對。有知道前因后果,且能說的,歡迎留言指正。也希望成都府文廟大成殿能夠早日再重新正式地對外開放,老成都些肯定想看。
今日編輯 | 彭主任
本文系談資“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圖片
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如果你也喜歡訪古
可以加大榜微信回復“訪古”
有空了拖你進大榜訪古群
長按添加大榜微信
or
搜索chengdudabang
順路又去金堂吃了
更多金堂好吃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