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歷史上公認的昏君,楊廣必然是其中之一。
楊廣是隋文帝楊堅的次子,《隋書》形容其為"矯情飾行,以釣虛名",這才獲得了父母和大臣的支持,在奪儲之爭中勝出,最后成為了隋朝的第二代皇帝。
楊廣即位以后好大喜功,奢侈享受,對外頻繁發動戰爭,如三征高句麗,對內大興土木,營建東都洛陽,修筑宮殿園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致使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最終導致社會矛盾急劇激化,天下烽煙四起,偌大的隋朝也二世而亡。
后人根據楊廣的胡作非為,用”煬“這個字作為他的謚號,隋煬帝自此成了昏君典型代表,是歷代皇帝的反面教材。
其實當我們剝離"煬"這個充滿道德審判的謚號,從另一個角度重讀那些穿越千年的文字,或許能觸摸到一個更立體復雜的歷史人物楊廣。
他曾是隋滅陳之戰中的行軍元帥,憑借自身能力與策略為大一統立下赫赫戰功。即位后巡視邊疆,開鑿大運河,創立科舉制度,他推行了一系列的舉措,對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楊廣熱愛文學,大力倡導詩歌創作,身邊聚集了一批文人墨客,推動了隋朝文學的發展。他自己也是極具才情,筆下的詩詞風格多樣,《全隋詩》中署名"楊廣"的有四十余首作品,在文學史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
今天我們通過他的五首經典詩詞,來領略楊廣的非凡才華。
1、
《野望》
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
斜陽欲落處,一望黯消魂。
這首《野望》開篇以極簡的筆觸勾勒出蕭瑟的視覺畫面。
幾只寒鴉在天空中孤獨地飛翔,潺潺的流水圍繞著一座孤零零的村莊,
“寒” “孤村”,畫面的孤獨凄涼感撲面而來。寒鴉的飛動與孤村一動一靜,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此時的楊廣,或許在仕途上遭遇挫折,或許對人生感到迷茫,夕陽西下他極目遠眺,眼前這荒寒孤寂的景象,讓他心中涌起無限的哀愁。
“黯消魂” 三個字,直白地表達出他內心的痛苦與無奈。
全詩二十字間,以景語寫情語,展現出楊廣對自然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厚的文學功底。
2、
《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傍晚的江水平靜無波,宛如一面巨大的鏡子,天空和周圍的景色倒影其中。江邊的春花競相綻放,繁花似錦,為這幅平靜的畫面,增添了絢麗的色彩,也將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體現而出。
江水流動仿佛將月亮緩緩帶走,潮水涌來又好像帶來了滿天繁星。這兩句詩將江水、月亮和星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浩瀚、空靈的意境,堪稱千古名句。
楊廣在此詩中春江、花月、星辰不僅給我們呈現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并且構建出了流動的宇宙時空觀,展現出非凡的藝術表現力。
這種對自然元素的哲學觀照,直接啟發了張若虛,寫下了同題名作。
3、
《飲馬長城窟行》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
萬里何所行,橫漠筑長城。
豈合小子智,先圣之所營。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見武節,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
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
秋昏塞外云,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
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
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飲馬長城窟行》是一首氣勢恢宏的邊塞詩。雄渾的開篇,將讀者帶入金戈鐵馬的邊境現場。接著點明了此次出行的目的是到塞外修筑長城。
自己遵循先圣的規劃修筑長城是為了制定萬世之策,保障百姓的安寧,體現了楊廣的歷史責任感。
隨后詩人詳細描繪了行軍途中的景象,讓人感受到征途的艱辛與塞外風光的雄渾,也展現出軍隊的威嚴與氣勢。
接著營造出一種千軍萬馬戰長城的氛圍,最后單于前來朝謁,在宗廟面前大飲慶功酒
暗示了戰爭的勝利。
整首詩敘事清晰,從出征的原因、行軍的過程到戰爭的結果,都一一展現。
楊廣以豪邁的筆觸,展現了邊塞生活的艱苦、戰爭的激烈以及對國家安寧的期盼,體現出他對邊塞題材的駕馭能力和對國家大事的深刻思考,為后世邊塞詩開辟了新的精神維度。
后人評價此詩:“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br/>
4、
《夏日臨江詩》
夏潭蔭修竹,高岸坐長楓。
日落滄江靜,云散遠山空。
鷺飛林外白,蓮開水上紅。
逍遙有馀興,悵望情不終。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夏日江邊的清新畫卷。
夏日的水潭邊,修長的竹子投下清涼的陰影,高高的河岸上,楓樹靜靜佇立。夕陽西下,滄江一片寂靜,云彩散去,遠山顯得格外空曠。
白鷺在樹林外飛翔,白色的身影格外醒目,蓮花在水面上盛開,紅色的花朵嬌艷欲滴。
前幾聯寫景,運用了動靜結合、對仗等多種寫作手法,展現出大自然的和諧之美,構建出南朝山水詩的典型意境,也體現出楊廣對閑適生活的向往。
但尾聯"逍遙有馀興,悵望情不終"的轉折,撕破了表面的閑適面紗,流露出一種難以言說的悵惘之情。
詩人試圖在修竹長楓間尋找精神解脫,卻始終無法擺脫"悵望"的情緒糾纏。
這種矛盾心理恰似隋煬帝的文化困境:既向往江南文人的風雅,又難以掙脫作為皇帝權力桎梏的復雜情感。
5、
《悲秋詩》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復來。
露濃山氣冷,風急蟬聲哀。
鳥擊初移樹,魚寒欲隱苔。
斷霧時通日,殘云尚作雷。
全詩緊扣一個 “悲” 字,描繪出一幅蕭瑟的秋日景象。
去年的秋天剛剛離去,今年的秋天又再度來臨,開篇便流露出一種時光匆匆的感慨。
接著詩人開始描寫秋天的景物,烘托出秋天的寒冷與蕭瑟。
濃重的露水讓山間的空氣變得寒冷,急促的秋風中,蟬聲顯得格外哀傷。鳥兒開始遷徙,魚兒也躲到青苔之下。霧氣斷斷續續,偶爾透出陽光,殘云之中,還不時傳來隱隱雷聲。
整首詩通過對秋天自然景象的細致描繪,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生命短暫的感慨,體現出楊廣在詩詞創作中對情感的細膩表達。
楊廣是位"弒父欺兄"、好大喜功的皇帝,同樣也是一位南北朝文學向唐詩過渡的關鍵文人。他是暴君,也是詩人;是隋帝國的掘墓人,也是詩史的擺渡者。
在寒鴉數點與流波星月之間,歷史給了我們一個重新審視他的契機。
當我們重讀"斜陽欲落處,一望黯消魂"時,看到的不僅是隋王朝的黃昏,更是詩國黎明前的晦暗星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