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靳燦如
在安徽省的西北部,有一座被譽為“老子故里,道源之鄉”的渦陽縣;而渦陽縣的東北方,又有一座傳說中的老君煉丹圣地——丹城鎮;丹城鎮之下,有一個齊西行政村。其麾下的小秦莊,更是被尊稱為“老子故里第一村”!
那么小秦莊究竟是何等風貌?又何以能榮膺“第一村”的美譽呢?
若要解開這個謎團,我們得先對農村的整體面貌有個深入的了解。農村,這個詞匯背后所蘊含的景象究竟是怎樣的?
在未曾踏足小秦莊之前,我的腦海中只浮現出三個字:臟、亂、差。然而,當我親眼目睹了小秦莊之后,先前的所有印象都被徹底顛覆……
改建前的照片
我本是農家子弟,在農村度過了半生時光,直到近幾年才在城市里購房定居。回想起兒時的農村,除了臟亂差之外,似乎只剩下一個“土”字可以形容。土路、土坑、土塘、土院落……
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這土里土氣的一切或許還能被美化成鄉土氣息,但一旦遇到下雨天,村莊便仿佛變成了人間煉獄。土路瞬間變成了泥漿路,被踩得坑坑洼洼、支離破碎。路上的枯枝敗葉與各種動物的糞便混雜在一起,讓人深一腳淺一腳地踩進泥濘中,散發出難以名狀的惡臭……
困在家中不出門吧,又發愁院子里的積水無法排出院門;縱使排到院前的路上,也只能在低洼處匯聚,任由蚊蟲滋生,腐臭之氣撲鼻而來。溝里、河里、塘里,想見清水那是奢望,都像泔水桶里的餿水一般,上面漂浮著一層綠油油的東西,下面則是渾濁不堪。村里村外,污水橫流、糞便遍地,時不時還能看見老鼠、臭蟲等腐尸漂浮其上……
這哪里是所謂的鄉土氣息?
進入二十一世紀,農村的情形好了起來。許多在外打工的人掙了錢,回來后建起了小洋樓,院子里也鋪上了水泥地。可是路呢,并沒有太大的變化。除了“公家”出錢修的主干道外,各個胡同大體還是老樣子。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在大家的“算盤”里,樓房院子是自己的,花多少錢都物有所值;路是公家的,哪能讓個人掏錢呢?個人掏錢修路大家走,自己不就“吃虧”了嗎?
正所謂“兩家喂驢驢會瘦,合伙租船船會漏”,建自家樓房花幾十萬眼都不眨,但若自掏腰包,花個千兒八百修路門都沒有——反正路又不是我一個人走,愛修不修!正是這種“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的“精打細算”,使得村中的“私人小路”難以舊貌換新顏。
然而小秦莊卻截然不同!下了鎮級公路往南行,穿過一段崎嶇不平的鄉間柏油路后,左前方便出現了一面雪白的墻壁,上面用鮮紅的大字書寫著:美麗鄉村——小秦莊歡迎您!右前方則是一排整齊的樓房。雪白的墻壁上畫著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題名為“風景這邊獨好”!再往右看,則是兩排白底紅字:鄉村振興美家園,因地制宜金銀山。一瞬間,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兩面墻壁之間,是一條南北貫通、寬廣整潔的水泥路——幸福大道,它將整個村莊一分為二。這條幸福大道宛如棋盤上的中軸線一般,與兩邊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房子及房前的一條條小巷相映成趣,猶如一棵參天大樹向兩邊伸展開來。
小巷?不!這些小巷可不小,每條小巷都是光潔如鏡的水泥路,筆直而寬廣。三四米寬的水泥路上,別說騎自行車進出自如了,就是兩輛小轎車面對面行駛也能輕松通過。
這真是“好馬配好鞍”啊!只有如此寬廣筆直的“幸福一巷”、“幸福二巷”、“幸福三巷”……才能與那條寬廣整潔的幸福大道相得益彰。就像大江大河一般,其支流也絕不會細小。整個村莊的布局宛如棋盤一樣橫平豎直、均勻和諧。
無論你住在本村的哪個角落,只要走出院門就是東西走向的水泥路。往東或往西再走幾步就會匯入主干道,南北任你馳騁。真可謂是“幸福大道穿南北,幸福眾巷貫東西”。無論是陽光明媚還是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家家戶戶都往來便捷暢通無阻……
雨雪交加依然暢通無阻?是的!馮書記說:“修路之前先規劃好下水道,解決排水問題是要訣。排水暢通無阻,便能化廢為保,除害興利。從前一下雨寸步難行,現在一下雨則如免費為小秦莊沖洗了一回地。讓雨雪為我們服務,全憑完好的配套措施。道路干凈清爽,群眾也樂意接受環保教育。大家共同保護環境衛生,不遺余力打造宜居鄉村……”
果然,路上見不到枯枝敗葉、貓尿狗屎,就連一片紙屑都難有。到處都春意盎然,到處都潔凈如新。田野四面環繞,空中彌漫著麥苗的清新香氣。春風如同江河湖海中的細浪,在通透的路網中自由自在地穿梭游弋,沁人心脾,令人心曠神怡。生于斯長于斯的村民們必定是幸福的、快樂的、美好的、健康而長壽的……
我在心中不由得吶喊:我要逃離城市的鋼筋水泥叢林,重回這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重回這旖旎斑斕的宜居之地!!
可是一想到我所居住的村莊,內心便不由自主地沉郁。我院前依舊是那條狹窄崎嶇、坑洼不平的土路,每逢雨天更是泥濘不堪,讓人舉步維艱。而小秦莊,這個與我村境況截然不同的地方,卻美麗的宛如世外桃源,這究竟是何緣由呢?
帶著這份疑惑,我們決定采訪當地的村支書馮士界書記。
馮書記靜靜地聆聽完我的訴說,不禁輕嘆一聲,緩緩說道:“確實如此啊。如今農村人為了蓋樓房、給兒子娶媳婦,不惜傾盡所有,甚至負債累累,也絕不退縮。
但一提到要自己出錢修路,便立刻偃旗息鼓了。在大家的心底,房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而路卻是大家共同使用的,理應由公家來修繕。如此想法誰愿意將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拿出來為‘公家’辦事呢?因此,要想修路,首先得轉變村民們的思想觀念,讓他們明白‘幸福不會從天降,美好生活等不來’的道理。
倘若全國人民都等著國家來修路,那國家的財力又怎能支撐得起呢?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既不能等,也不能靠,必須發揮自身的能動性,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通過眾籌的方式修路,花自己的前辦自己的事,正是我們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
為此,我們成立了‘宜居環境提升領導小組’,我擔任組長,其他村組成員各司其職。我們深入每個自然村,進行細致的調研,力求全面了解情況。只有摸清楚村民們的心聲,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從而對癥下藥,真抓實干,切實解決群眾心心念念的問題。”
我們聽后,不禁對馮書記豎起了大拇指,這簡直就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啊!
馮書記繼續侃侃而談:“記者同志,你如此了解農村,不知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排住戶中,十戶人家有九戶都愿意眾籌修路,唯獨有一戶人家不肯出錢,結果這條路就因此無法修建……”
我點了點頭,說道:“這種情況屢見不鮮!特別是在像小秦莊這樣的地方,有一條南北大道貫穿其中。住在大道兩邊的住戶,他們的大門往往朝向東方或西方,出門便是主干道,無需穿過小巷,因此他們便不愿出錢修路。
這就像城市里的樓房加裝電梯一樣,樓上的住戶都愿意出錢,而底層的住戶卻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電梯,便堅決不肯出錢。結果雙方爭執不下,甚至不惜對簿公堂;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巷子里的小路高低不平,修路勢必要將路整平。但地勢高的住戶不愿意將自家門前的土勻給地勢低的住戶,而地勢低的住戶又不愿意再花錢墊土,因此雙方各執一詞,導致工作停滯不前……”
舊貌換新顏
馮書記聞言,微微頷首道:“十個指頭有長短,百人個頭有高低。一個村里的居民,有的貧窮有的富裕,有的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天天在家務農,有的迫切希望修路有的卻抱著無所謂的態度……需求不同,想法各異。看似簡單的事情,實則錯綜復雜。一人難稱十人意,十人難稱百人心。眾口難調啊!工作確實不好做!”
我們不禁問道:“那怎么辦呢?”
馮書記斬釘截鐵地說道:“還能怎么辦?只能迎難而上,干就對了!一不怕碰釘子,二不怕丟面子。白天下去調研了解情況,晚上回來開會商討對策。一切以群眾利益為重,先易后難,先點后面。飯一口口吃,骨頭一點點啃。我們堅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我再次對馮書記豎起了大拇指,并引用習主席的講話說道:“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參觀了今天的小秦莊我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同時一個‘謎語’一直縈繞在我的心中:你們是如何轉化群眾的思想工作的?能不能具體說明一下,幫我揭開這個謎底?”
馮書記笑著回答道:“一言難盡啊!若說具體事例,就像你剛才提到的‘方法論’,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現在天色已晚,不如到我家吃個便飯,我給你細細道來……”
我們婉言謝絕了馮書記的好意,說下次再來。臨別時我們問馮書記有沒有小秦莊從前的照片?我們好做下對比。”馮書記連說“有有有!”便找出了從前的老照片,一一展示給我們看。果然不出所料,從前的小秦莊真是破敗不堪、慘不忍睹……
回去的路上我心情異常激動。如果我們村能像小秦莊一樣美麗該多好啊!如果將這種做法推廣到全國,讓所有的村莊都像小秦莊一樣美麗,那該多好啊!這哪里還是我印象中的農村?這分明就是現代文明城市中沒有圍墻的“美麗小區”啊……
編輯:滕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