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4147期
作者 |餐飲老板內參 內參君
創始人被限高,
自嗨鍋“嗨”不動了
二月初,一則自嗨鍋創始人被限高的消息,又掀起了人們對自熱鍋品類的關注。
天眼查數據顯示,自嗨鍋創始人、百草味原創始人蔡紅亮因自嗨鍋品牌運營主體,即杭州金羚羊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未曾履行廣告合同糾紛案的1125萬余元債務,法院強制執行后未能還款,被限制高消費。
自嗨鍋,成立于2018年 ,彼時的它乘著自熱火鍋、自熱米飯等便捷餐食賽道崛起的“東風”順利起勢,疫情期間更是躋身方便速食領域的頭部陣營:2020年至2023年,自嗨鍋實現營收9.58億元、9.92億元和8.20億元。
在宣傳上,自嗨鍋延續了百草味的互聯網基因,用“高舉高打”的營銷模式,霸屏了當時熱門的綜藝、電視劇等廣告,快速打造了品牌聲勢。但居高不下的宣傳費用,也為品牌如今的衰敗埋下隱患。2023年,蓮花控股官宣計劃收購杭州金羚羊不低于20%股份,但這場收購最終因雙方未能達成共識終止。
此后,自嗨鍋的處境愈發艱難。去年11月1日、今年2月18日,杭州金羚羊先后兩次被列為被執行人,被執行金額合計7114.24萬元。
自嗨鍋遇冷,固然有品牌的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整個自熱火鍋品類的衰退。
自嗨鍋們,也曾風光無限
讓我們回到自嗨鍋成立的前一年,2017年,這也是自熱火鍋品類的“爆發元年”。
在此之前,就有不少品牌涉足自熱鍋,但規模較小,大多局限于微商渠道,消費者認知度較低。直到2017年,海底撈、大龍燚、德莊、小龍坎等“火鍋老炮”紛紛下場推出自熱鍋,才讓這一品類在真正意義上火了起來。
一時間,自嗨鍋、食族人、莫小仙、阿寬食品等新品牌迅速崛起,與此同時,統一、衛龍、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等休閑食品企業也積極布局。
然而,好景不長。2022年,統一下架了“煮時光”自熱火鍋;衛龍也放棄了其自熱火鍋品牌“背鍋俠”和辣條火鍋產品“自來熟”;鍋圈曾在 2021 年大力推廣旗下方便速食品牌 “憨憨”,但如今也已難尋蹤跡。
對于線下火鍋餐飲企業而言,自熱火鍋更多是在品牌原有主營業務之外的多元化拓展。與統一、衛龍的徹底離開不同,如前文中提到的海底撈、大龍燚等品牌,其自熱火鍋產品目前仍然在售。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第4季度,海底撈背后的頤海國際,在自熱火鍋類目中,市場份額占比最高,接近50%。
但市面上大部分自熱火鍋的營收狀況,并不樂觀。
頭豹數據顯示,2022年雙11與2023年雙11活動期間,在抖音平臺上,產品以自熱火鍋為主的品牌增長率幾乎都在下降。
即使是市場份額占比最高的頤海國際,也在其2023年業績報告中提到,由于市場需求的變化,將方便速食產品的規劃產能從8.2萬噸調整至2.8萬噸,相當于砍掉了66%的產能。
時代需求在變,
屬于自嗨鍋的高光時代結束了
紅極一時的自熱火鍋怎么就黯然落幕了呢?
實際上,面對市場變化,各品牌也有“掙扎”,首當其沖的,就是定價調整。
如頤海國際,2021年將自熱火鍋價格由此前的45元+下調到30元左右,并于2023年推出多款低價產品,如19.9元的小酥肉、肉丸類的小火鍋,以及價格10.9元的魚香肉絲、辣子雞等種類的自熱米飯。
不止頤海國際,整個自熱火鍋類目的價格,都在往下探。近年來,市面上更是出現了大量9.9元的自熱火鍋產品,將品類均價進一步拉低。根據馬上贏情報站數據,自熱火鍋類目的中位價由2022年的23.9元,下降到了2024年的12.5元。
自熱食品賽道頻頻降價,真能挽回生意嗎?
實則,可能性不太大。
第一,消費環境變了,自熱火鍋場景窄了。
如果不爬山,不科考,自熱火鍋什么時候最有用?困在家里的時候最有用。所以口罩期間,作為“高配版”方便面的自熱火鍋,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但隨著疫情結束,外賣業務迅速發展,原本針對不便生火,偏向應急場景的自熱鍋,在便利性上比不過送貨上門的外賣,可食用性上比不過微波加熱3分鐘即食的預制菜,性價比和方便面相比更是望塵莫及,其處境也就愈發尷尬起來。
與此同時,自嗨鍋在加熱過程中會產生極高溫度,潛藏著安全隱患。隨著高鐵、飛機等交通工具將其列入禁止攜帶物品范疇,這一品類在眾多出行及相關場景中失去了適用性 。本為方便而生的自熱鍋,變得不再方便。
第二,“網紅光環”褪去,消費者的品嘗興趣淡薄了。
自熱鍋的興起,除了與口罩時期的消費場景適配,更關鍵的是從綜藝到影視劇再到電商直播的密集宣傳,“半個娛樂圈都在吃”,吸引了大批消費者嘗鮮。
如自嗨鍋,在品牌成立之初,就將8000萬創業資金中的5000萬用于廣告宣傳,據了解,2021年品牌宣傳費達1.56億元,運營推廣支出近9000萬元,占營收比例合計24.76%。
高昂的品牌推廣費用讓產品一時間名聲大噪,但隨著網紅經濟退潮,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回歸產品本身,自熱鍋的熱度也隨之褪去。
第三,產品價格降了,但份量也變小了。
前文中,內參君提到了自熱火鍋類目產品價格下降,乍一看是商家放低身段,試圖“以低價換市場”。但根據馬上贏數據,自熱火鍋產品的規格走勢與其價格走勢基本一致。這意味著,面對價格高度敏感的市場,部分商家明面降價,暗里縮小克重,以此保障利潤,但消費者是否接受,仍要打一個問號。
與此同時,降價帶來的一方面是商家利潤降低,另一方面是消費者習慣低價購買。這一方法,往往只能看到一時成效,難以長時間維系。
第四,健康需求大了,可替代品多了。
當下,消費者對食品健康愈發關注,而自熱火鍋高油高鹽的特性,儼然不符合消費者需求。與此同時,市場上出現了即食便當、輕食沙拉等更健康、更便捷的替代品,進一步擠壓了自熱火鍋的消費空間。
如今,在方便速食大類中,自熱火鍋、自熱米飯的市場份額正不斷萎縮。《2024Q4方便速食市場回顧》數據顯示,與2023Q4相比,自熱火鍋、自熱米飯的市場份額同比下降了25.05%和27.25%。
紅利期已過,
自嗨鍋們還有機會增長嗎?
無論如何,自熱火鍋在市場中始終有一席之地。
對于消費者而言,便利性是自熱鍋存在的最強理由。如果食材品質高,味道好,也會得到人們更高的評價。比如海底撈,去年推出了胡椒豬肚雞自熱火鍋、紅酸湯牛肉自熱火鍋等“非常規”口味,俘獲了一大批消費者的味蕾,推出新品時與線條小狗的聯名,更吸引了年輕消費者們的關注。
◎圖源:小紅書
當然,面對下滑的市場,品牌難免焦慮,部分品牌轉而尋求第二增長曲線。如莫小仙,去年就圍繞“米飯”這一核心品類,推出了微波米飯、冷凍米飯等多元化產品,其創始人在采訪中也曾表示應:“為渠道做匹配產品,如果只做自熱食品可能體量有限,就需要再切入另一個競爭不那么激烈的品類,把規模做大。”
盡管自熱火鍋的市場份額不斷下降,但市場對方便速食產品的需求并未消失。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4-2025年中國方便食品市場發展及消費洞察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方便食品市場規模已達6736億元,預計到2026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
從低脂低鹽的魔芋面、蕎麥面,到廣東燒臘、紅油涼面……圍繞健康、美味、便捷的需求“鐵三角”,市場中已經出現了許多極受歡迎的速食產品。
在未來,這一行業亦有望煥發新的活力,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