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記得課文里的《小石潭記》嗎?“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或者是《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它們都出自中國初代“旅游博主”——柳宗元之手,詩詞所寫之地,正是湖南永州。
永州有一個別稱,叫作“蛇城”。你可能會想起另一篇課文《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今時今日,永州人無需再捕蛇,但這座一直在語文課上陪伴我們的城市,的確該去看看了。
“超級驢友”徐霞客曾兩踏永州,不止如此,陸游、蘇軾、蔡邕到周敦頤、黃庭堅,數不盡的文人墨客,或主動,或被迫,降臨于這片土地,寫下流芳百世的詩篇。這里的山水,每一寸景都承載著千年的詩意回響。
“瀟湘”是湖南的代稱,但永州才是真正地理意義上的瀟湘。它位于西南楚粵邊陲,五嶺山脈的北麓,是湘桂古道的起點,也是北入中原、南下海濱的要道。最獨特的是,它在瀟水和湘江的匯合處,因此形成了“瀟湘”這一地理概念。
瀟水,是永州的母親河,幾乎串聯起永州境內所有的縣市,各地物產通過瀟水匯聚永州,大西門碼頭就是貨物的集散地。據明代《西河平政橋碑》記載,大西門碼頭爭渡繁忙,貨船裝卸要排隊等候,甚至停泊十幾天。
三百多年前,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乘船沿江而上到達永州,他在日記中寫道:“余舟自瀟入,又十里為永之西門浮橋。”后人為了紀念他,將這座西門浮橋改名為“霞客渡”。
永州古稱零陵,歷史可以追溯到舜帝南巡。傳說舜帝南巡時,崩于蒼梧之野,葬于九嶷山——今天的永州寧遠縣,他有兩位妃子,娥皇和女英,因十分思念舜帝而淚灑竹上,形成了“斑竹”(又稱湘妃竹)的傳說。今天的零陵區,就是永州的核心區域,柳宗元《永州八景》就寫于此地。
柳子廟與小石潭
曾有一座零陵古城,建于瀟水河畔,今天一座新建古城拔地而起,但卻并未失去歷史的厚重,因為完全圍繞柳子廟來打造。和古城的繁榮不同,柳子廟位于柳子街上,始建于1056年,是一個真正的歷史古建筑,為紀念柳宗元而建。
柳子廟三棟進深,面闊三開間,由戲樓、中殿正股、財神殿、娘娘殿、享堂碑廊等組成。走進廟宇,便被其精美秀氣所吸引:飛檐翹角,直插云天,訴說著湘南大地的山川秀美。后院放著有國寶之譽的“三絕碑”“嚴嵩碑”等珍貴碑刻,是價值極高的藝術珍品。
柳子廟外就是愚溪,繼續上溯,是《永州八記》第二、三、四記的故地,鈷鉧潭,西小丘,小石潭。愚溪之路的終點是節孝亭,曾經是湘桂官道上的過往行人的休息之地。慢慢行走,便有《始得西山宴游記》中“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的心態。
小石潭并不難找,循著標志就能看到,今天的小石潭,沒有“皆若空游無所依”的感受,游客前來也只是因千古名篇而來訪古。可能當日的作家帶著貶謫的心情,美化了眼前的風景;也可能它真的驚艷過柳宗元,但終究時過境遷,風光不再。
柳子廟
門票:20元
開放時間:上午8:30~下午5:30
地址:永州市零陵區柳子街86號
零陵文廟的藻井與龍柱
零陵之旅,文廟最不能錯過。它不在核心景區,也不曾出名于名篇佳作,但卻不容錯過。蒼龍盤臥的漢白玉柱以及大成殿內瑰麗的藻井,都是湘南風物真切的表達。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是乾隆四十年重修的遺構。飛檐高翹,很有湘南古建筑的特色。殿前丹墀與武廟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殿內四根龍柱,兩根青石質地,兩根漢白玉質地,雖不如武廟龍柱虬勁威猛,但內斂與威嚴的雕刻風格亦與文廟相符合。頭頂有滿是彩繪的多層圓形藻井,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本地畫師補繪,但其畫面精美、內容豐富,依然值得細細賞看。
零陵文廟
門票:免費開放
地址:永州市零陵區李家塘路永州
五中西側約30米
在《愛蓮說》的注釋當中,人們知曉了“濂溪先生”周敦頤的故鄉在道縣。道縣是永州南六縣之一,有著超然的歷史地位,獨特的文化底蘊。周敦頤隨母親在這里度過少年時代,15歲父親去世后,投奔舅舅龍圖閣大學士鄭向,開始了精研經史、開創理學的人生歷程。
樓田村是周敦頤家族的居住地,有上千年的傳承史,這里有保存頗為完好的明代祠堂和民居建筑群。其中一座開辟為周敦頤故居展覽館,有面積廣闊的荷塘,讓人懷想當年濂溪先生就是在這座村子中成長,才形成了他對蓮花的獨愛。
濂溪故里
門票:免費開放
地址:永州道縣清塘鎮樓田村
道縣還有一個巨大的喀斯特溶洞,名為月巖嶺,離濂溪故里12公里。周敦頤在這里讀書、思索,演太極圖,寫下了《太極圖說》,并深化了理學思想。非常漂亮的喀斯特地貌——天坑,此地后來成了儒家后學的尋訪之地,徐霞客在游記之中就盛贊了月巖的美妙,稱其為湘南巖洞之首。
此外,“道縣月巖摩崖石刻”就在月巖洞內,是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共計58方石刻,時間從南宋一直延續到民國。月巖摩崖石刻,刻了不少有關月亮和理學的榜書詩文。如:明代吳廉的“上弦月”“望月”“下弦月”,胡直的“如月之中”,顧璘的五言律詩“靈巖象唯月,盈昃巧為妍”以及張喬松“天開太極”的榜書并詩刻等。
月巖山
門票:免費
地址:永州市道縣清塘鎮月巖村
世上有一種為女性創造且傳承的文字,叫作“女書”,它的誕生地就在永州江永縣。女書作為一種表音文字,植根于永明土話,創作的題材從一開始的祈禱文書和詩歌、民歌,再到上世紀流行的女字史書和傳記,這套奇妙的文字系統在秘密流傳中越發成熟,最終成為湘南文化的別樣載體。
起初,當地婦女用小木棍、竹篾等,蘸上鍋底灰,在紙書、扇面、手帕等上面書寫自己的苦痛身世和艱難遭遇,僅供姊妹間交流,并流傳有“人死書亡”之傳統。發展到后來,書寫女書逐漸用毛筆、著墨,男性群體也開始學習女書、傳播女書。2006年,與女書書法相伴隨的坐歌堂、斗牛節等“女書習俗”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女書的字體十分娟秀,形如飄飄柳葉,充滿女性智慧。到江永縣可以探訪女書博物館,這里記錄著幾乎所有女書常用字的寫法,以及那些女書傳承人的一生。博物館之中還有女書學堂,在旺季時會有女書授課,講解基本的女字寫法。
江永女書博物館
(距火車站八百米)
門票:30元
開放時間:上午8:30~下午5:00
地址:永州市江永縣上江圩鎮浦尾村
在永州挖掘得越久,越發現這里充滿寶藏。在永州市江永縣蘭溪瑤族鄉,有一個保存了千年的瑤族聚居地,名為勾藍瑤寨,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瑤寨至今保留明清民居300多棟,形成獨特的“九板十三橋”格局。村前怪石嶙峋的河水,層層流瀑而下,河中鴨鵝悠游,遠處青山層巒疊黛。村內紅墻黛瓦,飛檐翹角,檐飾彩繪或磚雕,點綴小型青石花格窗,房屋四周突起馬頭墻,遍布全村青石板巷道,古香古色。
瑤族人至今保留著傳統的農耕文化,春種秋收,遵循著自然規律。隨意步行,常常看到村民在溪邊淘米洗菜,攪動溪水咚咚潺潺,真是一幅人民安居樂業、靜謐祥和的世外桃源好景象。
勾藍瑤寨還有獨特的“洗泥節”,因山多地少,開辟的耕田離村寨較遠,農忙時節,寨中男丁集體帶上糧食和衣物住在田里的牛莊屋,農歷五月十三春種結束,男人們收拾梨耙,洗盡身上的泥回到寨中夫妻團聚。2012年,“洗泥節”習俗入選第三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勾藍瑤寨
門票:免費開放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
蘭溪瑤族鄉勾藍瑤寨
停車:村口建有大型停車場
在這片湘江大地上,永州的另一個色彩就是紅色。紅軍長征途經永州,留下183處革命遺址,如陳樹湘烈士生平事跡陳列室等,是開展紅色教育和緬懷先烈的重要場所。這里涌現出李達、陶鑄、江華、何寶珍等革命先驅,構成永州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和平的今天,永州更多的是清潤的墨香。柳宗元筆下的寒江獨釣,周敦頤窗前的蓮影清漣,黃庭堅摩崖碑前的歷史喟嘆……作為《永州八記》的天然稿紙,“瀟湘”二字的魂魄所寄,它的每一寸土地都藏著唐詩宋詞的密碼。行走永州,山水不再是風景,而是活化的詩卷;旅行不再是路過,而是掀開時光的褶皺。
策劃 / 悅游編輯部
編輯 / Garcia
撰文 / 陳晶
圖片提供 / 視覺中國、@Z先生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