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3月20日(農歷二月二十九),共產黨人、原中共湖北省委委員的夏明翰被敵人殺害于武漢漢口余記里,時年28歲。
記得夏明翰,主要是因為他當年在獄中寫的一首就義詩很出名: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大義凜然的氣勢令所有人為之震撼。
事實就是,夏明翰真的有”后來人“。
新中國成立以后,一個叫夏蕓的武漢大學大學生在母親鄭家鈞的帶領下到夏明翰靈前祭奠,鄭家鈞還用自學了多年的白話寫了首詩給犧牲多年的丈夫:
“赤膽紅心交給黨,畢生精力獻人民。昂首刑場灑熱血,忠魂猶繞漢陽城。吊祭來遲悲更深,鸚鵡洲前日色紅。不存白骨精神在,革命還有后來人。”
夏蕓祭奠父親夏明翰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不光是當年的老戰友登門探望,時任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李先念還特意把她們母女叫來,并且還要給夏蕓安排工作。
遠在北京的毛主席聽聞喜訊后,立即致電李先念:
“將“赤云”送到北京農業大學學習。”
“赤云”即夏蕓。
一
1900年,夏明翰出生于湖北秭歸一個書香世家,祖籍湖南衡陽。他的外祖父陳嘉言是清末進士、曾任御史,有鐵面御史之稱,爺爺夏時濟與陳嘉言是同科進士,曾任戶部主事等職。
夏明翰的父母結合可以說是再尋常不過。
更為關鍵的是,夏明翰的父親夏紹范同樣才華橫溢,300歲出頭就由光緒帝授階,三品頂戴,母親陳云鳳也因知書達理被封為“誥命夫人”。
得益于此,夏明翰幼年時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按照正常的邏輯,即便是清王朝后來覆滅,夏明翰也逃脫不了讀書做官的命運。
可關鍵問題是,夏紹范夫婦雖然都是舊學出身,但他們傾向于新學,這一點極大的影響了夏明翰的成長,哪怕夏明翰年幼時曾受爺爺影響,學習四書五經,但骨子里卻有一種叛逆精神。
1911年辛亥革命后,夏紹范因昔年日本留學的經歷,十分傾向于民主,因而自我革命,但三年后因積勞成疾病逝。陳云鳳則在公公的幫持下撫養子女長大。
根據資料記載,夏明翰上中學期間,爺爺有言要讓他靠官學,以便將來走仕途,但夏明翰受近代民主思想熏陶,決心貫徹工業救國的道路,報考了湖南省立第三甲種工業學校。
當時,北洋軍閥吳佩孚主政衡陽期間,有意拉攏當地有名望的人撐門面,看中了前朝勛貴夏時濟,但那時的夏明翰在校期間,曾作為學生領袖領導“五四”學潮,這樣一來,爺孫倆就站在了對立面。
夏明翰因為伙同同學燒掉了爺爺藏在夾壁內的日貨,憤怒的爺爺決心施行家法,將“孫子”沉塘。
關鍵時候,是陳云鳳請來親戚將夏時濟灌醉,夏明翰這才幸免于難。
有鑒于家里幾個孩子都和老太爺鬧的很僵,陳云鳳決心搬出老宅,并變賣收拾供養子女,陳云鳳的幾個子女后來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子女的影響下,陳云鳳后來也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與過去“誥命夫人”的身份徹底決裂。
陳云鳳的一生就足夠傳奇,更別提她的幾個子女。
包括夏明翰在內,他的弟弟夏明震、夏明霹,妹妹夏明衡先后犧牲,史稱“夏家四烈士”。當然如果要算上姐姐夏明瑋的兒子鄔依之(犧牲時的名字叫鄔依莊),那就是夏家五烈士。
夏明震犧牲前有過一段婚姻,而他的妻子就是原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曾志。曾志和夏明震育有一子,即石來發。
石來發最初曾被認定為是蔡協民的后人(夏明震犧牲后,曾志曾改嫁蔡協民),但陶斯亮在母親晚年時曾就此事問過,曾志稱“石來發”長得和夏明震一個樣“,陶斯亮后來公開了此事,于是石來發后來其實是作為三位烈士(夏明震、蔡協民以及石禮保)的后人。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石來發也是夏明翰犧牲前口中所稱的“后來人”。
二
夏明翰以及三個兄弟姐妹犧牲時都很年輕,也如陶斯亮所言:
“夏家幾乎‘滿門抄斬’,都那么年輕,沒有來得及留下后代就遇害了。”
也正因為如此,陶斯亮才追著母親問大哥石來發的情況。
不過,夏明翰在犧牲前其實有過一段婚姻,而且有過一個女兒,與夏明翰熟悉的毛主席后來甚至還清楚的記得,夏明翰給自己女兒取名叫“赤云”。
1920年秋,經何叔衡介紹,夏明翰結識了毛主席,當時毛主席正與何叔衡一起在湖南創建長沙共產主義小組,受此影響,夏明翰也讀了許多共產主義的書籍。
1921年冬,經毛主席、何叔衡介紹,夏明翰加入中國共產黨。
夏明翰在當時是毛主席工作上的的得力助手。
大革命時期,夏明翰進入中共湖南省委的領導層,負責農委工作,并兼任了省委組織部部長。
1926年2月,隨著革命形勢發展,夏明翰在湖南發展農民運動頗有成績,毛主席后來給他寫信,讓他到武漢去領導當地的農民運動。
從1926年2月至1927年4月(大革命失敗),夏明翰往來于武漢、長沙、
毛主席、楊開慧也注意到夏明翰始終是一個人生活,就考慮給他介紹對象,當時長沙有個青年女工鄭家鈞引起了兩人的注意。
夏明翰與鄭家鈞本就熟悉,特別又是在毛主席保媒的情況下,兩人很順理成章的走到了一起。
1926年10月10日,就在毛主席、楊開慧夫婦隔壁的屋子里,夏明翰與鄭家鈞喜結連理,后來他們搬到了長沙望麓園1號。
不多時,鄭家鈞就懷孕了。
夏明翰歡喜之余,給孩子取名叫赤云,之所以叫赤云,他也有過解釋,“赤”即紅旗,“赤云”就是把革命的紅旗插上云霄,當然往小了說,夏明翰母親陳云鳳小名就叫“云兒”,他給子女取這個名字,自然是希望子女能夠像她奶奶一樣勇敢。
毛主席當時就在旁邊,聽到他對“赤云”的解釋,還拍手稱好。
1927年陰歷九月,赤云出生在長沙。
女兒出生后幾個月,夏明翰被派往武漢領導湖北省委舉行的“年關暴動”,很遺憾的是,沒過多久,夏明翰就被叛徒宋若林出賣被捕,兩天后即被殺害。
夏明翰就義后,地下黨組織就通過不同的渠道得知了消息:
“第3天,就有同志來告:今天早上又殺了人,口號喊得特別壯烈!看報,犧牲的第一名就是夏明翰同志。明翰就義時,兇手問他有無遺言,他提筆寫了4句話。”
當時同在武漢的同鄉、共產黨人謝覺哉通過渠道,得知了那四句話,筆錄下來,后來寫進了他所著的《夏明翰傳》。
三
應該指出的是,夏明翰犧牲時,除了一首就義詩外,其實還有三封遺書,但這三封遺書都沒能保存下來。
當時,夏明翰的堂妹夫、在國民黨當局任外交部的英文秘書的魏荔洲通過關系,從監獄的收尸工口中,得知了夏明翰留下的遺物以及三封遺書。
夏明翰的這三封遺書是他在獄中利用寫“自首書”的名義寫下來的,獄中的同志感念他英勇不屈,拼死保存下來,后來被送到魏荔洲手上。
這三封遺書,代表夏明翰臨終時最關心的三個親人。
一個是母親陳云鳳、一個是姐姐夏明瑋,最后就是妻子鄭家鈞以及女兒赤云。
夏明翰是最早被捕入獄的夏家子女,也因為他的緣故,導致了家人都受到了牽連。
堅強的母親陳云鳳在兒子被捕以后,幾乎是拼盡了全力把其他幾個子女從獄中撈出,在后來面對幾個子女相繼遇害犧牲的情況下,仍然堅貞不屈在全國抗戰爆發后,她不顧高齡為前方和革命后人募捐錢款。她辭去議員職務,開辦了一個簡易學堂傳授國學。從不接受劊子手和官僚的憐憫,也拒絕國民黨政府的施舍。
毛主席后來曾贊陳云鳳:
“夏明翰有一位好母親。”
1946年,這位英雄的女人去世,享年77歲。
姐姐夏明瑋在當時也參加了革命,多年來備受打擊,兒子也被敵人殺害,但自始至終也沒有屈服過,抗戰爆發后,夏明瑋把女兒鄔依梅送到延安學習。
鄔依梅后更名為吳健,活到了100多歲,她也是“后來人”之一。
最后就是鄭家鈞以及女兒赤云。
因為是夏明翰的妻女,她們受到了敵人“特別對待”,因為長沙國民黨當局看得比較近,母女兩人后來自始至終也沒能回到老家,也因為這個關系,導致了魏荔洲手上的三封烈士遺書都沒能保存下來。
鄭家鈞母女最初曾與在上海的地下黨組織取得聯系,但抗戰爆發后又失聯,為了不引人注意,鄭家鈞給女兒改名為“鄭憶蕓”,直到建國后才正式恢復父姓。
在丈夫的墳前,鄭家鈞才算是長長地舒了口氣:
“我把赤云給你帶來了!”
夏明翰妻女還活著的消息很快傳開,并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當時李先念要給夏蕓安排工作,但毛主席本著讓“赤云”繼承父親遺志的想法,決定將她調來北京農業大學學習。
圖|張景祿夏蕓夫婦
據資料記載,夏蕓1949年考入武漢大學,因學費問題只讀了半年,在毛主席要求下,到北京農業大學學習,因為當時北京農業大學對烈士子女實行供給制,免學費。
夏蕓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江西工作,一生都在基層,為人十分低調,身邊所有人也不知道她還是烈士的后代,直至晚年退休,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在和平年代里,繼承革命遺志的最好方式是誠誠懇懇辦事,老老實實做人,無愧于我們的時代。”
退休后的夏蕓一如既往的低調,他的家里始終保存著父親夏明翰的遺像,上面是她親筆寫的父親的《就義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