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五大主力,中央軍嫡系另外一個版本
1945年初,按照抗戰中功勞,國軍中央軍部隊評選出了“五大主力”,和通常大家知道的五大主力有所不同。
第1軍,軍長羅列
1937年淞滬會戰,胡宗南兼任軍長,該軍傷亡大半,表現英勇。隨后的蘭封會戰、武漢會戰,第1軍表現不佳。此后。第1軍撤回陜西,主要擔任防守任務。
第5軍,軍長邱清泉。
杜聿明的部隊,抗戰國軍唯一的機械軍,裝備、訓練都是頂尖。昆侖關之戰收復失地,后來參加遠征軍作戰。
第13軍,軍長石覺
湯恩伯的部隊,抗戰初期,參加了山西作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后來參加棗宜會戰、豫南會戰、豫中會戰。湯恩伯時期,13軍養成了打便宜仗的習慣,拿友軍當炮灰和日軍拼消耗,等敵人疲憊了再進攻獲取戰功。
第52軍,軍長趙公武
關麟征的部隊。1933年參加長城抗戰,是中央軍嫡系部隊中打得最頑強的一支部隊。
全面抗戰,參加了平漢路北段沿線作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
第74軍,軍長張靈甫
王耀武的部隊。抗戰初期組建,是抗戰時期參加戰役次數最多的部隊,參加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幾乎所有正面戰場上的重大戰役,尤其是在德安、上高、常德三次戰役中表現最為突出,被譽為“抗日鐵軍”。
這次國軍五大主力評選由軍政部長何應欽主持,5支入選部隊,除了13軍,其他4個軍都與何應欽有關系。
1946年陳誠主持整編部隊,提出打造核心部隊,組建戰術兵團,以核心部隊為主,其他部隊為輔。
陳誠又一次評選了五大主力:
第5軍,保持不變。
第74軍,保持不變。
第18軍,新入選。18軍是陳誠的起家部隊,軍長胡璉,
新1軍,新入選,1942年組建,陳誠嫡系的潘裕昆第50師編入,1947年4月,潘裕昆升任新1軍軍長。
新6軍,新入選,1944年組建,陳誠嫡系的龍天武14師編入。
第1軍、第13軍、第52軍不是陳誠嫡系,落選五大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