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書店成為一座城的燈塔,閱讀的潮汐終將淹沒時代的焦慮”
“你在哪里?”“不在書店?!边@段簡單而富有哲理的對話,曾是廈門華新路老別墅里的不在書店留給游客的一段經典記憶。15年前,這家獨立書店以其低調文藝的氣質,在中國的小眾圈子里悄然生根。如今,2025年,“不在書店”迎來15周年紀念,它不僅未被全球書店行業的“寒冬”擊垮,反而以一場“向海而生”的華麗轉型,躍升為中國文旅經濟的現象級IP。從老別墅的窄巷,到黃厝海灘的黃金海岸,這不僅是一次物理空間的遷徙,更是一家書店對時代命題的深刻回應。
新店坐落于廈門環島南路2695號的“無法保存”非標文旅綜合體一樓沙灘層,緊鄰黃厝海灘,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自2024年4月開業以來,不在書店最高單日營收突破20萬元,小紅書上相關筆記已累計超過200萬篇,成為游客和轉機廈門的外國人必打卡的熱門地標。
無論是拖著行李箱直奔海灘的旅行者,還是在潮汐聲中翻書的本地居民,“不在書店”以其獨特的“山海閱讀”體驗,重新定義了書店的邊界。
場景即消費力“不在書店”新址的設計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的稟賦。一樓直通沙灘,落地窗外是無邊海景,晴天時,游客甚至能遠遠眺望臺灣小金門的模糊輪廓。這種“山海共讀”的場景,不僅是拍照打卡的絕佳背景,更成為吸引客流的天然磁場。據統計,新店開業首月日均客流量超5000人次,其中50%為外地游客,15%為國際轉機旅客。這種場景驅動的消費力,讓書店從單一的圖書銷售轉向多元化的體驗經濟。
非標業態重構價值在傳統書店因圖書銷售萎縮而紛紛倒閉的背景下,“不在書店”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徑:它不再依賴書籍本身作為盈利核心,而是將空間打造為“情緒療愈場域”。書店內不僅有精選書籍,還有與海景融合的文創產品、手工咖啡吧、藝術展覽空間,甚至還有不定期的駐店作家分享會。這種“閱讀+療愈+社交”的復合業態,讓消費者愿意為“體驗”而非單純的“商品”買單。據其統計,圖書銷售僅占書店總營收的15%,而咖啡、文創和活動收入占比高達70%以上。這種非標業態的成功轉型,不僅讓“不在書店”擺脫了傳統書店的生存困境,還為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商業樣本。
文旅產業背后的商業密碼“不在書店”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深諳社交媒體時代的流量邏輯。書店的高價咖啡(一杯均價近50元)曾引發小紅書上的熱議,但爭議反而成為傳播的催化劑。“廈門最貴咖啡”的話題標簽迅速發酵,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打卡驗證。這種“社交貨幣”的設計,將消費行為轉化為分享內容,形成了“打卡—傳播—二次消費”的閉環。
數據顯示,75%的顧客在消費后會在社交平臺發布內容,其中20%會轉化為二次消費人群。更重要的是,高利潤的復合業態為書店提供了資金支持,使其得以舉辦更多非盈利活動,如詩歌朗誦會、在地藝術展等,進一步鞏固了其“精神綠洲”的品牌形象。
“見山,見海,見自己”——“不在書店”的哲學經濟學2024-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消費降級成為普遍現象。然而,“不在書店”卻逆勢增長,開業首季度營收增長150%。這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后,是后疫情時代消費者需求的深刻轉向:當物質生活的確定性被削弱,人們開始追尋精神層面的慰藉?!安辉跁辍弊プ×诉@一機遇,通過空間設計和情感連接,成為廈門乃至中國文旅市場的一盞“燈塔”。店內大面積的落地玻璃窗將海景引入室內,海浪白噪音系統與燈光色調同步調節,營造出“背山面海的五感沉浸式閱讀”體驗。這種設計不僅滿足了游客的審美需求,更成為緩解都市焦慮的“療愈場”。
陌生人共情的力量“不在書店”不僅是一個消費場所,更是一個社群樞紐。書店定期舉辦跑步團、騎行活動和海邊音樂會,將本地居民與游客連接起來。其中最受歡迎的活動是“潮汐信箱”,顧客可以將心事寫在紙條上投入信箱,下一位讀者隨機抽取并回應。這種“陌生人共情”的互動方式,在小紅書上引發了無數感人筆記,成為品牌的情感爆點。據統計,參與“潮汐信箱”的顧客中有40%會因情感共鳴而成為回頭客。這種社群黏性,不僅增強了顧客的歸屬感,也為書店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
弱化商業標簽,強化文化情懷與許多網紅打卡點不同,“不在書店”刻意淡化商業氣息,轉而強調“廈門精神”的表達。無論是店內的“潮汐閱讀”主題,還是與在地文化結合的展覽活動,書店都在傳遞一種理念:它不僅是消費空間,更是城市的精神坐標。這種策略讓“不在書店”跳出了網紅經濟的短期流量陷阱,成為廈門文旅版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標。
“不是所有書店都該成為阿那亞,但每個城市都需要自己的文化錨點?!?/strong>阿那亞的“孤獨圖書館”通過極致場景化實現了從地產到文旅的轉型,而“不在書店”則更進一步,依托其所在的“無法保存”非標文旅綜合體,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的文旅IP路徑。不在書店之所以能夠成功,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不再是單一的文化空間,而是嵌入了一個以微度假概念為核心的生態支撐體系。這一生態讓內容豐富多元,打破了傳統文旅項目的單調性。
從單一的“不在書店”到“無法保存”非標文旅綜合體的構建,核心在于以主理人為驅動的生態實驗。“無法保存”綜合體以“主理人自營+在地基因再造”為特色,徹底顛覆了傳統文旅的標準化模式。其核心業態除不在書店ONCEBOOK COFFEE以外,還有Snow Peak福建首店、Before Sunset法式面包工坊、ONE&ONLY意大利餐廳以及月光寶盒沙灘酒吧等,每一個品牌都由深諳在地文化的主理人運營,既保留了獨特的文化洞察,又賦予了業態鮮明的個性。這種模式不僅讓綜合體的內容不再單一,還通過生態化的協同效應,打造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微度假目的地。
正是“無法保存”綜合體提供的多樣化生態支撐,讓“不在書店”從一家獨立書店升華為文旅IP的核心支點。它不再僅僅是一個閱讀空間,而是與周圍共同構建了一個富有層次感的文化商業生態圈,為城市提供了一個不可復制的文化地標。
破解文旅同質化“無法保存”采用零租金、利潤分成的創新模式,吸引了一批具備原創能力和社群運營經驗的主理人。這種輕資產運營大幅降低了前期投入,坪效卻高達傳統商業體的3.3倍。據統計,綜合體內各業態的平均復購率達45%,遠超行業平均水平。這種主理人經濟不僅破解了文旅項目的同質化難題,還為廈門文旅市場注入了一股新活力。
重塑微度假體驗“無法保存”通過全天候業態布局,打造“24小時情緒消費鏈”。白天,Snow Peak的星空露營區和Before Sunset的面包工坊吸引家庭游客;夜晚,ONE&ONLY的海鮮意餐和月光寶盒的沙灘酒吧成為年輕人的聚集地。這種多元化的體驗設計,滿足了不同人群的情感需求,使綜合體成為廈門微度假的新標桿。
內容驅動流量裂變綜合體通過主理人內容池和用戶共創機制,實現了流量的持續裂變。例如,Snow Peak的帳篷布展由用戶投票決定,ONE&ONLY的主廚體驗日讓顧客參與菜單設計。這種互動模式不僅提升了用戶參與感,也讓內容生產成為流量轉化的引擎。
“不在書店”的成功揭示了非標化文旅項目的生存密碼。主理人自營模式不僅將投資回收期縮短至3個月,還使商品溢價能力提升40%-60%,毛利率高達68%。在經濟下行周期中,2025新年假期營收同比增長280%的成績,證明了情緒消費的韌性。這場商業實驗表明,文旅產業的未來在于對人性需求的精準洞察,而非單純的硬件堆砌。
“因為一座書店,重新定義一次旅行?!薄安辉跁辍辈粌H是一個商業案例,更是一場文化實驗。它證明了非標化空間可以在流量與情懷之間找到平衡,成為城市的精神支柱。正如創始人麥子趙所言:“15年后的今天,我們思考如何讓城市因書店而活?!碑旤S厝海灘的潮水漫過書店的倒影,當書店成為一個城市的燈塔,閱讀的潮汐終將淹沒時代的焦慮。
責任編輯:Jenny
本文所有圖片及視頻由不在書店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