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姚俊倩
撰稿:姚俊倩、余俊茹
責編:余俊茹
你在自媒體上,辛辛苦苦策劃拍攝了一堆普法短視頻,好不容易有了流量,漲了幾千粉。結果卻發現,真正吸引來的咨詢量,少之又少,能轉化成案源的,一個都沒有!
你好不容易把自媒體經營起來了,結果案子一來,忙起來了就又斷更了,賬號數據自此一蹶不振……
流量有,但不多,粉絲也有,但轉化不成案源。
這些是很多律師嘗試做自媒體的現狀。
想象中自己要通過自媒體,成為幾百萬、幾千萬的網紅律師大咖,收割無數互聯網案源。
但現實情況往往是,網紅律師的夢還沒開始做,就已經碎了。
究竟為什么會這樣?
我幫大家分析了一下,問題無非就出在這幾個方面:
01 流量不精準:你吸引的是「觀眾」而非「客戶」02 信任未破冰:粉絲眼中你是「網紅」而非「律師」03 需求未喚醒:粉絲處于「圍觀狀態」而非「需求狀態」
01
流量不精準:你吸引的是「觀眾」而非「客戶」
你的粉絲都是因為什么而關注你的?
或許是因為你的某個普法視頻正好蹭上了熱點,或許是覺得你發的某個玩梗段子很有意思,或許是喜歡看你分享日常,又或許只是單純地手滑了……
嗯,粉絲是增長了,但真正有法律需求的、能符合你目標定位客群、能轉化案源的,又有幾個呢?
在內容泛娛樂化的當下,律師IP能吸引來的粉絲,并不精準,絕大多數給你順手點個關注的,都是你的非目標「客戶」。
更多人,還是在碎片化娛樂時代,找“樂子”的「觀眾」而已。
想要挖掘案源,找到「客戶」,你就得精準地出現你目標客戶的面前。
顯然,大家宣傳的場子,找錯了,自媒體平臺并不合適。
哪里合適?
律師們的微信朋友圈。
目前,絕大多數律師還是依靠親戚朋友的介紹,和熟人客戶的口口相傳來獲取案源的。ta們,才是你當下真正能拿下的目標客戶。
那在這樣的情況下,微信,就是這個能讓你精準地匯集到ta們、宣傳你自己的最合適的場子。
這些親友和老客戶的微信你都有,你發的動態,ta們刷朋友圈的時候也大概都能看到。
你微信里的那幾千個好友,可比你在自媒體平臺的上萬粉絲,更容易成為你的客戶。
02信任未破冰:粉絲眼中你是「網紅」而非「律師」
盡管可能你的賬號名稱、簡介、策劃的視頻內容,無一不彰顯著你的律師身份。
但在絕大多數的粉絲眼里,你的娛樂屬性仍然會蓋過「專業律師」屬性。
而且,你的流量越好,粉絲越多,這種情況就會越常見。
還是那個道理,在自媒體上,咱們為了更好的流量,必須要學會跟風熱點、玩梗普法,不然專業深刻的普法視頻和實務分享,吸引不到什么粉絲。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粉絲對你作為律師的專業標簽的認知,是相當有限的。
ta更多是把你看作是「網紅」,和那些娛樂、情感、搞笑、時尚、寵物等等其他領域的自媒體博主一樣,只是為了圖一樂罷了。
更何況,互聯網上,大家都是陌生人,靠著大數據推流讓你和粉絲相遇,彼此之間的信任基礎為0。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真的有法律需求的粉絲,也不會立馬把自己看得那么重的案子,交給一個在互聯網上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但在微信的場子,就大不相同了。
別的不說,你的這些微信好友,至少都是你認識的,盡管有的可能確實是點頭之交,不算太熟,但總比互聯網上的網友關系要近一些吧?
比起依靠公域推流的自媒體平臺,微信朋友圈是個更有私密性和親近感的小圈子。
大家天然會覺得朋友圈里出現的人,就是和自己關系相對更親密的人。
律師在朋友圈里去宣傳自己,在這些親友和客戶的面前去刷臉,去反復出現在ta們面前,時間長了,ta們也會對你慢慢產生信任感。
即便是你某次聚會只說了幾句話就偶然加上的一位企業老板,也會在你日積月累的影響下,漸漸了解你的律師身份,了解你的執業風格和專業能力,了解你的為人。
記住,一定要每天發、一直發,要持續不斷地出現親友的面前,給ta們一種你會穩定出現的安全感,大家對你的信任才會更強。
03需求未喚醒:粉絲處于「圍觀狀態」而非「需求狀態」
觀察市面上的律師自媒體IP,絕大多數都只是為了普法而普法,為了講案例而講案例,只停留在淺層的分享層面上。
對粉絲來說,普法知識既不入腦,也不知道和自己到底有什么關系,看了也就只是一掃而過。
有趣的案例,聽了也就只是當個故事,聽完就一笑而過,最多在評論區留下一串“哈哈哈”“真奇葩”之類的評價。
作為觀眾,粉絲全程都處于一種「圍觀」狀態,并不知道,你講的這些對ta來說有什么意義。看完你的分享,也就過了,沒留下任何影響。
這樣的無效普法,根本沒辦法觸及到潛在客戶的需求,又何談引來咨詢和案源呢?
想要普法有效果,就必須得勾起潛在客戶的興趣,讓ta們意識到,你的普法內容和ta們日常經營生活的場景息息相關,會對ta們的現實生活產生影響。
比如,在交付的最新一期卡片中,我們圍繞新《公司法》第23條,給企業老板講明白橫向人格否認在實際經營場景中,對ta們產生的債務風險。
大字報+黑紅配色,把企業債務暴雷的常見操作一條一條列出來,和企業緊密掛鉤。
企業老板看到,就會不自覺擔心這樣的事兒會不會出現在自己企業身上。就會有強烈的意愿,想要咨詢律師,具體問問自己企業的情況。
再比如,這段時間,DeepSeek大火,我們研究它的股權架構,發現這個設計極為精妙,堪稱初創科技企業和金融企業的“教科書級操作”。
律師伙伴們完全可以借由這個熱點,告訴朋友圈里的客戶,企業的股權架構怎么設計更安全,能更利好企業的創始人。
朋友圈的老板看到后,自然會心生向往,想問問律師,自己的企業能不能搞同樣的操作。
這樣,通過普法卡片,點明法規對潛在客戶的影響,調動起ta們或害怕或向往的情緒,刺激ta們從「圍觀狀態」轉向「需求狀態」,主動來咨詢你。
想要再去進行案源轉化,就會更順理成章。
04結語
看到這里,大家還覺得網紅律師是適合自己的路嗎?
當然了,話說回來,我也并不是為了全盤否定,覺得律師做自媒體就絕對行不通。
事實上,我們也能看到很多做得很好的律師,靠自媒體獲取到了案源。
但對絕大多數的律師,尤其是單打獨斗的獨立律師來說,經營好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先充分挖掘好自己目前能挖掘的案源潛能,是更有性價比、更加高效的選擇。
比起律師自己又費時又費力、效果還不好的普法短視頻,我們為大家準備好了現成的全年365天朋友圈譜法卡片,還有配套的轉發話術。
律師只需復制粘貼,就能一鍵轉發到朋友圈,實現高質量營業,助力更高效的案源轉化。
對感興趣的律師伙伴,可以掃碼咨詢芒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