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組上色老照片,宛如一把神奇的鑰匙,輕輕開啟了通往往昔歲月的大門。每一張照片都褪去了原本黑白影像的單調與晦澀,在現代技術的精心雕琢下,以鮮活飽滿的色彩重新展現在我們眼前 。
1978年秋末,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安徽鳳陽孝感村打谷場上鑼鼓喧天。剛剛秘密簽訂"大包干"契約的農民們,用傳統鳳陽花鼓的形式慶祝糧食豐收。照片中,金黃的稻谷堆成小山,孝感村的婦女們踩著鼓點載歌載舞。
1917年,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朝鮮末代皇太子李垠與日本皇族梨本宮方子的政治聯姻成為日韓"融合"象征。
這場由軍部策劃的婚姻始于1916年報紙曝光的訂婚消息,1920年二人正式成婚。李垠幼年被送往日本接受教育,日韓合并后被降封為昌德宮李王世子,享受日本皇族待遇。婚后二人育有兩子,1922年長子李晉在朝鮮探親期間夭折,死因成謎。1947年日本廢除華族制度后,夫婦倆淪為平民,因李承晚政權拒絕承認其國籍滯留日本。直到1961年樸正熙上臺恢復其韓國國籍,1963年他們終得歸國。
1938年9月28日,江西德安萬家嶺戰場硝煙尚未散盡,國軍第18軍第60師四位主力團長留下這幀珍貴合影。從左至右依次為:李道泰、周萬邦、黃保德、周鞏。據第60師作戰記錄記載,四位團長在戰役中累計殲敵1200余人,自身傷亡率高達40%。此役后,李道泰因重傷退出一線,周萬邦晉升少將旅長,黃保德獲頒青天白日勛章,周鞏調任機械化部隊教官。
1942年魯南戰役期間,兩名鐵道游擊隊員在破壞日軍鐵路線時遭伏擊被俘。日軍將他們押解至棗莊至臨城段鐵路現場,強迫其跪在地上面向鏡頭指認所謂"破壞證據"。
照片中,隊員被粗麻繩反綁雙臂,棉褲在拖拽中磨破露出棉絮,但面對日軍指揮官的刺刀威脅,他們始終高昂著頭顱,目光如炬地直視鏡頭。據戰后檔案記載,這張由日軍隨軍記者拍攝的宣傳照,反而成為游擊隊英勇不屈的鐵證——畫面右側可見鐵軌上殘留的爆炸痕跡,正是他們三日前用自制土炸彈炸毀日軍軍列的戰場。
武宣縣祿新人民公社集體生產勞動場景
1984年12月,在中央連續第四年發布聚焦農村改革的一號文件后,新華社安徽分社記者沈祖潤(右)與同事深入農村進行蹲點調研。
照片中,沈祖潤正與當地老農在交流。作為安徽分社農村報道的骨干,他自1978年起持續跟蹤記錄小崗村"大包干"進程,其撰寫的《小崗村的新變化》等報道,為中央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1979年7月,鄧小平與萬里在安徽黃山迎客松前合影。照片中,鄧小平與身著深色中山裝的萬里并肩而立,背后是枝干遒勁的千年迎客松。這張照片拍攝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首次南行期間,正值中國農村改革起步階段 —— 此前萬里主政安徽時已支持小崗村 "大包干" 試驗。
1982年,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嚴宏昌(后排中)在自家茅草房前和兒子嚴余山(左一)等合影
1981年春寒料峭,安徽小崗村破舊的農舍前,18位"大包干"帶頭人留下珍貴合影。后排左四身著灰布衫的嚴宏昌,正是當年秘密組織分田到戶的核心人物。這位普通農民在"生死契約"上按下紅手印的壯舉,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標志性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