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京東公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及年度股利公告。
一、2024年全年財務業績
- 收入。收入由2023年全年的人民幣10,847億元增加6.8%至2024年全年的人民幣11,588億元(1,588億美元)。2024年全年較2023年全年,商品收入增加6.5%,服務收入增加8.1%。
- 營業成本。營業成本由2023年全年的人民幣9,250億元增加5.4%至2024年全年的人民幣9,750億元(1,336億美元)。
- 營銷開支。營銷開支由2023年全年的人民幣401億元增加19.5%至2024年全年的人民幣480億元(66億美元)。
- 研發開支。研發開支由2023年全年的人民幣164億元增加3.9%至2024年全年的人民幣170億元(23億美元)。
- 一般及行政開支。一般及行政開支由2023年全年的人民幣97億元減少8.5%至2024年全年的人民幣89億元(12億美元)。經營利潤及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經營利潤。
- 經營利潤由2023年全年的人民幣260億元增加48.8%至2024年全年的人民幣387億元(53億美元)。經營利潤率2024年全年為3.3%,2023年全年為2.4%。其他凈額。
- 2024年全年,“其他凈額”為收益人民幣134億元(18億美元),2023年全年為收益人民幣75億元,差額主要是由于股權投資的投資損益波動。歸屬于本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及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歸屬于本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
- 歸屬于本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由2023年全年的人民幣242億元增加71.1%至2024年全年的人民幣414億元(57億美元)。
二、2024年第四季度財務業績
- 收入。收入由2023年第四季度的人民幣3,061億元增加13.4%至2024年第四季度的人民幣3,470億元(475億美元)。
- 營業成本。營業成本由2023年第四季度的人民幣2,626億元增加11.9%至2024年第四季度的人民幣2,939億元(403億美元)。
- 營銷開支。營銷開支由2023年第四季度的人民幣131億元增加28.4%至2024年第四季度的人民幣168億元(23億美元)。
- 研發開支。研發開支由2023年第四季度的人民幣43億元增加1.0%至2024年第四季度的人民幣44億元(6億美元)。
- 經營利潤及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經營利潤。經營利潤由2023年第四季度的人民幣20億元增加319.3%至2024年第四季度的人民幣85億元(12億美元)。歸屬于本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由2023年第四季度的人民幣34億元增加190.8%至2024年第四季度的人民幣99億元(14億美元)
三、環境、社會及治理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有來自全國的超過1,200名一線員工從京東物流光榮退休,他們中不僅有快遞員,還涵蓋了分揀員、運輸司機等多個一線崗位。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的人力資源總支出(包括公司的自有員工和外部人員)達到了人民幣1,161億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員工總數約為57萬名。加上公司的兼職員工和實習生,以及公司關聯公司的人員,京東生態系統下的人員總數約為67萬名。
在隨后的電話會議上,京東首席執行官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自去年下半年起,國家消費提振政策推動消費信心回暖。
以下為問答全文:
Q1:除了電子和家電品類的強勁增長,我們應如何看待京東在今年及明年的增長驅動力?對于京東商超,我們今年的投資重點是什么?此外,政府擴大了家電和電子產品的以舊換新政策,今年Q1這一品類的增長趨勢如何?面對下半年高基數和需求彈性減弱,公司將如何鞏固市場領導地位?
A1:2024年,京東零售在電子、家電及日百等主要品類均實現了穩健的雙位數增長。盡管不同品類所處的行業環境有所不同,但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仍然是京東長期圍繞用戶體驗、成本和效率的持續投入,這些投入不斷釋放增長潛力,并將在未來為京東帶來差異化的增長機會。
2025年,國家將繼續推動消費提振,京東也將依托自身的供應鏈效率和優質服務助力這一進程。同時,我們在日百品類的用戶體驗、用戶增長和平臺生態方面積極布局,并已取得良好進展。我們相信,這些非電品類的投入和驅動力將在2025年及未來持續推動京東零售業務增長。
在日百品類方面,京東持續強化團隊的經營能力,并加大對用戶品類心智的投入,預計該品類將保持良好增長勢頭。隨著用戶體驗的提升,季度活躍用戶數和購物頻次在過去一年均實現雙位數增長,我們將進一步優化用戶流量的精細化運營,推動用戶規模和活躍度在今年持續健康增長。
此外,在平臺生態方面,京東自營模式的用戶心智不斷增強,用戶對3P(第三方平臺)模式的認可度也在加深,四季度3P用戶數和訂單量加速增長,增速超越整體零售業務,生態活躍度的提升為未來的可持續增長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商超品類方面,京東持續提升供應鏈和品類運營能力,特別是在采購和銷售端的優化,致力于為用戶提供更具性價比、覆蓋更廣價格區間的優質商品。過去一年,商超的重點品類在能力提升的同時,其收入增速也快于整體商超業務。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強化細分品類的供應鏈能力,同時推進履約效率優化,與物流團隊緊密合作,打造更適合商超品類的倉配模式,在降低履約成本的同時提升配送效率。整體來看,商超市場空間依然廣闊,我們有信心持續擴大市場份額。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家推出的一系列消費提振政策明顯推動了消費信心的回暖。今年以來,我們在平臺上看到手機需求回升,主要受益于手機被納入以舊換新政策范圍,同時,電腦銷售仍保持強勁增長。家電方面,由于部分銷售在2024年底提前釋放,加之春節錯期影響,年初銷售受到短期波動。但隨著3月份家裝季的到來,我們預計家電銷售將持續環比加速增長。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確由于以舊換新政策對家電銷售有比較強的拉動,會給整個行業帶來比較高的基數。但我們的確也看到更多家電產業升級、行業結構向好的長期利好,那也看到家電以舊換新的潛在需求仍然是巨大的。那么從比例來看,去年以舊換新實現的銷售量和我們存量家電比較起來還是非常小的一個比例。
一方面我們還會繼續提升我們以舊換新的服務能力,讓消費者享受到更好的以舊換新的體驗,來激發用戶換機升級的潛在需求。那同時我們也將發揮我們的供應鏈優勢,通過更多的渠道觸達下沉市場的用戶,來滿足更多用戶的升級換新的需求,那此外我們也將繼續通過用戶洞察,致力于不斷推動行業創新來激發消費需求。
Q2:京東一向注重ROI投入,并在去年實現了30%以上的利潤增長。今年,京東加大了在服裝及即時零售等領域的投入,管理層能否分享未來各板塊的策略和投入規模,以及如何平衡增長與利潤率的影響?此外,近期京東宣布開始交付品質堂食餐飲商家可零傭金入駐,能否介紹這一策略的定位、投入水平及其對集團利潤率的影響?
A2:京東2024年取得整體業務的健康增長,那也保持了對用戶體驗和核心競爭力的持續投入,那京東整體的業務基礎和不同板塊的市場定地位均得到了加強。
京東的商業模式以供應鏈為基礎,以用戶體驗為核心,投入也始終會圍繞這兩條主線,那進而帶來規模增長、效率提升和利潤增長,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于長期發展,形成正向循環。
同時,我們不斷優化倉網布局,通過路線和倉庫布局的調整,然后持續投入自動化技術,降低整個行業的履約成本,這一點對商超繼續提升盈利能力尤為重要。不同業務板塊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具體來說,在相對成熟的帶電品類上,將繼續提升供應鏈效率,釋放規模優勢,推動利潤穩健增長;日百品類在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優化盈利能力,其中倉網布局是關鍵舉措之一;
在服裝品類上,我們將繼續投入,加強用戶對京東服裝的心智,并進一步提升服裝的供應鏈能力,希望更多的用戶可以了解和選擇京東服裝在新業務的探索方面。
此外,新業務探索方面,即時零售作為核心零售業務的自然延伸,仍處于早期階段,我們將專注于差異化模式和豐富優質供給的拓展。
長期健康增長與積極投入相輔相成。今年,京東將在核心業務和品類上進一步釋放規模效應和供應鏈效率,推動利潤提升。同時,京東一貫注重投入效率和財務紀律,這一原則不會改變,我們有信心穩步邁向長期利潤率目標。
關于外賣的問題,首先我們零售的戰略重點是沒有改變的,那我建議大家不要單獨的去思考即時零售或者外賣這個業務,而是要放在京東整體零售業務能力和服務體驗上通盤考慮,那在即時零售包括外賣的投入,對于我們豐富消費場景、打造能力、滿足用戶的需求和提升用戶體驗都有積極的效果。
從消費場景上來看,即時零售是核心零售業務的自然延伸,那外賣也是即時零售場景下用戶高頻的業務之一,可以豐富我們服務用戶需求的場景,提供更優質的供給,加強用戶粘性活躍度,從而帶來用戶價值的提升。
從能力上聚焦,進一步復用和增強我們已有的履約配送的基礎設施能力,可以更快、更靈活的技術配合能力,是京東原有211高效履約網絡和能力的有力補充。那我們的目標是提升整體配送網絡的效率,那核心零售、核心電商業務,我們的即時零售業務都將受益。
從用戶的角度上我們也看到用戶對品質外賣的確有很強的需求,那么滿足用戶差異化的需求可以進一步提升用戶對京東的信賴度,與我們的核心電商業務的心智也是相輔相成的。
你在投入的節奏和影響上,首先我們會聚焦更好地滿足京東現有用戶的需求,為他們提供更豐富的消費場景和供給,提升用戶的頻次和粘性,那我們也會憑借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視,來通過對品質商家的招募和扶持,騎手的權益完善等舉措來豐富優質的供給,逐步建立品質外賣這一差異化的用戶心智。
那在業務節奏上,我們將基于現有的電商的基礎能力,進一步打造差異化的能力和業務模式。那目前還是相對比較早期的業務發展狀態,那我們在有策略和紀律的嘗試和投入,那我們也會根據業務逐步發展的情況來動態調整,也會及時跟大家溝通。長期看我們的目標始終是提升股東價值和公司的盈利能力。
Q3:我的問題是關于AI。許多中國互聯網公司已廣泛部署大模型,想請問京東在AI方面的戰略是什么?公司是否已經或計劃在業務中應用大模型?短期和長期來看,AI的部署將對我們的業務帶來哪些影響?
A3:京東始終通過技術驅動和業務創新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目前AI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多個業務場景,不僅有公司層面的推動,也有員工自發應用。因為我們業務模式的特點,其實京東在供應鏈上面會做得更深入,而且我們有豐富的經營數據和應用場景,我們正積極利用AI優化成本、效率和用戶體驗。
例如,在零售核心場景中,首先在面向用戶提升體驗的方面,我們通過AI技術已重塑搜索和推薦體系,有效提升了搜索滿意度和流量分發效率。此外,我們推出AI導購助手“京言”和AI數字人,為用戶提供更全面的產品信息和專業建議,降低查找和選購成本。
在給商家提供的工具方面,京東圍繞商品發布、訂單管理、售后客服和數據分析等環節,幫商家提供24小時AI經營代理和助手工具,包括銷量預測、AI營銷投放、AIGC內容生成、AI定價和AI客服等,幫助商家提升經營效率并降低成本。
在供應鏈管理和履約環節,AI算法提升需求與供給匹配的精準度,并推動物流自動化發展。在履約中心的關鍵生產環節,AI技術優化機器人自動化水平,進一步降低京東及整個行業的履約成本。
京東團隊在日常工作場景中廣泛應用AI提升效率,如內容審核、員工報銷等流程,通過AI釋放人力資源。同時,研發人員借助智能編程助手提升編碼、閱讀和優化效率,從而更高效服務用戶。AI創新仍處于早期階段,未來將有更多工具和應用落地。目前,AI在京東業務中的作用日益增強,長期來看,將持續提升用戶體驗,推動業務增長和效率優化。
Q4:能否請公司梳理一下我們該如何思考2025年京東帶電品類和日百品類的同比增長?能否請管理層更新股東回報的最新進展及相關考慮?
A4:京東已發展為成熟的全品類平臺,在帶電品類和日百品類上建立了強大的用戶心智和競爭壁壘。不同品類的增長趨勢雖有所不同,但京東通過持續優化產品、價格和服務,提升用戶體驗,并增強用戶對平臺的信賴。Q4帶電和日百品類收入均加速至雙位數增長,用戶增長和服務收入也同步實現雙位數提升。
今年,在帶電品類,我們將依托供應鏈優勢和用戶心智,提升體驗并擴大市場份額,盡管下半年家電品類可能受高基數影響。而在商超服裝、家居家裝等日百品類,預計收入將繼續快速增長,成為今年及未來的重要增長引擎。
京東的增長由用戶增長、平臺生態發展和品類業務探索共同驅動,為長期可持續增長提供動力。
關于股東回報,2024年,我們通過分紅和回購回饋股東,得益于業務健康度和盈利能力的提升。2023年派息總額約12億美元,2024年提升至15億美元,每ADS派息1美元,同比增長32%。同時,我們加速回購,全年回購金額達36億美元,流通股減少8.1%。
2025年將繼續堅定回饋股東,執行50億美元回購計劃,并在三年內完成,同時保持年度現金分紅政策,體現了我們對京東長期發展的信心。
Q5:春節期間家電和手機的以舊換新補貼表現良好,零售數據也符合預期,管理層如何看待最新政策及消費情緒的變化?第二個問題是關于2025年的盈利展望,以及未來幾年利潤率的趨勢。
A5:政策層面大家已較為熟悉,昨日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了提振消費的重要性,并繼續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今年初的多項數據,包括春節期間零售表現,顯示消費市場穩步增長。
從京東平臺來看,政策支持確實提振了消費需求,四季度的數據已充分體現。短期內宏觀環境仍存挑戰,但長期來看,我們對消費情緒保持樂觀。中國消費市場韌性強、潛力大,國家相關政策的持續推進將逐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為京東帶來更大的增長空間。
關于未來幾年利潤率,2025年我們將繼續提升核心品類的供應鏈效率,推動利潤增長,同時保持對長期發展的積極且有紀律的投入。
長期來看,我們的利潤率目標仍是達到高個位數,去年穩步改善的盈利能力進一步堅定了這一目標,并展現了未來的提升空間。未來幾年,我們將持續依靠供應鏈效率優化帶動利潤率提升。自營業務將進一步提高供應鏈效率,而京東集團毛利率已連續11個季度同比提升,主要得益于商品毛利率的增長和物流降本增效。
我們相信,通過不斷提升的供應鏈效率,帶動產業鏈來降本增效,更好的服務合作伙伴和用戶,同時也會自然帶動我們利潤的改善。同時在品類提升上,包括商超在內的多個品類利潤率仍有提升空間,相對成熟的帶電品類的利潤率也有提升空間。此外,隨著高利潤業務在整體收入中的占比持續提高,京東的整體利潤率也將穩步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